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此词一出,余词尽废。(求订阅。)
作者:天下第一白   开局讲聊斋,我吓死全网粉丝最新章节     
    第203章此词一出,余词尽废。

    “兄弟们,兄弟们,出大事了。”

    “水调歌头,千古第一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vs明月几时有。”

    “今夜,请记住,苏轼的名字。”

    可以说。

    在江宁第三讲苏轼之后。

    苏轼之名,彻底引爆了全网。

    “我的天,没想到,我们大宋朝竟然有一位叫苏轼的词人。”

    “是啊,我也没想到。但其实苏轼一直存在,只不过没有人挖掘而已。”

    “来来来,让我们一起欣赏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我最为喜欢的不是这一首,我喜欢的是明月几时有。”

    如果说苏轼只是一位普通的诗人。

    哪怕之前众人没有怎么发现,此时重新讲解,大家对此也不会感兴趣。

    正如刘过。

    虽然江宁之前确实讲了刘过。

    刘过在那个时候,也确实让大家稍稍惊艳。

    可是。

    这个惊艳也只是那么一瞬间的事。

    人们只会在偶尔想起的时候,才会说一句,对,宋朝确实有一位叫刘过的词人。

    可是。

    当江宁第三讲苏轼之后,众人才发现。

    要是宋代里面没有苏轼。

    恐怕宋词的辉煌都要逊色许多。

    而现在。

    苏轼却是将宋词带到了全新的高峰。

    “大家好,我是诗词鉴赏作者王超。至江宁老师开讲宋朝以来,我就彻底的迷上了宋朝。在江宁老师的笔下,我看到了先天下之优而忧的范仲淹,我看到了一生没有功名,写出终不似,少年游的刘过。我更看到了,此前谁也没有人注意的苏轼。我原以为,苏轼也似刘过一样,被历史遗忘的一位诗词作者。但是,从今以后,我想,苏轼再也不会被人忘记。”

    有知名大v,在他的博客上如此说道。

    “其实我一直认为,唐诗宋词,虽然宋词也是宋代的艺术巅峰。但我觉得,宋词还是差唐诗半个境界的。这个相差,不仅仅是因为宋词,还包括宋朝的一系列文学大师。但今天,在我看了江宁老师的苏轼第三讲之后,我会认为,宋词已然可以和唐诗竞艳。”

    知名文学主播,亦是在他的视频上无比的感慨。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脑。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想问,还有谁?”

    无数的网友,亦是无比兴奋的说道。

    ……

    “老李,老李……”

    “老钱,什么情况这是?”

    “你最近在研究宋词文化?”

    “对。”

    “最近有没有看江宁老师第三讲苏轼。”

    “第三讲苏轼?”

    “您没看?老李,赶紧看啊。”

    “最近两天有点忙,我在写我的宋词研究理论。”

    “停下来。”

    “为什么?”

    “这一讲你要是不看,你的宋词研究就是一个屁。”

    “我去,老钱,这家伙说话太不客气了吧。”

    “反正话我带到了,你爱看不看。”

    拍的一声,对方挂掉了电话。

    “这老钱。”

    老李摇了摇头,有些无奈。

    虽然这样说。

    但老钱和他是几十年的老交情,他也不会介意。

    只是老钱这么说,老李还真停了下来。

    其实钱穆是真没时间。

    最近一段时间,他都在研究宋词理论。

    甚至。

    这番研究过几天,他还得到其他大学与一众教授交流。

    不过老钱同样是业内的权威。

    他都这样说了,老李只能搜索到江宁的视频。

    “江宁这小家伙,这越是厉害了。”

    要说对于江宁,老李自然是很早就认识。

    要不是最近几天有点忙,他哪会不看江宁的视频。

    “第三讲苏轼,有意思。”

    点开视频,老李选择了1.5倍的速度。

    他是真没时间。

    可是看着看着。

    老李又将速度调回到了1.0倍。

    不是他不想快进。

    实在是看到这里,老李声怕自己错过什么。

    “没想到,苏轼竟然写了这么多词。”

