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将计就计
作者:任鸟飞   仙侠版水浒最新章节     
    …
    元宋两国通和的次日,为了让内城恢复秩序,消除烧杀抢掠,赵桓亲自登上了宣德门。
    赵桓用上传音秘法朗声道:“两国已和,战争终止,城中官吏军民失守之罪朝廷概不追究,官吏军民各归各业、各司其职。”
    内城中的人听说元宋两国议和,而且还是皇帝赵桓亲自宣布的此事,纷纷聚集到宣德门前。
    亲耳听到赵桓说元宋两国已经议和,大元军不会洗城,战争结束了,内城中的官吏军民,一边高呼万岁,一边纷纷流泪。
    看到这个既热烈又悲怆的画面,赵桓一边痛哭流涕、一边冲城下拼命地挥手示意。
    借此机会,赵桓向一旁的吴用和萧容试探道:“宁害朕,勿害朕的官吏军民!”
    吴用说:“我朝皇帝已降下圣旨,城内之人,不论军民,若即拜降,不杀一人,若敢反抗,格杀勿论,故只要贵朝不胡作非为,我朝定然秋毫无犯。”
    对于吴用的回答,赵桓并不满意,因为江鸿飞只说了军民拜降不杀,并没有提他这个赵宋皇帝以及赵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甚至都没提赵宋王朝的官吏。
    赵桓不是不明白,这些是大元帝国谈判的筹码,吴用和他背后的江鸿飞是不会轻易松口的。
    可明白归明白,赵桓还是希望能得到一些保证。
    然而,吴用却是滴水不漏。
    对此,赵桓是既忧心忡忡,又忐忑不安!
    “朕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赶走江衍及大元军?”
    虽然赵桓不知道他和赵宋王朝得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保全他自己和赵宋王朝的江山社稷,但他知道,这肯定得是一个痛苦又漫长的过程。
    赵桓强自打起精神,让孙傅在内城的大街小巷张榜,让更多的人知道:元宋已经开始和议,两国不会再打了,战争结束了,所有人不要再闹了,再闹,朝廷就不客气了。
    昨夜,内城中可以说是群魔乱舞,赵宋王朝的兵痞和内城中的不法之徒到处烧杀抢掠。
    数千间房舍变成白地。
    大量民众,惨死于这两天一夜的混乱之中。
    让赵桓很生气的是,在大元帝国控制下的外城,竟然没有这样的事。
    要知道,这可是他们赵宋王朝的都城,没道理,大元帝国能治理好,赵宋王朝治理不好。
    所以,赵桓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平息混乱,他绝不能让江鸿飞给比下去。
    抱着这样的想法,在张榜过后,赵桓立即就派开封府尹王时雍,带人去镇压内城中的暴徒……
    傍晚,赵栩和何栗回来面见赵桓。
    双方一见面,赵桓就连忙问道:“大元皇帝有何条件?!”
    何栗苦着脸说:“臣无能,大元皇帝只教陛下出城面议,不然免谈。”
    赵桓听言,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
    犹豫再三,何栗吞吞吐吐地说:“为今之计,只怕唯有陛下与大元皇帝开诚布公一谈,方能破局。”
    赵桓何尝不知,江鸿飞也是皇帝,只有他和江鸿飞身份对等,在当前的形势下,若想成事,最好是他出面说动江鸿飞撤军。
    可赵桓听说的江鸿飞,是梁山大盗出身,杀人如麻,暴虐成性,动不动就对达官贵胄、豪门大户、仕绅望族抄家公审。
    一想到要跟这样的江鸿飞见面,还要求这样的江鸿飞退兵,赵桓就本能地害怕,打心底里畏惧跟江鸿飞见面。
    可江鸿飞既然坚持要跟赵桓面对面的谈,赵桓要是不去见江鸿飞,那么,他送了十个妹妹给江鸿飞才求来的议和机会,或许便会就此断送。
    事情如果真向着那個方向发展,保不齐江鸿飞在盛怒之下,会对汴梁城洗城。
    犹豫再三,赵桓还是不想去见江鸿飞,他让何栗明日再去青城一趟,想办法打探一下江鸿飞到底想要什么、想干什么,如果何栗打探不出来,就让赵玉盘她们想想办法。
    何栗领旨,下去做准备。
    何栗前脚刚走,后脚押黄门指挥使蒋宣、押黄门指挥使李福以及班直卢万就率领数百卫士,以利斧劈开左掖门,冲进宫中,要护送赵桓杀出汴梁城。
    虽然蒋宣等人满嘴都是忠君报国的话,想干的也是救赵桓、救赵宋王朝的事。
    可赵桓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蒋宣他们是想绑架他,想谋害他。
    人家吴用都已经说过了,汴梁城附近五百里内,有三十几万大元铁骑,就他们这点人,冲出城去,就是在送死,也会害死他赵桓的。
    关键,江鸿飞已经露出议和的意思了,根本就没必要跑嘛。
    所以,赵桓极力挣扎,根本不愿意跟蒋宣等人走,更不愿意被一群丘八安排。
    见赵桓根本就不理解他们的忠心,还被吓得浑身颤抖,蒋宣在失望之余,强行给赵桓换上适合骑马的衣服,然后边拖着赵桓往外走、边说:“臣等不顾家人、生死,只欲尽忠报国,官家若不跟我等杀出城去,必被元贼所害!”
