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六章 河内尽破,孟津南渡!
作者:雨落未敢愁   蜀汉最新章节     
    自司马懿那场震惊朝野的战败之后,河内之地便如同风雨飘摇中的孤舟,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夜幕低垂时,城头灯火阑珊,却掩不住士兵们眼中的焦虑与不安。
    街巷之间,百姓们窃窃私语,谈论着未知的明天,每一个字句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忧虑。
    而间军司,那支神秘莫测的力量,如同暗夜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在河内的魏国官员与军将中穿梭,用利益与威胁编织着叛离的网。
    他们的身影幽灵般闪烁于官邸的暗角,低语着诱人的承诺,或是冰冷的威胁,使得原本坚固的忠诚之墙,渐渐出现了裂痕。
    曹叡虽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却也能感受到那股从河内传来的寒意。
    他深知,仅凭一纸诏书或几声慷慨激昂的号召,已无法挽回河内的人心。
    于是,他采取了无奈却现实的策略:对于那些仍坚守岗位的官员与将领,曹叡慷慨地赐与了爵位,这是对他们忠诚的最后肯定,也是对他们未来命运的无奈安排。
    同时,他命人将他们的家眷秘密送往洛阳,名为保护,实为质押,以此作为他们忠诚的最后一道枷锁。
    然而,这样的举措并未能阻挡赵云率领的精锐汉军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的步伐。
    春日的暖阳下,汉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赵云身披银甲,手持长枪,立于马背之上,目光如炬,仿佛能洞穿一切阻碍。
    他的脸上,既有对胜利的渴望,也有对这场战争背后复杂情感的淡然。
    随着他一声令下,汉军如同潮水般涌向河内的每一座城池,所到之处,尘土飞扬,战鼓雷动。
    沿途的城池,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攻势,几乎未做多少抵抗便纷纷陷落。
    有的守将,望着那如山的汉军,心中最后一丝抵抗的意志也随之崩溃,他们选择打开城门,亲自迎接赵云,以求得一丝生机。
    在投降的那一刻,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无奈,但更多的是对家人安危的深深忧虑。
    他们知道,自己在洛阳的家眷,或许已经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最无辜的牺牲品。
    而那些心存侥幸,试图为了家人的安全而拼死抵抗的将领,却遭遇了更为悲惨的命运。
    城中的军将,有的本是他们的同袍,却在间军司的策反下,变得比敌人更为可怕。
    在一个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这些被策反的军将悄悄打开了城门,放进了汉军的探子,或是在城中制造混乱,引发营啸。
    那些原本应该并肩作战的兄弟,突然间反目成仇,相互厮杀。
    在这样的混乱中,那些坚持抵抗的将领被俘,被五花大绑地押送至汉军阵前,面对着曾经的战友,他们的眼中充满了不解与愤怒,但更多的是对命运的无奈。
    赵云并没有因为这些投降或被捕的将领而放慢脚步,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让天下早日回归太平。
    因此,每攻占一座城池,他都会亲自监督善后事宜,确保百姓不受惊扰,同时,对于那些被俘的魏国将领,他也尽量以礼相待,希望能以此感化他们,减少不必要的杀戮。
    在这样的攻势下,不过半个月的时间,整个河内便如多米诺骨牌般,一座接一座地倒向了汉军。
    河内的天空,似乎也因此变得更加明朗,但这份明朗背后,却隐藏着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
    很快。
    河内郡的疆域,在赵云雷霆万钧的攻势下,终于全然落入蜀汉的掌控之中。
    此刻,他站在高高的山丘上,目光穿越层峦叠嶂,只见那滔滔大河如巨龙般蜿蜒,将他与洛阳这座古老都城隔绝开来。
    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每一道光芒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未来的变幻。
    河对岸,孟津水寨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海市蜃楼,既近又远。
    “只隔一条河了……”赵云轻声自语,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他的面容刚毅,眉宇间透露出几分疲惫,但更多的是即将胜利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战袍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上面的尘土与血迹交织成一幅幅战斗的画卷,记录着他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荣耀。
    然而,胜利的曙光并未完全照亮他的前路。
    西北方向,枳关如同一座孤悬的堡垒,静静地矗立在群山之间,那里驻扎着万余魏军,是他们通往洛阳的风险。
    若是在他们全力攻打洛阳的时候,转而抄了他们的后路,那岂不是大事不妙了?
