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章 五百零五片
作者:海与夏   外科教父最新章节     
    成田机场位于日本千叶县成田市,距离东京市中心有六十多公里的路程。

    飞机降落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

    从机场出来,大家纷纷穿上御寒的衣服。

    老程立刻打开包,从里面拿出风衣给杨平套上,自己却完全顾不上。

    杨平倒不觉得冷:“你还是自己穿上吧,我没事。”

    杨平喜欢锻炼身体,一直坚持晨跑,身体素质非常好,抗寒能力自然很强。

    东大附院负责会议接待的工作人员,已经在出口等待。

    高桥和唐老师也举着牌子,站在出口,牌子用漂亮的楷书毛笔字,写着“欢迎杨平博士”,比起其它随意写的字,或者打印出来的字,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高桥已经和东大附院接待人员提前沟通,杨平由他单独接待。

    老程不在参会人员之列,自然无所谓由谁接待,只要跟着杨平走就行。

    虽然冬季晚上,机场的人还是很多。

    在出站口,十几个医生集合,苏南晨清点人数,没有人掉队。

    杨平与苏教授告别,准备朝高桥那边走去,苏教授让苏南晨也跟杨平一起去:“你也去吧,我跟大家一起,没事的。”

    “别喝酒,注意安全,晚上早点休息,明天东大附院集合。”苏教授叫住杨平和苏南晨,叮嘱。

    两人像出笼的鸟儿,非常高兴。

    在飞机上,跟那些教授在一起,说实话,没有拘束是不可能的,毕竟有代沟,都是老师辈的。

    哪有年轻人在一起轻松自在,无拘无束。

    其他年轻医生非常羡慕他俩,来到东京,还有朋友接机,可以单独行动。

    来接机还是国际创伤骨科大牛高桥文哉,看那神态,对杨平毕恭毕敬。

    高桥鞠躬致礼,激动万分:“欢迎先生到东京!”

    可以看得出来,这种礼貌是诚心诚意、发自内心,而不是场面上的做作,而先生的称呼,也是一个晚辈对长辈极为尊敬的称呼,平时,高桥也只有称呼藤原正男、池田教授等人为先生。

    高桥身着西装,打着领带,鞠躬时双手紧贴裤缝,身体几乎九十度弯曲。

    手里挽着的风衣,本来是为杨平准备的,但是杨平身上的衣服已经足够,他只好一直挽在手里。

    “不用客气,随便一点。”

    杨平很直率,高桥也算好朋友,没什么客套的。

    “饿了吧,我们马上回东京,饭菜已经安排好。”

    飞机上的套餐实在不好吃,能量也不够,晚上不加餐肯定不行。

    “这是我请的翻译,唐顺老师。”高桥介绍唐老师。

    “东京大学分子生物学在读博士,唐顺,叫我小唐就行!”这位唐老师伸出手。

    年龄跟杨平差不多,长得挺精神,一双眼睛看起来贼机灵。

    杨平、苏南晨和老程在高桥的带领下,乘坐商务车,从成田机场赶往东京的江户川区一家饭店。

    江户川区,算是东京的郊区,与千叶县邻近。

    一路上可以看到稀稀落落的别墅,饭店位置比较隐蔽,是一栋传统的日式别墅。

    别墅前挂着一些灯笼,上面写着“吉湖屋”。

    大门上的木匾,也写着“吉湖居”,这几个字全是繁体汉字,没有日本的假名。

    别墅后面是一个很大的池塘,大概是所谓的湖,一座木制的走廊通往池塘中央的亭子。

    听高桥说,这家饭店相当于中国的私房菜,不对外开业,只接受会员的预定。

    门口一位年约五十的夫人,穿着和服,鞠躬打招呼,微笑着带着大家进入厅堂。

    高桥介绍,这就是饭店老板夏目先生的夫人。

    里面的空调开了暖气,一进去,杨平整个人暖和了许多。

    东京没有管道暖气,冬季御寒就是靠各家的空调暖气,有些还使用石油炉、被炉。

    第一次来日本,在杨平感觉,这里的气质偏向拘谨、小家子气。

    这家饭店的主人,是厨师世家,自江户末代开始,厨艺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一直传到现在。

    招牌菜,鲷鱼刺身,是东京一绝,很多政商界人士都会私下来这里品尝。

    所以,这个其貌不扬的乡下饭店,客人没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无法得到预约。

    厅屋内,两位大约三十出头相貌秀丽的和服女人,招呼大家入座,这大概是服务员吧。

    当时高桥预约时,老板听说杨平是最优秀的外科医生,高桥的老师,欣然答应预约。

    在日本,老师和医生最受人尊敬。

    “杨博士不远万里从中国赶来治病救人,有圣人之功。”

    老板娘说话十分得体。

    杨平在系统空间长时间的学习,日语也不差,完全可以听懂,只是他更喜欢用汉语。

    高桥没有见过杨平说日语,以为他不懂,翻译给杨平听。

    “圣人就过奖了,我们做好本分的工作而已。”杨平谦虚地说。

    接着,老板娘又了说了很长一段,高桥翻译给大家听:“招牌上的吉湖居,都是汉字,祖先在江户末年,辗转多地,学习厨艺,曾经去过中国江浙一带,拜了一位中国师父学习厨艺,学成返回日本,便在东京开了吉湖居,传至如今,饭店的地址也变更多次,但这块招牌从未变过。”

    服务员踩着小碎步,动作轻巧麻利,将各种点心铺在桌子上。

    屋外开始稀稀疏疏地下起小雪,灯笼散发出微黄的光芒,景色显得精致迷人。

    “神户牛排,用木炭烧烤,烧烤过程中只放了盐和胡椒,蕉这调味酱吃,味道更好,调味酱是夏目家秘制的。”

    “鲷鱼刺身---”

    “---”

    服务员将菜逐一端上来,每一道菜犹如艺术品。

    当所有的菜端出来后,厨师走出来,雪白的厨师服干净整洁,他带着羞涩的笑容,向大家鞠躬:“欢迎杨博士,厨艺不精,多多包涵!”