    后来,何栗、孙傅、梅执礼和吕好问进入皇宫救驾。
    吕好问出面跟蒋宣等人谈判过后,为了稳住蒋宣等人,赵桓封蒋宣为团练使管殿前司,接着派人召四厢指挥使左言领兵进宫镇压了蒋宣等人的“叛乱”,当晚,蒋宣、李福和卢万就被赵桓派人给处死了。
    其实,此时赵桓手上还有一万多赵宋王朝最精锐的骑兵,他们是赵桓的亲卫,也是赵桓作为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最后保证。
    这一万多最精锐的骑兵中,还有两千精锐中的精锐,他们全都是实力极为强大的练气士——他们是种师道活着的时候特意为赵桓打造的护驾人马,就是为了万一形势有变护送赵桓去陕西的。
    关键,这一万多最精锐的骑兵,大多都跟蒋宣等人一样,不想束手待毙,希望杀出汴梁城,逃去陕西,或者逃去江南。
    如果赵桓当机立断,未必不能有一丝生机。
    然而,赵桓就是赵桓,他哪有这样的胆子?这样的魄力?
    话说,如果赵桓有胆量、有魄力,张叔夜早就将赵桓给救出去了。
    说来说去,赵桓就不是能扭转乾坤、改写历史的卓越人物。
    ……
    就在赵桓拖延时间不想去见江鸿飞之际,耿南仲带着赵桓的密旨来到了韦城,见到了赵构。
    让人没想到的是,耿南仲竟然敢胆大妄为地矫诏,在赵桓给赵构封的兵马大元帅前面加上“天下”两个字,并对赵构说:“望大王以天下兵马大元帅承制,号召四方。”
    要知道,唐肃宗就是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之名号在灵武召四方勤王部队,最后登基称帝,再造大唐王朝的。
    所以,有“天下”这两个字,和没有“天下”这两个字,差别很大。
    这么说吧,耿南仲现在就动了“万一赵桓那里有变,就拥立赵构登基称帝”的念头,他在赵桓的给赵构封的兵马大元帅前加上“天下”两个字,就是在增强赵构地位的正统性与号召力,为赵构登基为君夯实基础。
    赵构接过赵桓的御笔圣旨一看,就注意到了,赵桓封他的只是“兵马大元帅”,并不是“天下兵马大元帅”。
    赵构的反应很快,他立马就明白了,这是耿南仲搞的鬼。
    反应了一下,赵构就猜到了,耿南仲打的是什么主意。
    虽然此时的赵构还不知道,大元军已经打破了汴梁城,但耿南仲实际上已经暗示了赵构汴梁城肯定守不住。
    见耿南仲这么笃定,赵构很担心含辛茹苦将他养大的母亲韦贤妃,也担心跟他恩爱有加的康王妃刑秉懿。
    如今的赵构,其实也有心回去勤王救驾。
    只可惜,现在的赵构,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实力。
    按说,在这种情况下,赵构应该接受耿南仲的好意,默认赵桓封他的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这样他才能整合宋军,打败江鸿飞,救出他的母亲、他的妻女,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可赵构又担心,万一赵桓逃过此劫,没准会给他定一个谋朝篡位的大罪。
    所以,犹豫再三,赵构并没有将赵桓的御笔圣旨隐藏起来,而是在看过了之后,又将这道圣旨传给了汪伯彦。
    让赵构没想到的是,汪伯彦在看过了之后,竟然直接就将圣旨给收了起来,没再传下去。
    很显然,汪伯彦也想让赵构当“天下兵马大元帅”,不,准确地说,汪伯彦也觉得,赵桓挺不过这关,将宝押在了赵构的身上……
    ……
    见赵桓跟自己玩起了缓兵计,江鸿飞干脆将计就计。
    在江鸿飞的重赏下,数万工程军和二十几万民夫日夜赶工,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在汴梁城的城墙上修建好了对付城内的所有防御工事。
    在这之后,江鸿飞和刘慧娘等人商量了一番,最终定下,城墙上时时刻刻都保持五万人马驻守,城外随时能上城墙的机动部队,不得少于十万。
    总之,就是要确保汴梁城中的人插翅难飞。
    做好这一切,江鸿飞才开始收拾赵桓君臣。
    此时,内城中还有数十万军民,以及大量的兵器和马匹。
    这都是威胁。
    还有就是,京畿地区周围的赵构以及赵宋王朝的勤王军,也得想办法收拾。
    不过,这些全都不能着急,得一点一点的处理。
    这么说吧,江鸿飞想做的是,尽量兵不血刃地就拿下汴梁城,全歼赵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不给自己以后的统治留下麻烦。
    再者说,上兵伐谋,能用计谋解决的事,尽量就别用武力。
    要知道,军事也是为政治服务的。
    而且,江鸿飞相信,论战略定力,赵桓比自己差远了。
    更何况,目前是自己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果然!
