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皇帝正在夺走孩子们的童年,历史最强学生保护法
作者:萧蓝衣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最新章节     
    “太子,朕问你,这笔财富传到你手上,你会如何处置?”朱祁钰问。
    当然是存起来!
    朱见淇的简朴,和唐皇后的教育息息相关,他的才能不如弟弟们,皇后就告诉他,其他东西学不来,简朴节约却是能学的。
    正因为勤俭节约,他得到满朝文武的唯一称赞。
    当时秉政的还是年富呢,年富就因为他足够简朴而表扬过他。
    后来他就养成了这一习惯,勤劳和简朴,是朱见淇最大优点。
    “太子,钱不是存出来的。”
    朱祁钰道:“皇家没有对皇子专门的财政教育,你的师父们也不懂经济,教你的是经世之道、帝王心术,没有教你投资理财,所以你不懂。”
    “那朕今天就教教你,钱是怎么来的。”
    说着,打开账本密室。
    密室分上下两层,账本堆积如山,随便打开一本账本,上面都是经手人的签字。
    这是内帑的账本,是明账。
    “伱觉得朕的钱是怎么来的?”朱祁钰问。
    “做生意赚的吧?”朱见淇对经济确实不太擅长。
    “做生意,也叫投资。”
    “朕名下有十几家投资集团,主要用作对天下商业进行投资,投资实业,如果抢占先机,就能赚钱;如果抢不到先机,也能让资产保值。”
    “像刚才你们看到的黄金,就是朕投资所得。”
    “可不是你那些弟弟们送给朕的钱,而是朕自己赚的。”
    “第二种,就是理财。”
    “朕有这么多钱,也不能全都躺在账户里吧,银行利息又低,达不到理财的需要。”
    “朕的理财方式很简单,短期理财就是投资公司,持有股份;长期理财就是专利、版权。”
    “还有一种钱生钱的方式,证券,就能钱生钱,但朕不喜欢那种方式,所以不用。”
    朱祁钰道:“只说投资吧,朕的投资方向,一个是电气革命的实业,第二就是创造性行业,比如专利、版权。”
    “爹,这么多钱都投资专利?”朱见淇也清楚,投资专利是长期投资,万一收不回来,可就血本无归了。
    不是谁都有老皇帝点石成金的能力的。
    即便如此,老皇帝起码有几万个专利,是无效专利,一分钱赚不到的。
    比如说,他囤积着很多飞行专利,这东西也就达芬奇的画里出现过,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奈何老皇帝真的投资了一家飞行公司,结果投进去几十万,最后倒闭,打水漂了。
    “投资专利有什么不好的?”
    朱祁钰反问:“这么多钱你也用不着,投资未来,万一赚大钱呢?”
    “爹呀,谁能保证,每一个专利都赚钱呀?”
    “再说了,专利是更新换代的,不是咱们掌握初代专利,就能垄断的,只要在原专利基础上创造,就是一个新专利,这就造成了,以前的专利是无效专利。”
    “儿臣真心觉得,专利未必多赚钱。”
    朱见淇能提出反对意见,朱祁钰反而欣慰。
    太子就不该唯唯诺诺的。
    “朕也只是个意见,钱在手上,不能只放着,要进行投资。”
    朱祁钰道:“丘濬的经济论说的很通透,市场流通是需要活水的,这个活水就是投资。”
    “中枢投资应该占据全国投资的大头。”
    “而皇家,也不能低于中枢的投资额。”
    “太子、太孙。”
    “以后的皇帝不好干啊。”
    这句话,让朱见淇和朱佑榶神情一震。
    民智大开,百姓已经拥有了说话的权力,而且百姓正逐渐行使自己的权力。
    他们不反对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但绝不会允许一个昏君坐在他们的头上。
    君权神授,反而成了背锅侠,天下的坏事你皇帝都得扣脑袋上,只要有坏事,都往你头上扣。
    所以,皇帝才说,要在民间进行大规模投资,皇家企业遍布民间各地,甚至掌握部分经济命脉。
    百姓能彻底驱逐掉皇家的影响力吗?
