第440章 入学礼
作者:红烧豆腐干   穿越到大梁国从落水开始最新章节     
    清晨,路上行人还极少,反而是快到青阳县城,薄雾在晨光中逐渐散去的时候已经有勤快的百姓为生计开始奔波进城。
    城门口,要进城排队的人多了。
    大江有些担忧地瞅了瞅他三姐夫,心想今早还好,看着天色要下雨的样子,还不是人最多的时候。
    要是遇上什么节日期间,那排队进城的人啊,三个城门口,什么马车牛车骡车驴车推车的,可多了。
    到时候你就是不赶马车进城,牵着一匹马,也要最少先排队,让守城门的这些衙役先核对了腰牌,方能进城。
    还想每天骑马来回?
    抵达县学大门时,还不算迟,但要想进门,必须要先核对身份的,顾文轩和周余江掏出各自木牌的“学生证”之后倒是顺利过关了。
    只是听说有教谕提到等会儿还有一些礼仪要走,所有的学子们不可乱跑,必须按时参加什么的。
    顾文轩就知大事不妙了,想的再美,商量的再好,还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今天散学他就十有八-九回不了家。
    进书苑,到道场。
    所谓的道场就是集合地方。
    先有夫子指导学子们一些礼仪,也就是入学礼,随后在一阵喜庆的鞭炮声中,县尊大人出现了。
    作为青阳县的第一把手,被特邀而来的贵宾之一的县尊大人就端着一副威严的长者风范,踩着极有节奏的步伐被请上了礼台。
    好一番慷慨激昂的致词之后,又是一篇冗长而枯燥的勉励文章,最后终于在众学子躬身受教之下走下台了。
    这位下去,县学一把手上台了。
    和县尊大人的长者风范完全不一样,这位县学一把手端的是一张铁面无私的好脸,详细的讲解起县学规章制度。
    这期间还不忘着重提醒几句要注意这个,要关注那个的,还极为用心的重点指出必会严惩什么什么的。
    随着这位县学的一把手再走下礼台,接下来就是县衙礼房的经承、县学各夫子,训导等人按照大小顺序依次登台亮相。
    多么熟悉的入学礼。
    从小学到大学,好像连幼儿园,开学第一天也是差不多整这么一个入学礼,敢情如今就有了后世入学仪式的雏形,
    一整套的入学仪式走下来,差不多就花了两个时辰,还没有凳子椅子坐着,人人都要站着笔直笔直。
    累的。
    好在今日的入学礼就此结束,大家都可以散的天籁之声终于响起,霎时读书人也不讲究有辱斯文了。
    两个时辰,站着累不累的先不说,急着上茅房解手的学子就数不胜数。
    这其中,顾文轩就快要憋死了,不好不跟着一众捂着小腹的学子一起争先恐后的朝茅厕冲去抢位置了。
    斯文在这个时候是不顶用的,尿裤子更丢人,大江就取了个巧,他只要紧跟住他三姐夫就完全可行了。
    在顾文轩捂着鼻子从茅房出来,大江就立马钻进去,可不就刚刚好,等净手,“食堂”那边的摇铃刚好响了。
    用午食的时间到了。
    要大江说,他和他三姐夫的速度还是快的,但等到了饭堂,让他没想到的是,饭堂里面居然已经排起大长龙。
    大长龙里面的老少学子们,就绝大多数是老学子,可见姜还是老的辣,老学子就老有经验的提前不喝茶了。
    大江转头朝后瞅了瞅,不见顾文钰等人,说明他们几个人即使昨晚留在县学听说了会尿急也没有藏私。
    大江满意了。
    他这一满意,就不由想起清晨在来的路上,他三姐夫所说的今天的县学伙房肯定准备了不少好菜迎接新生。
    结果?
    三姐夫误他啊。
    与昨日无食一样的,几乎一溜儿的不是清水煮菜,就是凉拌菜,全部菜色加起来的油水都不如一道炖肉。
    而炖肉嘛,每人一小勺,就是自费的,也是少的可怜,要被他三姐见着这样的伙食,他三姐估摸都想捐银子了。
    幸在还算干净,素菜就素菜吧,不好吃就不好吃吧,免费的还让你自管吃饱了,还挑剔个啥!
    想归这么想,大江还是知道他三姐夫如今比较挑食的,却不知他三姐夫还心有感概的想起他自己醒来之后在顾家老院吃的第一餐。
    当时还不如这一顿。
    这一顿碗里的粥好歹正常,吃的也不是野菜棒子面掺杂一起噎死人的窝窝头,还能吃上免费馒头已经很不错了。
    两人静静用完午食,与周围的学子以及落后半刻钟赶来就餐的顾文钰等人点头示意,算是打了招呼。
    各干各的。
    各自或是继续用餐,或是返回“宿舍”休憩。
    如顾文钰用过午食之后便来他斜对面的顾文轩和大江入住的房间,先说说他昨晚和今早的所见所闻。
    随后三人彼此交流一下看法,还有想法什么的,再稍做休息,三人就提前半个时辰与其他学子去书苑。
    这次进上课的书苑倒是无须再去道场集合,谁谁谁分配到哪个班级,今早入学礼之前就贴在公告栏上。
    也是那个时候,顾文轩方才能确定县学的授课夫子如同周秀才所言一般,他们各有分工,各自担任最为擅长的领域。
    如四书五经,杂文策论,法令史记、六艺杂学等等,每一门课皆有通过专业人士测试之后指定的授课夫子。
    相比起乡下私塾,包括县城私塾在内的全科夫子,县学的师资力量确实如同周秀才所言一般要高出很多。
    青阳县相对北直隶而言,地理位置虽偏僻,但到底是京畿重地,学风还算浓厚,县学夫子的最低起点就是举人。
    关键举人还是资历深厚的老举人,再加上同进士,也是矮个子里的高个了,这就不奇怪县学学子在县城的地位还不错了。
    本身能进县学入读的学子就是秀才生员,再差还能差到哪里去,即使过不了岁考的秀才还是比童生强百倍的。
    真正意义来说,童生还不是读书人,秀才才算迈进读书人圈子里面的门槛,可怜劲的,他大伯居然还不是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