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晋党
作者:凉月凉了   朕的大明朕做主最新章节     
    虽然皇帝的口中,说的是商议,但在场众人又不傻。
    皇帝身前那张舆图上的几条线,很明确的表达出了皇帝要做什么。
    而且,听听皇帝和孙传庭两人之间的交流。
    这明摆着是早有打算,已经让孙传庭进行过一番试验,今天是要将这件事情放到明面上来讲了。
    在场的众人,除了一个个耳朵竖的跟兔子一般的武将,剩下的不是朝堂上的老鸟,就是封疆的大吏,很简单的就明白了皇帝口中的那个商议的含义。
    总路线我已经定下来了,你们的作用,是对我的路线进行一些补充。
    看着写在舆图侧面的三条总纲,在场众人纷纷忍不住挠头。
    军事威慑、援助拉拢、商业裹挟、文化兼并。
    “这都啥意思啊?”
    作为在场官职最低的两个将军,满桂看向身边的赵于楚,小声的低估道。
    “不知道啊。”
    闻言,赵于楚也是一脸懵逼的摇了摇头。
    作为中级军官,很明显两人还没那个战略眼光。
    “陛下,就由臣来说吧。”
    看了眼皇帝列出的四条,孙传庭看了眼皇帝,开口到。
    “嗯。”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将手中的木杆递给太监后,在椅子上坐了下去。
    从太监手中接过木杆,孙传庭对皇帝拱了拱手后,用木杆指着舆图边上的四条,开口道。
    “草原蒙古诸部之间,矛盾重重,不能仅以拉拢,或者征讨之策应对,而需要从各种途径对之进行打击。”
    “第一条,军事威慑。”
    “蛮夷畏威而不怀德,我大明在辽东的实力,需要对蒙古各部形成威慑,最次也要能够防御蒙古各部的袭击,否则蒙古各部就会放下相互之间的矛盾,联兵而来,不断入寇。”
    “第二条,援助拉拢。”
    “当我大明军力可以阻挡蒙古诸部的入寇,同时又没有表达出北伐之意时,蒙古诸部之间,很快就会陷入内耗之中。”
    “以科尔沁为例,他们不是黄金家族后裔,常年受林丹汗威胁,我们若是对他们伸出援手,他们就会想要与我大明为盟,对抗林丹汗。”
    “这就是我们对蒙古诸部各个击破的机会。”
    “然后是第三条,商业裹挟。”
    “我草原时,同蒙古部民的有过多次交流,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事情。”
    从袖中拿出一个陶碗,展示给在场众人,孙传庭接着道。
    “这个陶碗,是我用一个瓷碗从蒙古部民手中换来的。”
    “这东西,在我大明,即便是扔在街上,人们也是弃之如履,不屑于去捡。”
    “但根据那部民所说,这样的一个陶碗,在草原上可以换得一只成年的山羊。”
    “我在草原上开了一月的互市,用非常便宜的价格给科尔沁卖了大量的瓷碗,在我回京之时,我听说科尔沁族中那几个会烧陶的匠人都逃跑了。”
    “有趣。”
    听着孙传庭的叙述,毕自言手中拿着孙传庭给出的那个陶碗端详着。
    这玩意儿搁大明,就纯属垃圾,垃圾中的垃圾。
    普通百姓家里用的陶碗,那好歹也是上点儿釉的,这玩意儿看起来纯粹就是拿陶土团吧团吧后,烧出来的。
    别说是器形了,边缘都不平滑。
    看着眼前的这样东西,毕自严的脑海中浮现出了皇帝去岁曾经说过的,管仲打经济战的那个例子。
    “如果我大明对科尔沁的互市持续的时间更长,那么科尔沁族中的其他工匠,也渐渐会因为难以维持生计而逃跑。”
    不知道毕自严在想什么,此时孙传庭的话依旧在持续。
    “根据我与科尔沁、内喀尔喀诸多头人的谈话,蒙古人渴望安稳,渴望像我们汉人一样耕种农桑。”
    “所以如果我们与对方互市,就可以将对方拉拢过来,然后过度到第四条。”
    “文化兼并。”
    说到这里,孙传庭眼中俱是激动的看向在场众人。
    “移其文,灭其史,招其壮丁,纳其妻女,则蒙古诸部方可化夷为夏,北患即灭。”
    “彩!”