    皇帝之所以是皇帝,在于绝对兵权,和神化自己,并用儒家体制制定框架。
    在新时代,就要制定新方法。
    皇帝想到的办法,就是增加经济控制。
    如果全国所有行业,都有皇家投资,哪怕出一个昏君,最多把昏君赶下台,还是要朱家人当皇帝的。
    因为,任何人都脱离不了皇企,一旦皇企消失,大多数人活不下去。
    “儿臣(孙儿)知晓。”朱见淇躬身道。
    “其实也不是坏事,被监督,反而会出明君。”
    朱祁钰淡淡道:“本朝的帝王教育是非常完善的,只要上一代皇帝不突然暴毙,让皇子顺利学完皇族教育,再确保皇权交接,那么就能保证新皇是圣明天子。”
    “最好能保证天子能在三十岁以后登基,心智成熟后才当皇帝,太早登基,对他没好处。”
    “所以,你们两个朕不担心。”
    “朕担心你的儿孙啊。”
    朱祁钰看向朱佑榶。
    朱佑榶已经有三个儿子了,皇位传承肯定没问题的。
    “孙儿会写进祖训里。”朱佑榶虚心记住。
    “只要天子圣明,掌握军政经三权,皇位就丢不了的。”
    朱祁钰笑道:“看完了皇家的家底儿,你们有什么要说的?”
    “爷爷,孙儿会注重投资的,合理分配、优化资产。”朱佑榶可不像他爹是个守财奴。
    朱见淇瞥了他一眼,总觉得这小子不靠谱。
    朱祁钰点点头。
    锁上账本室,走出密室。
    重新锁上后,朱祁钰坐在御座上:“这是朕给后世儿孙攒的家底儿,你们要审之慎之。”
    “儿臣明白。”
    传到太子手中,皇帝不担心。
    倒是太孙,这家伙可是个不安分的。
    “可知朕为何要扶持如此多的藩国吗?”朱祁钰问。
    因为您心疼其他儿子呗。
    “不希望皇家手足相残,是其中道理。”
    “但更多的是,大明做霸主国,居中调停世界战争,而非事事出面,什么事都要大明亲自下场。”
    “说明白点,就是挑拨魏国和商国的矛盾,让他们两国去战争。”
    “中亚战果分配不均,就让中亚诸多藩国都不满,魏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朕虽没站在公平这边,朕的儿子们只会骂朕老糊涂,可只要朕一死,他们就会像疯狗一样撕咬魏国。”
    “而大明,就能以霸主身份调停,想什么时候调停、如何调停,主动权就掌握在你们手里。”
    “人的野心是永远无法遏制的,战争是必然结果,朕也挡不住。”
    “大明,要充当世界棋手,怎样操控世界,保证大明的霸主地位,才是大明皇帝最该做的一件事。”
    朱祁钰叹息。
    其实,他最开始的权力构架,是希望各国和平相处的。
    都是明人,都是一家人。
    可亲兄弟还能打翻天呢,何况陌生人?
    即便明人替代了世界人,矛盾照样不少,战争还未爆发,有老皇帝健在的原因,也有没有准备好的原因。
    朱祁钰也看得开。
    既然要打,就要掌握在大明框架里面打。
    他要建立,以大明为首的世界体系,整个世界都要按照大明的意志运转,构成一超称霸的世界格局。
    近几年,他一直在培养战略全局型人才,比如王守仁。
    甚至,他还会在太学中挑出一批精华人才,单独带出来特训,遴选出特殊优秀人才,吸引进入战略局。
    战略局,隶属于军机处,负责架构世界局势。
    阁部重臣,都在战略局里挂职,从太学中遴选的人才,负责提建议、查缺补漏,其实是秘书。
    只有极为优秀的人才,才会被秘密吸入战略局当中,转正成为秘书。
    战略局成立八年了,至今没有一名学员转正。
    没有被转正的学员,则在领取一些奖励后,返回学校继续学习。
    他们都签署了秘密协议,是不能透露在战略局中的机密的。
    大明缺少战略家。
    尤其那种对世界全局把控的顶级战略大师。
    景泰前期,皇帝比较倚重于谦,但于谦的战略仅限于大明,中期则由年富、耿九畴等人共同拟定,效果不佳。
    现在的战略大师,反而是皇帝自己,效果也那么回事。
    本朝实在太稀缺战略大师了。
