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军师的任务
卢植辞官的奏呈很快就批复下来了。
尚书台方面几乎是没有任何的挽留与阻拦,直接就允许卢植辞官归乡。
虽然卢植的目的确实是不想继续干这个雒阳太守了,但是朝廷如此决绝的批复,让他的心中有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之情。
我说你们好歹也挽留我一下子呀!
我卢某人为大汉朝建了这么多的功勋,就算是辞职,你们大面儿上是不是也得走一个挽留的流程啊?
就这么一声不吭的就批准了,是不是有点太不顾忌我老人家的感受了。
卢植的心情失落,那刘俭自然也要安慰他。
正好刘备也已经率兵来到了雒阳,徒弟两个人天天陪着师傅,又是劝又是开解的,好不容易让卢植的心情好了一些。
既然已经辞官了,那这雒阳城就不能继续再待了。
在下一任雒阳太守抵达之前,卢植需要先整理好所有需要上计给朝廷的材料,等待正式交接。
这个时间按道理来说应该不会是特别长,毕竟雒阳在朝廷的分量很重,接替卢植的人选应该会在短时间就会被选好的。
只是卢植回头应该去哪里教书呢?
缑氏山他是肯定不能去了。
最终,卢植决定回他的老家范阳好生教徒,颐养天年。
刘俭告知卢植,他下一步就是准备在河北大力兴学。
各郡县都要成立诸多的官学,范阳那边自然也是如此。
为此,刘俭准备成立一个河北教育署,主要负责幼儿蒙学以及青少年的学习教材的编纂核查,以及监管地方官学的运作统筹。
他特邀卢植作为这个教育部的巡查组组长,负责在冀州、幽州各郡巡视官学的运作情况,用以保证教育的普及率增长。
刘俭的出发点是好的,这一点卢植是表示认可的。
但问题是,卢植对刘俭的行为提出了一个质疑。
在地方直接用教育署代替中央直属管理的行为,是不是有些僭越了?
卢植所看到的矛盾确实是存在的,在某些特定的事项上,刘俭即使是州牧,也不能善改朝廷现有的体制与运行机构。
特别是中枢方面并没有地这方面改革的任何旨意。
在教育方面如此大刀阔斧的进行官署设施整改,是不是有点儿自成一国的意思?
刘俭笑着告诉卢植,这件事他自然会与朝廷沟通,请朝廷特许答应。
卢植也就是这样被刘俭给糊弄过去了。
其实卢植目前还不知道的是,朝廷之所以这次这么快的答应他的辞职。完全是因为刘俭那边要当抚远大将军。
而身为刘俭的老师,在这种敏感的时期,卢植主动提出辞职,对于朝廷来说也是一件好事,顺水推舟,赶紧答应他。
将自家的老师安抚住之后,刘备便和刘俭商议目前的情况。
“我说德然,董卓到底给没给你举荐成抚远大将军?这眼瞅冬天都快过去了,朝廷那边怎么连个信儿都没有呢?”
刘俭微笑着道:“不是朝廷那边没信儿,是他们不想给我信儿。”
刘备闻言似有恍然:“如此说来,朝廷是不想给你这个抚远大将军之职了。”
刘俭点了点头,道:“我有点把事情想简单了。”
“我以为只要董卓那边同意,这件事应该就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目前看来,天子、太后和朝臣在朝中还是占有相当大的言论比重。”
“所以这件事儿只靠董卓一个人推进,似乎是有点儿不太可能。”
刘备咂吧咂吧嘴说道:“那怎么办?要不然咱们派人到朝廷里去疏通一下个中关节,给那些公亲高官们送送礼品,请他们力谏天子,如何?”
刘俭直接否定:“若是别的事倒还好,这件事怕只是不是钱和财货就能够解决的,有些事情非得动用一些非常手段才能够推进下去。”
“咱们现在先等朝廷的消息,等确实天子和尚书台将董卓的奏命给否了,咱们再进一步行动。”
刘备恍然的点了点头。
接着,他突然似乎想到了一件别的什么事情。
“德然,听说你专门给府中设了两名军师祭酒,一位是贾文和,另一位是从颍川来的……名叫郭嘉,是吗?”
刘俭听了有些惊讶:“怎么,兄长对那个郭嘉感兴趣吗?”
刘备说话很实在:“我本来对这个人是不感兴趣的,但那贾文和是何等的善于谋算,我心中确是有数的,你既然能把这郭嘉与他并列,那我对这个人倒还真是有兴趣了。”
“莫非是一旷世奇才也?”
刘俭淡淡道:“确实是旷世的奇才,但是却没有发挥旷世奇才应有的能力,先让他和贾诩一起待一阵子吧,若他还是不能改变,那此人今后便与贾诩一个待遇。”
刘备惊讶道:“听你这意思,似乎是觉得让他跟贾诩并列,都有点儿委屈他了,但问题是,贾文和在你府中的待遇可不低呀。”
刘俭笑了。
“贾文和在我府中的待遇是不低,但是在兄长看来,贾诩目前能与荀彧并列否?”
刘备闻言一愣,随后道:“你这不是开玩笑吗?贾诩充其量不过一谋士而已。”
“荀文若,那可是替你执掌幽州北境一方的要人,说句不好听的话,荀彧现在要是没了,你幽州北地的势力都得塌半边天……”
说到这儿的时候,刘备似乎突然反应过来了什么。
“难不成在你的心中,这个郭奉孝是和荀彧一般的人物?足矣委任国事的那种?”
