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大唐的诗人们。(求订阅)
作者:天下第一白   开局讲聊斋,我吓死全网粉丝最新章节     
    “我靠,这篇檄文感觉很牛逼啊。”
    “为什么牛逼?”
    “就是读起来很有感觉。”
    “那你知道写的是啥意思?”
    “知道一点点,不是特别的知道,要不,你翻译一下。”
    “翻译下来就是骂人了。”
    “没事,我就喜欢骂人的话。”
    “那好,我来给你翻译一下。”
    相对于滕王阁序,这一篇骈文并没有太多的典。
    甚至。
    他就是一篇骂人的话。
    但就是这样的骂人的话,他同样很有气势。
    “伪临朝武氏者,说的是武则天篡位把持朝政,她不是一个温和善良之辈。不只不是善良之辈,而且武则天出身卑下。那么,他的出身是如何的卑下呢。想当初,她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机会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后来,不顾伦常与太子关系暧昧。隐瞒先帝曾对她的宠幸,谋求取得在宫中专宠的地位。
    选入宫里的妃嫔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个都不放过;她偏偏善于卖弄风情,像狐狸精那样迷住了皇上。终于穿着华丽的礼服,登上皇后的宝座,把君王推到乱伦的丑恶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肠,凶残成性,亲近奸佞,残害忠良,杀戮兄姊,谋杀君王,毒死国母。
    这种人为天神凡人所痛恨,为天地所不容。不只如此,她还包藏祸心,图谋夺取帝位。皇上的爱子,被幽禁在冷宫里;而她的亲属党羽,却委派以重要的职位……】
    大白话。
    那就是。
    武则天出身低微,原本是唐太宗的妃子,可后来又勾搭上了唐高宗。
    也就是先跟着老爸,后来又跟儿子胡搞。
    这还不只。
    她还将后宫一众妃子皇后杀得杀,毒的毒。
    最后终于自己成为了皇后。
    但这还没有结束。
    她还将一众李姓血脉一个一个杀害,甚至连自己的兄姐也不放过。
    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当皇帝。
    “我草……这檄文还能这样写。”
    “这骂得那叫一个爽。”
    “武则天估计被气死了。”
    “还好,武则天肚量大,没有被气死。看到这篇檄文,反而觉得骆宾王大才。但可惜啊……”
    “可惜什么?”
    “可惜骆宾王的下场注定好不了。”
    “你怎么知道?”
    “这个还要说,徐敬业就是叛军啊,而且他还失败了。骆宾王又是跟着徐敬业的,你说骆宾王会有什么好下场?”
    “呃,这是骆宾王站错了队?”
    “不是站错队这么简单,骆宾王等于是也跟着造反。对于造反者,你觉得会有什么下场?”
    好吧。
    不需要说了。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更或是未来。
    最大的罪,估计就是造反了。
    造反成功或许荣华富贵。
    可造反失败。
    那就只有一个死字。
    “江宁老师,骆宾王后来呢?”
    主持人董雨问道。
    她这个问,自然也是帮大家问的。
    “徐敬业讨伐失败之后,骆宾王最后没有了消息。”
    虽然骆宾王的檄文写得是正气凛然。
    虽然从道义上来看,好像讨伐武则天,也有一定的正义性。
    毕竟武则天称帝,本来就违天理。
    更加不用说,原来这个朝廷是李家的。
    武则天哪怕是称帝,也是夺得李唐江山。
    所以从道义上来说,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完全说得过去。
    不只是徐敬业想讨伐,还有很多人都想讨伐。
    但可惜。
    虽说武则天位置来路不正,但武则天却通过自己的本事与手段,维护了国家的统治。
    哪怕一众讨伐的再有道理,一但你输了,你同样离不开一个死字。
    “可惜了。”
    一众粉丝叹了一口气。
    如此有才的才子,竟然就这样结束了。
    虽然江宁并没有说骆宾王死去的消息。
    但对于大家来说。
    哪怕骆宾王没有死,但与死也差不多了。
    因为跟着徐敬业造反。
    哪怕骆宾王没有死,他也不敢再露面。
    就算是他再露面,这世间也不会有骆宾王,也不敢有骆宾王。
    所以。
    这与死又有什么分别?