    王守仁本就具有各方面的顶级天赋,再加上皇帝的全力培养,已经初具战略局的风采。
    想建立大明体系,就需要有很多战略家。
    老皇帝绝对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帝王。
    截止到景泰六十三年,大明共有2446家大学,489家太学。
    于景泰六十一年,皇帝改讲武堂为军事学院,共开九所军事学院,大明军事学院、北京军事学院、南京军事学院、杭州军事学院、武汉军事学院、广州军事学院、成都军事学院、敦煌军事学院、汴京军事学院。
    又开三家外交学院,分别是大明外交学院,重庆外交学院和上海外交学院。
    于景泰六十二年,中枢决定,实行外派鸿胪寺制度,全世界各藩国,设大明鸿胪寺分寺,进行外交驻派。
    这些年,朝廷虽然在培养外交人才,但进士对外交不感兴趣,即便景泰朝的进士是新式进士,但他们都不愿意从事外交官工作。
    所以,中枢只能设学院,从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越过科举,直接入朝为官。
    这就注定了学院招生是极为严格的,严进严出,毕业率也低的可怕。
    学院是统一五年制。
    毕业率仅有20%,也就是说五个同学中,只有一个能顺利毕业,进入学院,要经过高考和太考两次考试。
    录取分高的吓人,能考进学院的,也绝对是天才中的天才。
    像军事学院,分为武举科举上来的人才,军队中优秀军官提拔上来的人才,也有通过考试考进来的人。
    外交学院,则是完全考试考进来的。
    十二年义务教育,已经是完全推行下去了,去年皇帝还想把大学纳入义务教育里去,变成十六年义务教育,却被朝堂上下驳斥回来。
    何为义务教育,就是让孩子明礼懂事罢了,若逼着孩子们上大学,朝廷能给分配工作吗?能保证不失业吗?
    既然无法保证,为什么要逼着孩子多读几年书呢?
    皇帝您希望民间多元化发展。
    那为什么要逼着孩子们走一条路呢?
    学习,不是未来从业的唯一路径啊,去工厂打螺丝,跟你学会高数有关系吗?
    读书是为了明礼,既然已经明礼了,何必苛求读十年书还是读二十年书呢?难道中枢还能强迫人读一辈子书本吗?
    这话让皇帝思索了很久。
    然后就开始了教育改革,把书本往实用性改革,把烹饪、打扫家务、口才、歌舞等全部纳入教育中去。
    又重新修订了课本,往实用性发展。
    弄得朝臣是既无语又好笑,本想阻拦皇帝继续搞义务教育,却不想,皇帝弄出教育改革。
    不过也不是坏事,增加一些选修科目,给孩子们增加兴趣爱好,也是好事。
    大明孩子是很忙的,从小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课外班都要报,每天学到半夜,天天跟书山题海作斗争。
    以前不是这样的,但皇帝喜欢读书啊,喜欢学习啊。
    天天变着法似的往书本里面增加东西,导致孩子们是越学越多,越学越乱。
    景泰五十年时,民间就有学者喊出给孩子们减轻负担的声音。
    中枢非但没减,还增加了光学、电学、电磁学等新课程,编入物理教材里面,小学生也要学物理。
    还喊出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
    每一年,中枢都会革新教材,题是越来越深,考合格是越来越难,孩子们玩乐的童年时光是越来越少。
    整个大明上下都很忙碌。
    父母们为了钱在奔波,孩子们为了学分在奔波。
    景泰六十年时,中枢官员都觉得应该保护孩子们的童年时光,提出保护孩子视力的口号,希望皇帝能够重视孩子的童年。
    皇帝提出,做两次眼保健操。
    一节课改为四十分钟,中间休息十五分钟,每天做两次眼保健操,两天一节体育课。
    大明是学分制。
    正常应该是比较轻松的,也不用参加应试考试。
    结果,学分制比考试制还累。
