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9【露财】
作者:王梓钧   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节     
    见朱铭打听大户人家,张广道嘿嘿一笑:“这白市头方圆二十里,只有两个上等户,还全都姓白。一个住在上白村,家主叫老白员外;一个住在下白村,家主叫小白员外。”

    “哪个姓白的名声好些?”朱铭又问。

    张广道说:“上白村那个还要点脸,好歹没把乡邻往死里逼。”

    朱铭瞬间就明白了,两家姓白的都不咋样,但上白村那家至少还有点底线。

    朱铭拱手道:“烦请张家哥哥帮忙带路。”

    张广道表现得非常热心肠,把买来的食盐扔给卢旺和丁大方,自己空手带着朱铭父子俩去上游。

    至于卢、丁二人,帮忙看食盐的同时,继续留在集镇售卖鸡鸭。

    距离白市头越远,江边的良田就越少,贫瘠的山地面积增多。民房零星分布在山下,清一色的土墙茅草屋,不但生活贫穷,而且人丁稀少。

    王安石变法时期,是汉中的人口巅峰,此后就逐年下滑了。

    就拿洋州来讲,下辖有兴道(洋县)、真符、西乡三县。极盛时全州人口约30万,且多数生活在兴道县,而今的主户与客户总和,撑死了还剩25万人。

    西乡县最穷,满打满算最多五六万人口。

    当然,以上这些数据,不计躲在深山里的逃户。

    大概走了40分钟,地势再次开阔,猛然出现大片瓦房。那全是白家的房子,最大的一座宅邸属于主家,附近民房则是分出来的同族。

    “那便是老白员外家,”张广道指着大宅说,“他跟下游的小白员外有仇,但两家祖上是族兄弟。”

    朱铭不由瞧了张广道两眼,心想我一个陌生人,你跟我说这种恩怨关系干嘛?

    朱国祥则问道:“我看这里有不少茶山,白家是靠种茶发家的?”

    张广道笑容变得古怪:“这几十年,纯靠种茶只能破家,哪里还发得起来?当年朝廷取消里正差事,换成轮差衙前的勾当。别家都不敢去,白家有两兄弟胆子大,自去投充做了长名衙前,得了知县赏识,没过几年就发达抖擞了。”

    长名衙前,也是给官府当差的,但性质完全不同,属于主动报名去做事。

    他们不算吏员,却又像是吏员,不拿工资,长期跟官府合作。包括征收赋税、安排徭役,都是由长名衙前协助配合,出了事情他们不用包赔,又能跟官府一起捞取油水。

    张广道继续说道:“那位老白员外,爷爷和老子都是长名衙前,家里跟官府熟得很。他十多岁就当灰衣吏,后来巴结上新知县,便做了正经的文吏,又把女儿送给县官做妾,竟当上了西乡县的主簿。”

    县主簿,从九品小官,看似没啥存在感,但对乡野之民而言,却已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而且宋代的县主簿,很多还是进士出身,又或者是由学官充任。想从文吏提拔为主簿,必须得到大官的支持,恐怕除了嫁女儿为妾,私底下还送了不少钱财。

    另外,宋代的县主簿,有不少兼任着县尉,还负责捕盗之类(朝廷为了省工资,主簿和县尉往往是同一人,只需支付一个官职的俸禄)。如果知县不喜欢管事,许多日常案件的审理,也是由县丞和主簿经手。

    税收,司法,执法,三大权力集于一身,对乡民来说就是土皇帝!

    朱铭已经听明白了,他即将面对的交易对象,是个退休在家的县主簿,是四里八乡都须敬畏的豪强人物。

    “若是信得过,俺给你们看马,你们自去卖笔。”张广道说。

    朱国祥拱手道:“有劳。”

    张广道指着大宅的侧方:“从偏门过去,莫走正门讨不自在。”

    “多谢提醒。”朱铭感谢道。

    待父子俩走出几步,张广道喊道:“要是进不去,可以跟俺回山里,俺家哥哥喜欢结交好汉。”

    朱铭转身作揖,态度模棱两可。

    父子俩来到白家大宅的偏门,高墙大院,宅门紧闭。

    朱铭说:“包装盒不能露馅,虽然印的是繁体字,但包含有厂家信息。”

    朱国祥把包装盒塞回背包,问儿子:“只卖一支?”

    “物以稀为贵。”朱铭说。

    一共有六支湖笔,全是送给亲戚家孩子的过年礼物。做工精细,价值不菲,虽然不是上品,但一支笔也值几百块钱。

    就在即将敲门的时候,朱铭突然问:“湖笔在哪个朝代出名的?”

    朱国祥摇头:“不晓得。”

    事情有些尴尬,万一北宋时期,湖笔并不出名咋办?

    朱国祥仔细想了想:“我买笔的时候,商场售货员好像说,湖笔在唐代就很出名了。还引用白居易的诗,千万毛中拣一毫。咦,我怎么会记得这句诗?”

    朱铭说:“我们穿越以后,似乎记性也变好了。我以前做视频查过的资料,很多细节内容都能脱口而出。”

    “管他呢,试试看吧。”朱国祥道。

    事实上,湖笔要到元代才真正闻名,宋代的时候只受小范围追捧。

    “嗙嗙嗙!”