    虽然这些魏军已如瓮中之鳖,后勤补给线被赵云巧妙切断,败亡只是迟早之事,但赵云并未因此掉以轻心。
    他深知,困兽犹斗,魏军为了求生,很可能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
    于是,赵云在枳县留下了三千精兵,他们如同猎鹰一般,时刻监视着枳关的动静,防止魏军突围南下,搅扰河内的安宁。
    这三千将士,个个身手矫健,眼神锐利,他们的存在,就像是一道无形的锁链,紧紧束缚住了魏军的手脚。
    与此同时,赵云派遣了一名机敏的使者,携带他的亲笔信,穿越重重险阻,前往河东。
    使者身披夜行衣,面容冷峻,行动迅速而隐秘,宛如夜色中的幽灵。
    他的任务是催促河东的友军加强对枳关的围困,确保万无一失。
    一切安排妥当后,赵云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了黄河渡口上。
    从河内到洛阳,有三条重要的渡口,平阴津、孟津、五社津,它们如同三道门户,连接着两地的命运。
    平阴津又名白合渡、白坡渡。
    《括地志》曰,'平阴津距洛阳县五十里,白坡渡口是也。'
    这里河面窄狭,水深而平稳,是个战略要津。
    《左传》称:鲁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春,……晋师在平阴。'
    《孟津县志》曰:平阴津,故以邑名。秦二世三年,赵别将司马邛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又陈平亡楚,来降汉王,使参乘监诸将南渡平阴津。
    要说从平阴津渡河也可以,但要说河道最狭窄。
    孟津因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了最为便捷的通道。
    孟津自古闻名:武王代纣,升舟,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王操黄钺而麾之,风波毕除,白鱼入舟,燌以告天,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故名盟津。
    《史记》载,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率师在此渡河,进军朝歌,取得胜利。
    公元24年,汉光武帝刘秀拜冯异为孟津将军,屯兵河上,拒洛阳王朱鲔,以实现他立足河内,进图长安之战略。
    灵帝时列孟津渡为环卫洛阳的八关之一。
    赵云深知,要想迅速拿下洛阳,孟津是关键。
    站在孟津渡口,赵云凝视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
    河水拍打着岸边,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在为他助威。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开始在心中盘算着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拿下这个渡口。
    “将军,孟津渡口地形复杂,魏军定有重兵把守,我们该如何行事?”一旁的副将低声问道,脸上带着一丝忧虑。
    赵云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先要摸清魏军的布防情况,再制定对策。”
    说着,他转身看向身后的斥候,“你,速去探查孟津渡口的魏军布防,务必详尽。”
    斥候领命而去,身影迅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赵云则继续站在渡口,望着远处的天际线,心中默默规划着即将展开的战斗。
    他的眼神时而凝重,时而明亮,仿佛在与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进行着激烈的对话。
    夜幕降临,斥候带回了魏军布防的详细情报。
    赵云仔细研究着地图,每一个标记、每一条线路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明日清晨,我们兵分两路,一路佯攻平阴津,吸引魏军注意力;另一路则主力突袭孟津,务必一战而定。”
    赵云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
    将士们齐声应和,士气高昂。
    他们知道,跟随赵云,就是跟随胜利。
    夜色中,他们的身影如同一支支利箭,蓄势待发。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黄河渡口时,赵云率领的蜀汉大军已经整装待发。
    他身穿铁甲,手持长枪,屹立于阵前,宛如一尊战神。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将士,那是一种无声的激励,也是一种无声的承诺。
    “出发!”随着一声令下,蜀汉大军如潮水般涌向孟津渡口。
    战斗的号角在黄河上空回荡,震天动地。
    赵云一马当先,长枪挥舞,所向披靡。
    他的身影在战场上穿梭,如同一道闪电,所到之处,魏军纷纷败退。
    汉军如猛虎下山,迅速攻占了渡口,魏军败退,留下一片狼藉。
    在战后的混乱中,赵云麾下的将士们押解着一群衣衫不整、神色慌张的人往营地走去。
    这些人中,不乏魏国的达官子弟及其家眷,他们原本以为能借着河内的退路逃入洛阳,却未料到会在此地被汉军捕获。
    赵云冷峻的目光扫过这些人,心中并无半点怜悯。
    战争无情,对敌人的仁慈便是对自己的残忍。
    于是,他果断下令,将他们的家产全部充公,男丁充作民夫,女眷则被送往教坊司,以待甄别训练,或许有朝一日能献于大汉天子,以彰显汉室之威。
    处理完这些琐事,赵云的目光转向了黄河南岸,那里是孟津南渡口,是他下一步的目标。
    然而,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没有船只,大军如何渡河?
    他眉头紧锁,眼神中闪过一丝焦虑。
    渡河之事,非同小可,若无船只,大军便如被缚住手脚的巨人,难以施展。
    “将军,这可如何是好?”一旁的副将焦急地问道,脸上满是愁容。
    赵云沉默片刻,随后果断地说:“搜!给我搜遍整个河岸,哪怕是一叶扁舟,也不能放过!”
    于是,汉军将士们分散开来,沿着河岸仔细搜寻。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他们只搜到了十多艘小船,远远无法满足大军渡河的需求。
    原来,魏国早已预见到了这一点,提前将大河沿岸的船只拖到了北岸,有的更是焚烧殆尽,以绝汉军渡河之路。
    赵云站在河岸,望着那十几艘孤零零的小船,心中涌起一股无奈与愤怒。
    若不能尽快找到船只,大军将被困于此,无法继续推进。
    他眉头紧锁,目光深邃,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将军,不如我们从其他郡县调集船只吧?”副将提议道。
    赵云点了点头,心中却明白,这并非易事。
    他当即派人前往河内、东郡、魏郡等地,请求调集船只。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天命十一年三月末,也只搜来了五十多艘船只,这对于大军渡河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就在赵云为此事焦头烂额之际,一个更为糟糕的消息传来了——魏军水师乘舟船而上,竟然将汉军辛苦搜来的船只全部焚毁!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赵云心中一震。
    他望着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心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
    “可恶的魏军,竟如此狡猾!”赵云咬牙切齿地说道,脸上的肌肉因愤怒而微微颤抖。
    若不能尽快找到渡河之法,大军将陷入被动。
    “将军,我们该怎么办?”副将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显然也被眼前的困境所震慑。
    赵云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愤怒与焦虑。
    作为将领,他必须保持冷静与理智。
    他眺望远方,目光穿过层层迷雾,仿佛看到了那遥远的南方。
    “除非等大河冰封,否则我们便只有拿下弘农,攻破函谷关,从风陵渡调来大船。再或者是,原地营造船只。”
    但不管哪个办法,短期之内,恐怕都不能南下进攻洛阳了。
    之前还信誓旦旦要一月下洛阳,结果被黄河之水挡在了北岸。
    为今之计,便也只得是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