    因为中枢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对于学分的给予是严格控制的,一旦老师乱发学分,或者收礼发学分,轻者辞退,重者流放北方,还实行连坐。
    从法律规定之后,就没有老师被辞退,全部被刺字流放,而知情不报的人,同罪。
    流放罪当中,最严厉的就是刺字流放,脸上会刻下你犯的罪,一辈子都别想洗刷清白。
    若是一般的流放,到了当地还是正常百姓,照样活着,无非换个地方罢了;刺字流放就不一样了,这种污点,会传两代人,儿子都抬不起头来。
    重处一批后,后面的老师可不敢随便发学分,几十年已经发展成体制。
    这就导致了,学分制比考试制还累。
    学生要是完不成作业,和老师布置的学业任务,就一定得不到学分,学生们只能玩命去学习。
    中枢倒是不担心民间缺老师。
    截止到景泰六十三年,民间共有义务教育阶段老师数额约五百万人,活跃在机构中的老师,约有二百万人,公办老师在二百万人,民办学校老师一百万人。
    而且,这个数据是递增的。
    看师范大学的报考学生数量就知道,小初高老师根本就不稀缺。
    华夏社会,本就非常尊重老师。
    从古至今,老师和医生,社会态度截然不同,老师那是最尊敬的人,医生呢,下九流。
    大明老师也不是什么人能干的。
    首先要经过品德考试,经过品德考试的人,才有资格做老师。
    那么,如果老师犯罪,在整体社会舆论的压力下,都不用朝廷罚,老师自己都会去死。
    同样的,老师不止社会地位高,薪资水平也是比较高的。
    老师的薪资,明显高于吏员,高于国企工程师,高于私企职员。
    当老师,是社会上最体面的工作之一。
    所以,法律对他们的要求也是最高的,师德,是最重视的一条。
    学校里的学分,看似是控制在老师手里,其实是控制在朝廷手里,朝廷只要收紧政策,学分就会落到实处。
    学生们叫苦连天,谁也没个快乐的童年。
    之前中枢也讨论过快乐教育。
    普遍认为,快乐教育只会把人养成废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才是华夏人的信条。
    从小就得吃苦。
    朝中官员,哪个不是十年寒窗苦读上来的人才,小时候不吃苦,就是吃苦一辈子。
    所以,皇帝不断给孩子们增加学业,朝臣们是支持的。
    可架不住皇帝是年年增加啊,民间孩子的家长都叫苦连天,甚至景泰五十七年,诞生了第一个初中生因为学习压力大疯了的新闻。
    皇帝却认为,孩子疯了,原因不是学业压力大,而是来自校园霸凌。
    所以,刑部出台了校园保护法,严厉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对于爱欺负人的孩子,进行严肃处理。
    当时皇帝圣旨一下,骂声一片,都骂皇帝无中生有,哪来的什么欺负,孩子们多童真啊,怎么会欺负小伙伴呢?皇帝就是摆脱责任,找人背锅!
    结果,学校却炸了窝了。
    很快就有新闻爆出来,欺负真的存在,不止存在,还很多。
    几天内,就报道出来几千条新闻。
    在朝野上下引起轩然大波。
    皇帝下旨,先砍了几个校长的狗头,所有涉事地区的教育官员、校长、老师全部停职,整个学校关停整改。
    将所有施暴者,抓进管教所,教育七天,再送去工地上做工七天以示惩戒。
    其父母祖父母,游街七日。
    皇帝认为,施暴者是教育缺失,而教育缺失在于他们的父母,他们父母有错,他们的祖父母也有错。
    那就让他们来承担责任。
    并下旨,要求各地教育官员进行自省自查,发现的一概按照这个标准处罚。
    圣旨一下,天下震动。
    皇帝向来出手狠辣,这次怎么看都有点高高抬起轻轻放下的意思。
    可是。
    地方官员,把涉事祖父母和父母抓起来,脱了游街七天!
    有多少人在游街路上被打死、被羞辱死的。
    这些施暴者,为什么敢欺负别人?
    无非是仗着家世背景!