    当然。

    如果仅仅只是写了这么多词,那也就罢了。

    关键的是。

    苏轼的词,那可是一首比一首经典。

    或者说。

    苏轼的词,每一首都是经典。

    而后面江宁所讲的词,已经不能用经典来形容。

    正如目前老李正在看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首词,当真是看得老李泪流满面。

    特别是那一句【纵使相逢应不识】……直看得老李全身都要颤抖起来。

    与苏轼一样。

    老李的妻子也在很年轻的时候去世了。

    到现在。

    已经有30多年。

    30多年。

    或许妻子在老李心里,还是原来那般模样。

    可此时的钱穆,早已经如苏轼所说的一样,尘满面,鬓如霜。

    如今这模样。

    这要是真的与妻子在梦里相见。

    恐怕妻子也不认得自己了吧。

    所以。

    最后只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苏轼。”

    擦了擦眼睛。

    老李继续看下去。

    直到。

    当一首《水调歌头》出现之后。

    老李看了一眼已经花了好几天所写的宋词理论研究的文章,他却是来了一个一键删除。

    是的。

    宋代里面加入一个词人。

    这对于宋代来说,影响并不大。

    哪怕就是加上一个很知我的词人,对于宋词来说,影响也不大。

    可是。

    如果加上苏轼。

    那么宋词就不是原来的宋词了。

    正如这一首看得钱穆内心想跪的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欲乘风归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只此一首。

    老李却是明白。

    以前所有看过的中秋词,都不需要再看了。

    ……

    “秦主任,秦主任,我们西湖又火了。”

    “啥。”

    “秦主任,今天一大早,西湖就涌来了20万的游客。”

    “我的天……这是上头在做什么活动,还是有什么宣传?”

    “没有。”

    “那这是因为什么?”

    “江宁老师又讲苏轼了。”

    “苏轼与我们西湖有什么关系?难道,那首诗的力度这么恐怖,又来了一波。”

    “不只是那一首诗,那是因为……秦主任,您还是看看昨天江宁老师所讲的第三讲苏轼吧。”

    西湖火与不火,原本是与苏轼没有直接关系的。

    虽然前一段时间。

    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确实让西湖火了一把。

    但这个火了一把,他也不可能又来一波爆发。

    而且这一首诗,已经提升了西湖游客的基数。

    最近西湖时期的人流量,每天最少也是10万人打底。

    可没想到。

    现在10万人竟然涨到了20万。

    尽管秦悦有一些不太明白。

    但看了江宁所讲苏轼第三讲之后,他却是明白了问题的关键。

    “这个苏轼,还真是恐怖啊。”

    虽然江宁所讲第三讲的苏轼,他与西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可是之前苏轼在西湖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却是让苏轼与西湖结下了不结之缘。

    于是。

    这就造成着。

    苏轼越火,西湖也就越火。

    而当苏轼第三讲写出的《江城子》以及《水调歌头》出现之后,更是让众人第一时间打了鸡血,前往了西湖。

    是的。

    只要西湖与苏轼结合到了一起。

    以后一众游客一想到苏轼,他们就同样会想到西湖。

    “对了,好像苏轼来过杭州做过官。”

    “通知下去,全方面查找有关苏轼的地方志,全力研究苏轼。”

    秦悦是一个格局很大的人。

    当江宁第三讲苏轼之后,秦悦便感叹苏轼的恐怖影响力。

    但他却更为的知道。

    苏轼是一个极大的文学财富。

    他不仅仅只限于西湖。

    目光放远一些,比如,放到杭州。

    那么。

    如果这个时候让苏轼与杭州结合在一起,他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事实上。

    与秦悦同样有眼光的,还有杭州不少文化部门负责人。

    虽然之前他们并没有怎么太过于关注苏轼。

    虽然他们也知道。

    苏轼确实在他们杭州做过官。

    可千百年来,在杭州任职过的官员太多了,大家哪里能够一个一个都记得。

    再说,他在此前又不知名,你能怎么样?

    这就像岳阳楼是滕子京重修的。

    可你要是介绍滕子京,不好意思,大家还真不感兴趣。

    但现在。

    这位以前在他们眼里不出名的苏轼,如今却暴发了极为璀璨的光芒。

    随即,一众专家,学者,历史研究人员,却是疯狂的寻找起有关苏轼的史料。

    是的。

    这一些史料。

    也许在一些知名史书上面,或者是官方修建的正史里面,关于苏轼的记载可能会比较少。

    但是。

    在有一些地方志上面,一些县志里面,或者是一些个人修的史书里面,恐怕会有不少记载。

    你还别说。

    这一通寻找。

    还真是找到了不少苏轼在杭州的一些记录。

    “兄弟们,找到了,找到了。”

    “找到什么了?”