    听完孙传庭的话,徐光启第一个出声附和道。
    对于如何解决北方患难,他虽然想,但一直都没个具体能拿得出来的纲领。
    现在听了孙传庭的话,徐光启心中当即赞同。
    “此略可抵千军万马啊。”
    紧随徐光启之后出声的,是吏部尚书周应秋。
    “王道之术,阳谋。”
    同样的,礼部尚书孙如游也出声附和了一句。
    “方略可以,但在钱粮上,恐怕耗费巨大。”
    就在这时,户部尚书袁世振突然摇头打断了几人。
    “不管是援助也好,互市也好,东西不会凭白的到达广宁,这件事情若是由朝廷来做,恐怕成本不小。”
    说着,袁世振转头看向了辽东转运使杨嗣昌。
    “有些难度。”
    闻言,杨嗣昌摇了摇头道。
    “在下实属难以想象,昔年王崇古王公主持顺义王封贡成事之艰难,下官实在是想不通,他究竟是如何做到,从遥远的江、淮、湖广用车将布帛、菽粟、皮革运到边塞。”
    “如今,辽东转运司支持辽东各府物资转运,辅助为蒙古筑城已是艰难,若是扩大互市规模,有些困难。”
    说到这个问题,杨嗣昌是满脑袋的小问号。
    不干不知道,干过满头包。
    皇帝通过宫里的势力,整合了部份京城的商人资源,给杨嗣昌这个辽东转运使供应物资。
    但在辽东那天文数字一般的渴求面前,皇商也很难协调。
    “这件事你不知道,朕知道。”
    听到杨嗣昌的话,朱由校扯动了下嘴角,打断了杨嗣昌的话。
    “朕来进行协调吧。”
    “臣遵旨。”
    闻言,杨嗣昌松了口气,对皇帝拱了拱手。
    “如果物资可以协调,那么此策可行。”
    见到皇帝接下了物资协调的问题,袁世振也出声赞同道。
    “具体该如何执行,你们与蓟镇、广宁的将官商议商议吧。”
    见到几个尚书都同意了,朱由校点了点头,从椅子上站起,向着后堂走去。
    “臣等遵旨。”
    见到皇帝离开,众人同时站起来,对皇帝行了一礼后。“孙白谷,你老实交代,这些事情是不是你去广宁之时,陛下安排你做的。”
    看了眼已经离开的皇帝,毕自严笑眯眯的来到孙传庭的身边问道。
    “毕公明鉴。”
    闻言,孙传庭冲对方拱了拱手,爽朗笑道。
    “陛下定策,下官执行。”
    “哈哈哈。”
    笑了两声后,毕自严开始招呼众人,上前围在了屏风前,开始商议。
    毕竟,皇帝在场,他们商议的不痛快。
    “王崇古怎么做到的,晋商啊。”
    来到后堂中,翻身上了小炕,朱由校双手捅在袖中。
    “高拱,张居正。”
    “涂则民、王崇古。”
    当年嘉靖给隆庆的安排,只能说是绝绝子。
    徐阶、高拱、张居正。
    徐阶用来维稳,保证在他死后,隆庆能够平稳的实现朝政过度。
    高拱用来强国,这是一个能够干事儿的人,但首辅想要干事,就必然要侵蚀皇帝手中的权力,导致皇权威慑力下降。
    这时候,就轮到张居正出场,再次强化皇权的威慑力了。
    作为当时还是裕王的隆庆的侍讲侍读,张居正踏足政治上层,应该是在隆庆后期,万历前期。
    但,嘉靖什么都想到了,他可能唯一没想到的就是,他那个儿子的命,有点儿短,只有六年。
    高拱为人意气颇磊落,粗直无修饰,性格强势而暴躁,常以气凌人。
    这么一个暴躁老哥,把一个从中调停的成年皇帝换成个小孩,再加上个头发长见识短,一心维护皇权的女人家,张居正不提前上位才有鬼了。
    隆庆在时,高拱和张居正能够进行共同合作。
    高拱和福建巡抚涂泽民及其背后的东南海商联手,共同促成了月港开港。
    张居正和王崇古及其背后的晋商促成了顺义王封贡。
    但隆庆一死,高拱滚蛋,张居正上位后,立马就叫停了高拱尝试的海上运输漕粮,就是对晋党的妥协。
    晋党是一个特权经济团伙。
    特权经济的本制,在于垄断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强而有力的政治手段形成垄断,从而攫取暴利。
    而晋党手中所垄断的,是客户。
    他们把持着宣府、大同对俺答汗的贡市、对蒙古各部的走私边贸和以及不重要的山西矿山经济。