    那就把他们的家世背景全都赤果果的公之于众,让天下人都看看,一点都别藏着掖着,看看谁高贵。
    施暴者,在学校肯定不会是一个人,必有一群狗腿子。
    他们也别想跑。
    本人不罚,他们爹妈都得跟着上街,热闹热闹。
    果然,只要一挖,就挖出一群,然后大街上就热闹了。
    一台台照相机,把他们游街的照片拍下来,在媒体上公之于众,永久都别想洗刷掉的屈辱。
    此刻,所有人才惊呼皇帝够狠够绝。
    而中枢又下了圣旨,对于游街自杀的人,全家除以极刑,不许自杀,得活着!
    在玩弄人心上,皇帝是做到了极致。
    为了让民间百姓彻底有记性。
    皇帝要求各地都得抓出一个典型来,鼓励媒体去报道,然后把这件事写进县志里,写进教材里,让所有人恐惧。
    皇帝一个人都不杀,却能让天下人恐惧。
    手段如此酷烈。
    却引起民间一致叫好。
    朝堂当中却有不同声音,认为皇帝做法太狠了,因为有官员被波及了。
    老皇帝让反对的官员,把子女隐姓埋名,送去学校里,看看会不会被欺负。
    然后这种声音彻底消失了。
    只剩下一片喝彩声。
    同时,最强未成人保护法公布。
    将责任放到学校,一旦再出现这种事,学校全责。
    对于查实的学校,如果该学校仅有一起,校长免职流放,学校管理人员流放北方,老师停职,吊销教师证。
    如果是两起及两起以上,校长、校管处死,老师流放北方。
    皇帝再次重申,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是学生们学习的净土,心灵上的寄托。
    同学之间禁止拉帮结派,禁止引入学校外的不良活动,针对中小高学校,全部进行封闭式管理,社会闲散人员不许靠近学校。
    香烟、槟榔等不良嗜好,不许进入校门。
    不良书籍、刊物,未分级的书籍,不许进入校门。
    不许社会人员接触学校学生。
    不许男校区和女校区学生接触。
    等等,皇帝一口气规定了三十个不许。
    这是景泰五十七年,最重要的一件事。
    从那之后,霸凌确实还有,但已经很少很少了,出现了类似案件就进行处置,一抓一个准。
    从景泰六十年开始,游街加入外公外婆,变成六个人一起游街。
    倒也出现了学校往死里压事的情况。
    只要被中枢查实,学校关停,相关责任人员一概处置,按大明律办。
    为了消弭教育从业者的不满,皇帝再次提升了教师待遇,要求老师不要有私心,因材施教、一视同仁。
    他一直宣称,教师是一份圣洁、光辉的工作,老师带给学生的不止是知识,还有圣洁的未来。
    皇帝重申,大明的未来在孩子们身上,保护孩子,就是保护大明的未来。
    对于那些犯过错的孩子,要给他们认错悔过的机会,不许另眼看待他们,要一视同仁。
    对于学习差的学生,不能只靠打骂,老师要找到他们成绩差的原因,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成绩。
    老师不止是传道受业者,更是孩子们心灵的港湾。
    皇帝将农历九月十五,定为教师节。
    孩子们要知道感恩老师。
    至于老师打骂学生,这几年民间也有反应,但老皇帝却觉得很正常,父母也打骂儿女,那是为儿女好,老师打骂学生,是希望学生上进,无可厚非。
    但儿女要是记仇,那就是儿女的不是了,只要孩子长大,就会发现老师是为自己好的。
    在这一点上,老皇帝站在朝中重臣的一方。
    至于收受礼物的问题。
    其实一个教师节,就说明皇帝是不反对的。
    谁都不是圣人,古代老师的师德,也只是体现在毫不保留的传道上,以及一视同仁的教学态度。
    收礼肯定不对,但这东西朝廷管不了的。
    就跟补课是一样的,朝廷管不了的。
    教学是很主观的东西,若逼急了老师,老师会跳槽去私立学校,反而得不偿失。
    老皇帝甚至认为,多学知识是很好的事,多补补课,是好事,知识学多了都是好处。
    报纸业、图书业、漫画等文娱行业的发展,和百姓识字率高息息相关,如今文娱行业繁荣,跟大明教育业息息相关。
    其实,现在校外的机构补课已经很完善了。
    皇帝出的幺蛾子太多了,天天增加新内容,学生在学校吃不透新知识,只能去学校补习相关内容。
    这些机构对时政掌握十分精准,比如新诞生一个行业,他们就会先去研究,比如电磁学。
    他们就知道,朝廷一定会将电磁学纳入教材的。
    果然。
    纳入了,校内老师还没搞明白呢,校外老师研究明白了,学生只能去他们那补课。
    一个初中生,必修加选修,少的27门课。
    多的课程达到32门。
    三年内,要将所有课程修到优,才能毕业。
    这就造成了,学生们连轴转,今天学完光学,明天学蒸汽学,然后学考古学。
    朝廷可能突然就会加两门,比如之前火起来的进化论,迅速纳入课本,今年火起来的乒乓球,小学生也得打。
    所以呀,学生的课程充满不确定性,现有的科目要快点学习完,不然时间肯定不够用的。