    “看来老天都妒忌天才。”
    “是啊,一个是王勃,一个是骆宾王。”
    众人这时想起了王勃。
    与骆宾王生活在同时代的王勃,虽然他没有参与造反,但死的也让人无比的可惜。
    “骆宾王虽然失去了踪迹,但对于整个大唐来说,其实不算什么。反倒是,像骆宾王与王勃这样的初唐人物,他们的才华,他们对于文坛所作的贡献,却是启发了后来无数的诗人。而也正是这一些些诗人的出现,才让我们感受到大唐的风采。”
    初唐虽然不错。
    但初唐毕竟只是初唐。
    初唐虽然涌现了一些人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经典之作。
    但对于整个唐朝来说。
    这一些作品相对还不是特别多。
    同时对于唐诗来说,也还没有达到一个灿烂的地步。
    但初唐却为盛唐的繁荣,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骆宾王为代表的初唐结束。
    江宁这时一下了变得豪气万丈。
    他快步走在西安古城墙上,一边走,一边背起了在自己脑海中从来都没有忘切过的唐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山惊山鸟,时鸣鸟涧中。】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江宁一首接一首。
    这一首首唐诗,如最美的音乐一般,不断的刺激着众人的内心。
    “江宁老师背的唐诗是谁写的?”
    “我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这每一首都是上上之作。”
    虽然唐诗自小一众网友都在读,都在学。
    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觉得唐诗是不是太多了,有的还记不住。
    但当听到江宁一首又一首经典之后。
    他们又一次陷入了唐诗的盛景当中。
    “抱歉,刚才有一些激动了。”
    看着直播间众人无比激动的问道,江宁这才停了下来:“这些诗都是诗人王维的作品。”
    “王维是谁?”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他与李白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物,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诗佛?”
    “诗佛诗佛,与佛有关,那就代表王维的心性。他一直相当的佛系,正如他写的诗一样。他最为喜欢的不是做官,而是隐居。可是,有的时候,人生就是这么奇怪。王维并不喜欢做官,但他却一路官运亨通。他一直喜欢隐居,但却一直求而不能。所以,也正是因为如此,王维才越为的追求那种隐居的生活。”
    江宁简单的向众人介绍了一下王维。
    不过在盛唐当中,除了王维,他还有一系列知名的诗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情不自禁,江宁又是背出了一首诗。
    这首诗与王维的诗不一样。
    如果说王维的诗是佛系,是不食人间烟火。
    那么。
    这一首诗则是苍凉悲壮,极尽有感染力。
    “江宁老师,这是一首边塞诗?”
    董雨问道。
    “是的。”
    江宁点头。
    “这是哪位诗人写的?”
    “正是之前我们讲过的王之涣。”
    “登鹳雀楼的那位?”
    “嗯。”
    江宁继续说道:“王之涣一生没有当过太大的官,同时他也没有留下太多的作品。但是,哪怕仅仅只留下几首,几首都是经典之作。”
    “确实非常的经典。”
    直播间里一众网友亦是伸出大拇指。
    虽然他们只欣赏到王之涣的两首作品。
    但这两首作品,无一不是精品。
    正如之前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又如现在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听便感觉是千古名句。
    ……
    “江宁老师,还有吗?”