刘俭叹了口气:“现在还说不上来,就看他以后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心思吧。”
“但若是他还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充其量也就是一谋士了。”
……
……
刘俭目前驻扎在雒阳,各级军尉并没有专属的办公官署,随行之人大都是军人,因此只在城外的军营帐中处置事宜。
唯独田丰、沮授等寥寥数人在雒阳城中被安置了临时的办公署府。
这寥寥数人之中,也包括了郭嘉和贾诩这两位军师祭酒。
虽然这个府邸不大,但也算是刘俭对他们二人的一种重视。
郭嘉成功的成为了刘俭麾下的军师,每日过得也算是高兴。
特别是刚刚入军师官署的时候,每日身边有人伺候着,享受着悠闲的办公室生活,让他感觉很是惬意。
不论地位还是精神上,都异常满足的。
特别是这个军事署内,还有一个和他职位相同的贾诩。
这位贾诩也很有才华,见识非常的广远,郭嘉没事时便与贾诩谈天说地的侃大山,两个人也算唠的投机。
而且令郭嘉感动的是,刘俭还给了他非常高的待遇。
虽然郭嘉出仕并不是为了钱,但是,主公给予下属的待遇,也能表现出一位主公对于下属的重视程度。
而且郭嘉和贾诩每日坐在军师官署之中,时不时的都会有人来给他们送器具,送布帛,送好吃的鹿肉……
刘俭甚至还给郭嘉送了两名美女侍从,服侍他的饮食起居。
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通过这些就能够看出刘俭对他的重视程度。
郭嘉对这位主公很满意。
一开始的时候,这日子确实让郭嘉感到舒适。
但是随着时间变的越长。
郭嘉就觉得有点儿不是那么回事了。
他感觉自己实在是有点儿……闲。
每日就是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活不是很重,大多数的事只是吩咐一下,就有人替他办了。
他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吃饭喝酒,吃饭喝酒……然后闲来没事,再跟贾诩一边吃饭喝酒侃大山。
你说这生活不好吗?生活倒是挺好的。
但是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
跟他原先想象的不太一样。
……
这一日,郭嘉来到官署之后,点了卯,就来到了贾诩的屋里。
贾诩正悠闲的在屋中,坐在那架刘俭赏赐给他的徭椅上,旁边有火炭盆在‘噼啪’的烤着,整个屋内都很是温暖。
贾诩的手中拿着一本最近青州刚刚发行的新书,上面标着《春秋演义》四个字。
也不知道是谁编的,但说实话,挺有意思。
趣味性很强,比枯燥的经文有意思多了。
听说这种胡诌的闲书最近青州不少出,而且在士林中的销量也很好。
贾诩一边看,一边在那儿呵呵的乐,时不时的还伸手从桌案上拿起枣子放在嘴里“咔哧咔哧”的咬。
那状态看起来真是惬意极了。
其实郭嘉前两天过的也是这样的生活,一开始他还感觉特别的舒适。
但是不知为何,现在的他有点腻歪了。
郭嘉来到了贾诩的身边。
他在旁边的蒲团坐下,静静的看着贾诩。
“文和不觉得无聊否?”
贾诩被郭嘉从书中的精彩镜头中拉回到了现实。
“奉孝所言何意?”
郭嘉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文和公!主公他,好像已经有好几天没有招见你我了。”
贾诩闻言哈哈大笑。
“主公不是三天前刚召见过你我纵论过天下大事了吗?”
郭嘉皱着眉头说道:“可问题是,这已经有三天了呀。”
“三天还长吗?”
郭嘉反问:“三天难道不短吗?”
贾诩摇了摇头,叹道:“奉孝啊,你要知道,主公日理万机,他要处置的事情很多的!他没有时间天天听咱们品评天下大事。”
“天下大事,说穿了,都不是眼前需要处置的事,偶尔说说,了解个什么情况也就算了,怎么可能天天去研究?这人要是天天坐在一块儿讨论天下大事,那还干不干点别的了?”
郭嘉让贾诩这话噎的一时之间还真没法反驳。
贾诩继续道:“你要知道,主公掌管的几乎是整个河北呀,这千万的黎庶,还有境外的战事,还有兴学、冶炼铁器、税收、农商……而且主公极为重视奇巧具的工事建设,这些事每一项都会忙死个人呢。”
“主公能在三天前接见你我,花点闲余时间跟咱们讨论讨论所谓的‘天下大事’,这就算是百忙之中抽闲了,这已经是对你我非常重视……他不可能天天找你我闲聊!毕竟讨论那些所谓的天下大事,不能帮助主公兴复汉室……兴复汉室,还是要从民间的实业入手啊。”
贾诩这一番话说出来,郭嘉顿时就懵了。
贾诩继续道:“主公和别的人主不一样,他从来不会将所有的事情分派给各个属下,主公习惯与统筹全局,参与其中,他致力于亲自规划,扩充自己势力中的各项产业,虽不能说是事必躬亲,但是以他的身份而言,能这么勤恳的为天下万民谋福的人,除了咱们的主公,你是找不出第二个人的。”
“似你我这样所谓的智谋之士,也不过是在有紧要之事时,为主公耍点儿嘴皮子而已,替他指明方向,仅此而已……但这跟主公所亲力亲为的那些事是没法比的。”
“主公需要你我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找你我了。”
郭嘉道:“那主公不找呢?”
贾诩笑道:“似你我这样,挂着军师参谋头衔的人,在没有重大战事的时候,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你懂吗?咱们平日里的任务……就是养着。”
说罢,他又看起了书。
听了贾诩的话,郭嘉沉默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