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神念分化,天下变化。
作者:夜雨一场秋   模拟人生:我为众生开仙路最新章节     
    裴玄景完全可以按照将这些神念分为数个等级,传授不同的功法,来传授给不同实力的人。

    只要分化出强大的神念,哪怕是灵境六重的强者想要在裴玄景的手下瞒天过海,也是痴人说梦。

    清阳子哈哈一笑。

    他既然答应了裴玄景管理道院的这些事情,自然要担起这份责任,所以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就一直很担忧,想要寻找解决的办法,毕竟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必然会影响裴玄景接下来的事情。

    不过哪怕问询了一些人,但是他们都或是受限于自己的实力,或是受限于眼界,并未想到合适的办法,让清阳子很是不好意思。

    因此,当裴玄景询问的时候,当即提出这个疏漏,希望裴玄景关注不要疏忽,现在听闻裴玄景已经有了解决办法,他自然很是欣喜。

    两人说完这个话题之后,又说起裴玄景闭关这几年时候,整个天下发生的巨大变化。虽然只有短短五年的时间,但是整个天下发生的变化几乎是翻天覆地。

    首先,就是这大明神朝发生的变化,大明神朝在这几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那些有了神位作为诱惑,关乎自己的寿命,大明神朝的官员迸发出了远超以往的热情,都在积极的提升着各自的实力。

    特别是炼化了神位,有了代天行事的权柄之后,各地的官员利用权柄调和风雨,使得天下风调雨顺,土地丰收。

    而在吞并了关外万千里的疆域之后,原本大明内部日益增长的人口矛盾顿时得到轻松,他们迁徙无数的百姓前往关外,分发土地。

    要知道哪怕将无数的土地分发给各方势力,作为他们的封土,但是剩余在大明神朝手中的土地还有许多。

    而且,那些各方势力虽然得到了封土,他们也同样欠缺百姓人口,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之下,迁徙无数子民出关。

    有了神位权柄在手的大明神朝,也利用这些权柄来改善关外的土地,天气,让这里更适合居住。

    虽然所有人都清楚,这般的举动必然会让这些势力更加的强大,但是大明神朝也不得不做,因为日益增长的人口对于此刻的大明神朝而言是一种拖累,若是不能尽早的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哪怕是晋升神朝,也很难保证未来不会爆发大矛盾。

    反而,将这些人口迁徙关外,哪怕被这些势力吸收,虽然说未来有可能埋下隐患,但是至少获得了现在实力迅速提升的机会,只要拥有强大的神朝,将来也足以去解决这些的问题。

    孰轻孰重,这些普通的官吏不清楚,那些个部堂阁老哪一个不清楚,所以当皇帝和诸多部堂阁老做出决断之后,几乎没有人敢反对这件事情。

    而那位礼部尚书严惟中也亲自的主持这件事情,更有在平定关外大战中崛起,王伯安麾下的一名大将俞逊尧来执行此事。

    清阳子说道这个人的时候,不由一笑。

    裴玄景心神一动,想起来何时听过这人的名声了。

    说起这俞逊尧来,对方也是大明的功勋之后,其先祖曾经跟随大明太祖皇帝打天下,后来封妻荫子,虽然未曾得到爵位,但是也是一个世袭的千户,到了俞逊尧这一代也只是个世袭百户。

    后来俞逊尧长大,因为天生武道天赋出众,考取武举人,得授一个千户的职位,至此一路崛起,立下不小的功勋。

    而在其任千户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件趣事,他所在的地方距离佛门的南禅宗比较近,听闻禅宗弟子棍法比较厉害,便主动找上门去请教,一人以棍法挑战同境界南禅宗的所有僧众,横击众僧,未尝一败,而时候南禅宗不但没有责怪,还派遣弟子跟随于他效力,学习棍法。

    这件事情,一时间让他名声大噪,也因此入了王伯安的眼中。

    清阳子嗤笑说道。

    被一个朝廷的千户上山挑战,尽皆败北没有赢一场,放在任何的势力哪怕不会恼怒,也会至此将人请出。

    也只有这些佛门的家伙,才会看到别人的潜力之后,丝毫不顾被扫了面子,反而想要趁机蹭着别人。

    裴玄景笑了笑:

    他没有嘲笑对方的想法,毕竟佛门的这般举动却是厉害。而且大哥不笑二哥,佛门的这些手段,道门又不是没有玩过,甚至有些时候比佛门玩的还过分。

    说来说去,面子算什么,对于这些传承久远的大势力而言,利益才是最真切不过的东西,余者皆可抛弃。

    清阳子的笑容一滞,显然也是想到了道门的那些事情。

    他主动岔过话题,说道:

    裴玄景有些意外:

    他和魔教的交集并不多,实在想不明白跟魔教的人有什么关系。

    清阳子见到裴玄景没有印象,不由出声提醒道。

    裴玄景眼眸中闪过一丝异色。

    血魔杨廷和,虽然只是裴玄景遇到过的微不足道的一个对手,不过因为击杀了对方,才借此夺取了权力,开始了自己的计划,所以他对于这个人还有一些记忆。

    当初魔教的人可是参与入天都刺杀武宗皇帝的事情,所以当时作为魔教身份的血魔杨廷和暴露身份之后,若是说他没有在其中参与,恐怕没有没有人会相信,因此整个杨氏都被下狱。

    清阳子叹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