    见江鸿飞既不接受亲王和宰相议和,又不催促他出城,赵桓慌了,尤其是当赵桓探知了大元军的布置了之后!
    这天晚上,慧星突然出现,它直直的逼向汴梁城,其尾巴横亘天际。
    彗星被这个世界的人视作不祥之物,彗星的出现也常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它跟战争、瘟疫、天灾、动荡等灾难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在这个时候,汴梁城的上空出现慧星,无疑会让城中的人感到恐惧。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次日早上一轮血红色的红日突然从东方喷薄而出。
    有人说,这血日乃杀戮的象征。
    一连两日都出现了大凶之照。
    汴梁城中的人,难免变得恐慌起来,生怕大元军会屠城,制造大的流血事件。
    这段时间,或主动,或被动,原来围绕在赵佶身边的金门羽客,陆陆续续聚集到了江鸿飞身边。
    包括张虚白、徐知常、董南运、李得柔、王冲道、邵若愚、王文卿。
    江鸿飞将这些人全都交给公孙胜去管理,并交代公孙胜要善待他们,偶尔江鸿飞也会亲自跟他们一块探讨道法。
    也就是说,江鸿飞接收了赵佶这么多年关于道法的积累。
    如今,出现了征兆之事,江鸿飞直接就丢给公孙胜这个国师和在赵宋王朝有很大名气的张虚白等道士去处理。
    同时,江鸿飞发布了一道明确的圣旨,表明自己也是汉人,不会在汉人的城池搞大屠杀的,并主动表示等元宋两国谈妥,自己就会让人打开所有城门,任由民众自由出入汴梁城。
    经过江鸿飞君臣的妥善处理,谣言不攻自破,外城很快就安稳了下来。
    同样的问题,赵桓也遇到了。
    而且,因为处于风暴的中心,内城中更是谣言四起。
    为了安抚内城中的军民,赵桓听从乐和操控的蔡家的门人的建议,打开朱雀门,让内城中的民众自由出入。
    让赵桓万万没想到的是,朱雀门一打开,内城中的军民就涌到了外城,他们争先恐后,生怕自己比别人晚一步。
    赵桓不知道的是,经过内城中大元密探的宣传和传播,又经过这么久看的观察,内城中的人,早就看出来了,外城明显更安全,大元帝国必定是最后的胜利者。
    而内城,到现在都还有烧杀抢掠,有些乱兵、不法之徒甚至自己制作了大元军的军服穿上冒充大元军的将士四处烧杀抢掠。
    这些人甚至猖狂到,宣仁高后宅中的妇女都被他们抢走了七十余人,甚至就连四厢指挥使左言的发妻都被这些溃兵和不法之徒给掳走了,用了一万多缗灵钱才换回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傻子才愿意继续在内城生活。
    早就得报的江鸿飞,安排大军和大量官吏妥善地接收了这些人,并将其中的不法之徒筛选出来,公布其罪行,全都砍头,绝不留情。
    等到赵桓知道此事时,内城中的人,都已经跑出去了差不多一半。
    这时,赵桓才意识到,坏事了,他要是再任由内城中的人跑下去,他没准就会成为孤家寡人。
    赵桓赶紧让人关闭朱雀门。
    而这,又遭到了那些没跑出去的军民的激烈抗议,甚至是大打出手。
    赵桓君臣费了很大的劲才镇压下这次暴乱。
    可是,当天晚上,就又有大量的人槌城而下,从内城逃到外城去。
    到了此时,赵桓总算看出来了,再这么下去,他一定会成为孤家寡人。
    关键,事情如果那么发展,他也就会变得毫无价值。
    关键的关键,那时江鸿飞有可能会因为他拖拖拉拉的态度,而对他痛下杀手。
    思来想去,赵桓终于鼓足勇气,决定出城去见江鸿飞,跟江鸿飞当面议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