    “我找到苏轼在杭州的一些史料。”

    “我草,苏轼在杭州真的有史料记载过吗?”

    “当然,我负责管理的县志里面就记载了,我可是找了好久才找到的。我简单跟大家说一下吧,苏轼最早到杭州任职的是通判,通判是负责案件的,官职不大不小,没有太大的树力。后来苏轼还有第二次来杭州,这二次任职是知州,相当于市长,也就是说,苏轼在他那个时代,是我们杭州的老市长。”

    “我靠,这牛逼大发了。”

    “不只如此,这部县志还介绍,苏轼说他第一次到杭州就感觉很亲切,说是好像曾经到过杭州一样。有诗为证,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意思是说,苏轼感觉自己上辈子就是杭州人,这是不是真的,上一世谁说得清楚,但是,这却说明苏轼与杭州的感情十分的深厚。”

    “牛逼,牛逼,还有吗?”

    “还有,苏轼在杭州还做过一系列的政绩。据县城记载,苏轼第二次来杭州的时候。杭州时不时发生瘟疫,还有旱涝。于是苏轼便向朝廷申请拨款,耗费巨资修缮五代吴越王时期遗留的老旧官舍、城门和粮仓。此外,苏轼还在城内开通新运河,疏浚盐道保障航运;把竹筒做的引水管换成坚固的陶瓦管道,在这些引水管道和配套的水库建成后,杭州城家家户户都可以喝上西湖的淡水。为防止瘟疫蔓延,苏轼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

    “乖乖,这了不起啊。”

    “这还不止,苏轼除了给西湖写了诗之外,他还对西湖进行了治理。”

    “西湖治理?”

    “各位可能不太知道,宋朝时代的西湖远远不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西湖。在当时,西湖湖面都是水草,不只不利于通航,而且还不利于人们饮用西湖水。于是苏轼就派人清除了西湖里的水草,这才让我们得已欣赏到现在碧波万顷的西湖。对了,西湖的苏堤就是苏轼修建的。”

    “我靠,西湖不得再一次爆啊。”

    一瞬间。

    在苏轼爆火的影响之下。

    西湖火了。

    杭州也跟着大火了起来。

    ……

    “苏轼这也太强大了吧。”

    “是的,因为苏轼,最近西湖又火了。”

    “西湖火了算什么,人家杭州都火了。”

    “苏轼与杭州火有什么关系?”

    “这都不知道,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官啊。”

    随着苏轼的影响。

    现实当中,也因为苏轼,发生了许多奇妙的事情。

    “我靠,这也行。”

    “这当然行。”

    “那苏轼在徐州,在密州也做过官,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宣传一下。”

    “孺子可教,徐州,密州那边的赶紧啊,人家杭州已经先走了一步。”

    “我草,既然这样,我们眉山好像也可以搞一波了?”

    “兄弟,苏轼与眉山有啥关系?”

    “你傻啊,苏轼的故乡就是眉山的啊。”

    “哦哦。”

    “不只苏轼,苏辙也是眉山的啊。”

    “哈哈哈,这么一说,苏轼老婆王弗好像也是眉山的。”

    “对对对,江宁老师说,王弗的墓地也是葬在眉山。”

    “我草,你这一说,眉山还真有搞头。至少那篇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是写给王弗的。”

    “当然有搞头啊,江宁老师第三讲苏轼之后,说苏轼是宋词第一人都不为过。这样的人才,在眉山搞个苏轼故里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当然没问题。”

    好吧。

    在这样思路的影响之下。

    几天之后。

    眉山那边还真个对外打出了【苏轼故里】的宣传。

    并且。

    为了扩大这一个宣传。

    眉山那边还邀请了江宁前往,说是要为【苏轼故里】题字。

    对于题字。

    江宁是不太感兴趣的。

    不过。

    在那边说是有润笔费时,当天晚上,江宁买了一张前往了眉山的机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