    直播间里一众网友又是问道。
    这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他们可是听得如痴如醉。
    骆宾王,王维,王之涣……
    这是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诗人。
    但他们却绽放了无比的光采。
    “还有。”
    江宁说道:“比如一生头铁的刘禹锡。”
    “刘禹锡好像是二王八司马事件中的一位。”
    董雨虽然不是历史专业的,但对于历史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
    江宁一说刘禹锡,董雨便说道:“据说刘禹锡曾经三起三落。”
    “是的。”
    江宁点头:“刘禹锡的仕途生涯很坎坷,曾经屡次被贬,又屡次东山再起。不过,很多人研究刘禹锡,只是研究刘禹锡当时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比如二王八司马事件。但其实,要真正了解刘禹锡,还得从刘禹锡的诗作当中找寻。”
    “据说刘禹锡的诗很少流传下来。”
    “这个嘛……”
    不需要江宁回答。
    直播间里,孤本两个字,纷纷刷起。
    “主持人什么情况,这还要问?”
    “别问,问就是孤本。”
    “对,江宁老师能告诉你,我这是下了多少大墓,这才得到的吗?”
    看着直播间众人的评论,江宁哑口无言。
    不过。
    他还真不好解释。
    算了。
    他们认为自己是下大墓就下大墓吧。
    至少。
    这个解释更为合理。
    要不然。
    江宁真不知道怎么向大家解释,他的一大堆孤本是哪里来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说到刘禹锡。
    江宁又是忍不住,背起了刘禹锡的一系列诗作。
    不需要江宁解释。
    刘禹锡的诗作一出,又是让人倍感眼前一亮。
    “咦,又是风格完全不一样的诗。”
    “是啊,与骆宾王,与王之涣,与王维的又完全不一样。”
    “感觉这些诗,听起来很有精神啊。”
    “可不是,知道人家为何三落三起吧,就这头铁的心态,那必需的一尔再再尔三的东山再起。”
    是的。
    前世很多人评价,刘禹锡的诗并不算是特别杰出。
    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的人喜欢刘禹锡?
    那就是因为刘禹锡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
    正如第一首《秋词》。
    别人写秋,那就是愁啊,悲啊,寂寞啊,无奈啊。
    可刘禹锡写秋,却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天竟然还胜春天,这样的心态,自然是无比之精神。
    而且。
    刘禹锡不仅仅是年轻时候心态好。
    哪怕就是老了,他心态依然是不服输。
    正如第三首《再游玄都观》。
    其实这首诗之前,刘禹锡曾经游过一次玄都观,所以才有再游。
    当时第一次游玄都观的时候,刘禹锡是被贬。
    再游玄都观,此时的刘禹锡则是东山再起了。
    所以刘禹锡很有意思。
    他将前后两次游玄都观的经历,都写了出来。
    第一次他说,玄都观里的桃花,都是我离开京城之后栽的。
    这里暗指种花的人,就是打击他的人。
    第二次游玄都观,他却说。
    咦。
    那种花的道士去哪里了呢?
    不知道,真不知道他们去哪里了。
    可是。
    那一位曾经被贬到地方的刘郎,他今天又回来了。
    刘郎,不用说,就是刘禹锡自己了。
    “我靠,以前我了解过二王八司马事件,也知道刘禹锡这个人。但今天,我才算真正的了解刘禹锡。”
    “嗯,有意思,实在是有意思,刘禹锡第三首诗翻译成大白话,那就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那可不,那些打击我的人去哪了呢?你们再来打击我啊,我又回到长安了。哈哈哈……怎一个爽字了得。”
    不少对历史了解的一众粉丝不时向大家解释。
    二王八司马事件,这里的二王就是两个带头大哥。
    八司马就是八个跟着带头大哥的八个小弟。
    他们一共十个人,参与了一次改革。
    但因为得罪了当权派,所以二王八司马这里面中的十个人,有的被杀,余下的都被贬为了各个地方的司马。
    刘禹锡就是八司马当中的一人。
    但这一次政治事件并没有结束。
    随着时间的推去,十四年后,刘禹锡又回到了长安。
    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再到文宗,换了四个。
    当年将他贬到地方的武元衡,也已死了十四年。
    所以,当你了解了这一些历史事件。
    我们再读这一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你便会真正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