    朱国祥扣响宅门。

    不多时,宅门打开,看门的是个老苍头。

    见父子俩穿着一身破烂,而且还略带馊臭味,老苍头把他们当成了乞丐,二话不说就把宅门重新关上。

    没办法,只能继续敲门。

    估计是把看门老头敲烦了,宅门再次打开时,多了个手持棍棒的家仆。

    年轻家仆呵斥道:“讨饭的滚远点,也不看看这是谁家宅子!”

    朱国祥被棍棒逼得退后两步,捧着湖笔说:“我们不是讨饭的,我们是途经此地的商人。这支毛笔,乃上品湖笔,价值百贯钱,老白员外见了肯定喜欢。”

    看门老头和年轻家仆,明显都不识货,更不相信一支毛笔价值百贯。

    朱铭和朱国祥父子俩,瞬间从乞丐变成骗子。

    年轻家仆抡起棍棒,恶狠狠道:“再不走,俺就打将来了!”

    朱国祥扭头看向儿子,朱铭摇头叹息,齐刷刷退出老远。

    “嘭!”

    宅门再度紧闭。

    朱国祥问:“怎么办?”

    朱铭说:“守着,总有识货的。”

    朱国祥道:“我看集市上有当铺,不如去当铺问问价。”

    “也是个办法。”朱铭点头说。

    二人折返回去,张广道还守在原地,没有趁机将瘦马牵走。

    张广道笑问:“进不去吧?”

    朱铭说:“看门的不识货,得跟那老白员外当面接洽。”

    张广道笑得更开心:“跟俺回山里算球,老白员外哪能轻易见到?”

    朱铭说:“倒是稀奇了,我父子二人,落魄至此,身无长物,张家哥哥为何一再相邀?”

    张广道说:“你们说话做事,都跟寻常不一样,肯定不是甚普通人,多半是读过书的学问人。俺们寨子里好汉很多,就缺能读书写字的,哥哥们见了定然喜欢。”

    “张家哥哥错爱了。”朱铭还是不置可否,他暂时不想进山当土匪。

    张广道陪父子俩回到集市,卢旺和丁大方的家禽也卖完了。

    众人在集市吃了碗面,张广道掏钱请客,填饱肚子后便要分别。

    离别之前,张广道抱拳道:“两位要是想通了,就去村里找田家兄弟,田二会带你们进山。”

    “小弟谨记。”朱铭拱手道。

    把三人送至渡口登船,朱铭和朱国祥便前往当铺。

    朱国祥站在店铺外看马,朱铭拿着毛笔进去。

    这是个综合性的店铺,不仅做典当生意,还兼营卖米业务,以及钱粮兑换。

    宋代实行两税法,即收夏粮和秋粮。

    夏粮征税,很多时候是收布匹。

    如果是五等下户,并非单独交税,而是七户人家编为一组,凑足一匹绢布交给官府。下户的家里都很穷,可能拿不出绢布,也拿不出钱财,只能卖粮换钱再去买布交税,这时候就得找钱粮兑换铺子。

    “湖笔一支,劳烦开个价。”朱铭拿出毛笔。

    当铺掌柜明显没听过湖笔大名,顺手接过毛笔问:“死当还是活当?”

    “死当如何?活当又如何?”朱铭反问。

    由于朱铭衣裳破烂,掌柜的本来漫不经心。但仔细品鉴之后,很快就眼睛一亮,继而不露声色放下毛笔:“秃笔一支,毫乱毛杂,值钱五文。”

    在开封那种大城市,最垃圾的毛笔,大概售价十文钱。

    而在这白市头,物价要低许多,五文钱确实可以买到毛笔。但是,质量较好的毛笔,同样需要几十文才行。

    一支湖笔开价五文,朱铭差点被气笑了。

    朱铭夺回湖笔就走,掌柜的喊道:“慢着,俺再看看。”

    朱铭没有把毛笔放回柜台,而是用手拿着,凑到掌柜的面前。

    掌柜的端详一阵:“刚才看走眼了,此笔做工尚可,可值铁钱二十文!”

    四川属于独立经济区,包括汉中一带,都是通行铁钱而不用铜钱。

    这当铺太黑了,毫无参考意义,朱铭抄起毛笔就离开。

    “三十文……五十文……唉,你别走啊!”掌柜的语气焦急起来。

    正在街头看马的朱国祥,见儿子走出店铺,问道:“怎样?”

    朱铭摇头:“不是一般的黑!”

    掌柜的已经追到店门口:“七十文,这笔值七十文!”

    朱铭充耳不闻,跟父亲一起越走越远。

    店铺伙计追出来问:“那笔很值钱?”

    掌柜的说:“端是好笔,不知该如何开价。”

    伙计居然心生邪念,出主意道:“看样子是两个外乡人,不如请白二哥带人跟着,晚上摸去连马带笔都抢过来!”

    掌柜的摇头:“别乱来。马臀被烫过,怕是抹去了官印。那年轻后生,身上还带着兵器,一看就是亡命之徒。”

    “怕个甚?来了白市头,是龙得盘着,是虎得蹲着。”伙计伸舌舔着嘴唇说。

    掌柜的折身回店里,嘱咐道:“当铺生意,不是打家劫舍,莫要动不动就抄家伙。这两个外乡人,看样子山穷水尽了,先饿他们几天,自会乖乖拿着毛笔来典当。”

    伙计嘟囔几句,似乎心有不甘。

    他左思右想,横竖是忍不住,便偷摸着离开当铺来到街上,朝集市外的一处茅草屋跑去。

    掌柜的看在眼里,叹息道:“唉,年轻人,还是心性不够,得吃点亏才能长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