    这就给了校外机构的生长空间。
    本来考试制,才会这么忙,机构才能靠刷题,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谁能想到,学分制也这样。
    中枢对于校外机构是不反对的,只要是能学习的地方,中枢都是支持的。
    民办学校也是一样。
    大明有很多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一样,教学内容都是一样的,虽然是民办,也被中枢管着。
    公办、民办之外,还有贵族学校。
    别以为贵族学校就轻松了。
    恰恰相反。
    贵族学校,比公办、民办还要卷。
    这个名字听着以为是有钱人去的吧,大大相反,有钱人家的孩子死都不去。
    那地方,小学六年级的题目,比公办学校初三题目还难,人家六年级就能写诗,你敢信?
    贵族学校的学生,就是为竞赛而生的。
    从景泰四十五年以来,朝廷每年都会举办一千场以上,各个类型的竞赛。
    比如心算、口算、珠算、魔方、记忆、函数、物理等等各种竞赛。
    像公办学校,冒出来一个天才都了不得了,能拿到一个省数算冠军,整个学校都得把这孩子供起来。
    贵族学校,一个省冠军?太一般了吧。
    遍地是全国冠军啊。
    最差的也是区域冠军吧?
    像大明,就分为五大区域,最卷是江南区,冠军含金量最高,能得一个区域冠军,那也是高手中高手了。
    至于一个省冠军,就别拿出来丢人了,我们人均几个好不好?
    贵族学校招生,也是很魔性的,要经过三轮特殊考试,每年招收一次,自愿去报考。
    进入贵族学校,有两大好处,一个是吃穿住用行费用全免,一个是配置的老师,是本府最精华老师团队。
    全国每一个府有且仅有一座贵族学校。
    每年招生数量很少。
    贵族学校是皇帝全资,只要入学后,一切费用都是学校出,吃喝住用行,皇帝全出了。
    学习强度难度,都是极高的。
    学生也可以退学,一切全靠自己,想继续在这里面竞争,就继续,自认为不行,就可以回到公办学校。
    入贵族学校的学生,老师会根据独特的天赋,进行主攻方向,开始在一个方向上深挖、精挖。
    然后进行参赛。
    他们就是为了竞赛而生的,挑战大脑的极限。
    进了贵族学校,他们就不必为工作而担心了,哪怕最差的,以后也能混个老师做。
    但这种天才,根本不可能看得上学校老师这样的工作。
    天空才是他们的极限。
    未来,他们会成为大明各种实验室里的骨干人才。
    其实贵族学校诞生于景泰四十二年,到今年刚好二十一年。
    已经有近千人,活跃在大明各个实验室内,还有人活跃在股交所、大公司总裁等重要职位上。
    成材率,高达70%。
    那些失败的,则去各地任教去了,有的回到了贵族学校任教,有的则去了民办学校,有的留在了太学。
    景泰六十一年,中枢改银行学为金融学,金融学下设银行学、证券、保险学、信托学、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对外经贸、市场营销学和精算学等学科。
    金融学,一跃成为最热门的学科之一。
    景泰六十二年,太学内要成立商学院。
    景泰六十三年,皇帝提出对太学、大学进行综合实力排名,对于前十名进行奖励制度。
    奖励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馆、宿舍环境改善、专利优惠政策等等。
    其实是鼓励学校间良性竞争。
    大明教育是覆盖全明人的,大学近两千五百所,看着很多,其实是远远满足不了大明30多亿人口的学习要求的。
    大明完全有能力,再开一千所大学的。
    但中枢迟迟没有开办。
    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不足,朝廷脑袋一拍,办一所大学很容易,但想办一所质量上佳的大学,是做不到的。
    品学兼优的优质老师,找不到。
    所以,大明是每年两三所大学的速度增加。
    除非对大学老师的审核放宽松,大学就会多很多,但中枢不愿意。
    大学是学技术的地方。
    而技术优秀的工人,都去工厂做工程师了,赚得多呀,大学花一万元请,人家工厂肯花两万、三万。
    让进士来当老师,他们也不会技术啊。
    反而太学不缺老师,小初高都不缺,就大学缺,只缺技术型老师。
    所以,在景泰五十一年时,中枢提出,技术人员返回大学任教计划,吸引了一批技术人员任教大学。
    这才使得大学数目年年扩张。
    景泰六十三年,皇帝提出,优秀工程师可兼任大学老师职务,单独招一个班主任,然后请工程师担任科任老师。
    朝野上下反响热烈。
    都觉得皇帝过于迁就工程师了,就强令他们回学校任教便是。
    当然了,这些工程师能否经过道德测试,顺利成为老师呢?