    中文有点生硬,但是能够听明白意思。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夏目先生,从小跟随父母学习厨艺,现在六十岁,钻研厨艺五十余年,人们叫他味蕾魔术师。”高桥介绍说。

    “过奖了,我敬大家一杯。”

    老板娘适时递来一杯茶,夏目先生举杯。

    敬完茶,夏目先生低头鞠躬,退出餐厅:“不打扰你们用餐,慢用。”

    一门手艺传承一百多年,夏目先生钻研五十年。

    这份对职业的追求,令杨平肃然起敬。

    任何职业,只要体会其中的乐趣,孜孜不倦地追求,就能实现自我价值。

    这或许就是工匠精神吧。

    其实中国人的工匠精神不比日本差,甚至是日本的老师,不过这个浮躁的年代,大家已经失去了自我。

    什么东西都想走捷径,都想通过造假来达到目的。

    浮华褪去,最后一定会重新找到本真。

    看看各行各业那些百年品牌,同仁堂,云南白药、茅台酒、全聚德等等,不照样传承下来。

    这些品牌当年凝聚了先辈的智慧与心血,每一样都是最求完美的精品。

    中国古代的陶瓷,说白了就是玩泥巴,把泥巴玩出一个前所未有高度,赚取白花花的银子,欧洲花了四百年时间,才仿制成功。

    更不要说都江堰、赵州桥、长城、大运河这些古代工程。

    一边用餐,一遍聊天。

    杨平、苏南晨、程老板、高桥,交谈甚欢,自然聊到了宁玗的病情。

    “杨博士,这台手术的难度比冯教授更难!”

    高桥忧心忡忡,毕竟人的能力有极限,外科的医生的极限在哪,他心里清楚。

    就算杨平的解剖出神入化,手上的刀功炉火纯青,但是,那两颗小肿瘤,如果不能找出来完整切除,手术意义不大,而且手术过程中危机重重。

    “我们医院与顺天堂医院,还有日本其它几家医院,一起会诊,一直无法拿出合适的方案,也曾经与梅奥的约翰内森教授连线,他的想法更多,但是也不敢挑战,表示成功率很低。”高桥眉头紧皱。

    “约翰内森?”杨平只是问问,没有再说下去。

    “对,他是三井的老师,三井是年轻的教授,精通脊柱与颅内手术,日本神经外科的未来之星。”高桥接过一碗米饭,双手递给杨平。

    这米饭的味道真是好,而且卖相非常棒,从未见过如此米饭,晶莹透剔,如粒粒珍珠般。

    约翰内森曾经和杨平深入地讨论过病例,不仅宁玗的病例,还有一位藤原久作的病例。

    当然约翰内森隐去了病人名字等信息,杨平自己在系统空间调阅了藤原久作的病例。

    “没错,这个病例比冯教授更难的是小肿瘤的定位,仪器可以定位肿瘤的位置,却没有主观灵动性,无法帮助我们设计一条独特的入路,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但是前提是它要掌握脑干的大量解剖知识和手术经验,很可惜,目前世界上这一类手术加起,全部喂来给它,也没用。”

    杨平吃完几块牛排,刺身因为是生食,杨平不习惯吃生食,一直没碰。

    以前轮科的时候,在神经外科看到过病例,因为吃生食,脑袋里长很多寄生虫,那时候有了阴影。

    “那我们怎么办?”

    高桥显然将立场放在杨平这边。

    “不用过于担心,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这个病例,找到一条入路,它可以成功避开险要的部位,到达肿瘤,只是入路有点复杂。”

    这几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恐怕一个顶尖神经外科医生终其一生,也不一定能够研究出这种符合要求的入路。

    但是从杨平嘴里说出来,高桥又无法怀疑,在他的印象中,杨平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人。

    只要深入接触杨平,就会明白,绝对不能按常人的思维来揣度杨平。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据说当年只有两个半人能够看懂,但是不妨碍它的先进性。

    “有纸和笔吗?”

    高桥立刻吩咐旁边的服务员,取来纸和笔。

    杨平在纸上画出图纸:“你看,这些神经核团就像岛屿与暗礁,这是手术入路,也就是安全航线,这是我们的目标---肿瘤。”

    高桥拿过纸,看完后,不禁背后冒汗。

    理论上,这入路非常优越,可是实现起来,非常难。

    就像在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玩冲浪---你看,那个最大的浪花要压过来,你冲过去就可以了。

    这句话说出来很轻松,做起来,玩命都不够。

    这种曲折的入路,全程在核团的间隙中游走,有几段简直贴着神经核团穿过去。

    “怎么可能做到?”

    高桥一直盯着图纸看。

    “高桥君,不用担心啦,就像我们家的夏目,一条三公斤的鱼,可以切出五百多片,有些东西在你这是极限,对另一个人来说,说不定只是起点线。”

    老板娘一遍添茶,一边安慰高桥。

    程老板夹起一片生鱼片,几乎透明的,薄如蝉翼,在灯光下照看,居然十分均匀,每一片都如此。

    这种刀功真是了得。

    “真是好刀功!算不算日本第一刀?”程老板赞叹。

    “我也不知道排第几,我只是不断超越自我。今天的我,超越昨天的我;明天的我,超越今天的我,这才是人生的意义,这个重量的鱼,我已经很久没有突破,一直是五百零四片,今天成功提高一片,做到了五百零五片。”

    夏目老板从厨房出来,端上一碗饭后暖身的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