    这群人在朝堂之上,在地方,在军方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在大明的历史上,晋党有功有过。
    功是在张居正变法的途中,晋党给他帮了老大的忙了。
    在他变法的途中,一张晋党组成的大网,王崇古、张四维、杨博、王国光、马自强均是山西人,这张网笼罩了朝廷上下,促成了朝廷行政能力的提升。
    而过,则是发生在张居正死后,在朝中清算张居正的压力下,张四维倒戈相向,然后,他们就找到了另外一个合作方——东林。
    以东林书院为根基,延伸出的东林党,根本就不是所谓在政治斗争中,力图革新朝政、反对统治集团中最反动腐朽势力的进步团伙。
    而是一个以江南士大夫为主,商人为辅的官僚阶级保守派政治集团,是地主富商的代言人。
    这群人,沉寂在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富足生活中,抵制任何基本制度,尤其是财政制度上的改革,从未提出过任何救国存亡的纲领,长于内斗,短于治事。
    这群人,软弱、无能、麻木不仁,完美的展现了地主阶级的腐败性。
    但地主阶级之所以叫做地主阶级,是因为他们的手中,掌握着最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地。
    而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的小农经济体系下,所构建出的产业链中,地是最为基础的存在。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存在,为东林党提供了大量的产品。
    一方有产品,一方有销售渠道,这双方不一拍即合了么。
    而且,东林和晋商合作,在北线搞事儿,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大明的都城,在北京。
    这群人吸收了北宋末年,方腊在江南搞事儿的经验——不能在自家地头上搞大事。
    历史上,宋徽宗刚要北伐,方腊就造反了。
    童贯调西军平方腊之时,暗地里干了一个炸裂的事情:江南财富云集,将士何不自取。
    朝廷若无钱粮劳军,便只能把江南百姓的血肉来犒劳他们不是。
    平定过程中,江南死伤的那两百多万人,官兵反贼谁造成的破坏力更大,可真的不好说。
    天子守国门的情况下,北线出事儿,朝廷必然是要出重金来处理,这捞钱不就是方便的多了么。
    “皇爷。”
    朱由校不知道想了多久,刘时敏来到了他的身边。
    “他们商议完了?”
    转头看向刘时敏,朱由校开口问道。
    “商议完了。”
    “毕阁老与六部尚书都很赞成驯狼为犬的办法,表示在朝堂上会给孙传庭进行支持。”
    看着皇帝,刘时敏点了点头,开口总结道。
    “但如今朝事的重点集中在顺天府的新政之上,若是此时将这事公布出去,恐会造成动荡,因此决定先由孙传庭试行,待封贡有所成效后,再作讨论。”
    “嗯。”
    闻言,朱由校思索了一下后,点了点头,从炕上起身。
    “臣等参见陛下。”
    看到皇帝出来,毕自严带着一群人躬身行礼道。
    “你们说的有道理,事情现在不能公布出去。”
    在椅子上坐下,看向毕自严,朱由校开口吩咐道。
    “写个备忘录,在场众人署名,日后有机会了就拿出来。”
    “臣等遵旨。”
    点了点头,毕自严开口提议道。
    “臣以为,当令在场诸人上密奏,陛下批阅后,存于内阁,以备后人查验。”
    “可。”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出声道。
    “内阁首辅、六部尚书、辽东转运使、广宁知府留下,其他人先回去吧。”
    “臣等遵旨。”
    闻言,王在晋等人知道他们这次回京,在皇帝这里的事务算是结束,当即躬身行礼后一起退了出去。
    看到皇帝郑重其事的在龙椅上坐了下来,还从桌子上翻出了自己的小本本,在场剩下的人都提起了精神。
    很明显,接下来要说的事情,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