    这个问题经过几次讨论,只能勉强同意。
    但这种兼职老师,只能叫客座老师,是外聘老师,课堂上只准教授技术,其他的话不许说,在校外也不算是老师。
    反正进行了多方面限制,主要是担心校外不良风气,污染大学良好的学习氛围。
    并支持优质教授,全大学讲课。
    这项决议通过,中枢决定今年挂牌790所大学。
    班主任则由理论研究的老师来担任,并要负责学生的心理建设,以及对客座教师的监督。
    并开设心理课程,让学生有分辨社会的能力。
    中枢预计,以大明的体量,市场上需要7000所大学,1500所太学,100所国子监,才能容纳所有学生。
    从今年开始,中枢会持续增加学校建设。
    预计二十年内,完成目标。
    现在的大学,体量很大的,一个班的同学,比高中还挤,多的一个班能超过二百人。
    老师都得站在中间讲课,不然前后都有学生听不到。
    一个年级,有五十个班都不奇怪。
    大学老师是很忙的,工作时长都在八个小时左右。
    景泰五十六年,大明最忙女教师,一个人带了十七个班,节假日无休。
    在大明联欢会上,被邀请担任现场嘉宾,中枢对她进行表彰。
    大学人满为患,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严重下降,导致学生们毕业后,都要在企业里培训六个月以上,才能上岗。
    不是学生不努力,而是学校人太多了,听课状态很差。
    这个问题,从景泰五十年时候出现的,一直在解决,效果一直不好。
    随着高考生越来越多,大学人也越来越多,老师却越来越少,愿意留校当老师的人,根本不多。
    今年,只能被迫用这种办法。
    这会使得大学教学质量下降,老师道德水平下降,甚至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引入大学。
    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
    之前中枢还试过,提高大学老师的福利待遇,但应聘者寥寥,这不止是钱的事,因为中枢给老师定的标准太高了。
    不是谁都能当老师的,道德标准太高。
    这就造成了大明老师作风算是优良的,好老师是很多的,弊端就是好老师太少了。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非技术型老师都不稀缺,像历史、生物、地理老师都很多的,甚至金融老师也不缺。
    就缺技术型老师。
    中枢还试过放弃技术型老师,结果那一届学生失业率最高,他们没有大学基础夯实,无法适应企业的技术要求。
    然而,像政史地这样的学科,是毕业就失业。
    理化生就不一样了,人家是技术型人才,毕业了就是香饽饽,但这种技术型人才,得有技术型老师教啊。
    这就造成了,理论型老师供大于求,遍地都是,技术型老师,哪都稀缺。
    本来,大学瞄准了那些退休的技术型人才,可企业会返聘他们啊,他们最终还会选择企业。
    所以,中枢只能降低道德标准,引进技术型人才进入大学。
    但这种老师必须得到监督,在学校不能言谈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更不许教学生校外的生活习性等。
    大明对学生的保护,可谓到了极致。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