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窗外的时候
作者:虎兔书客   虎兔书客笔记最新章节     
    中文经典文本里的场景描述有无数值得喝彩的地方,学习并应用好这些语料就很了不起。
    历代文史经典著作里,大都是代表社会利益各方的人物在展示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比如,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兵败,他不肯过江东,随后乌江自刎。他与虞姬的对话就很有代表性。
    大宋朝的自媒体很发达,比如范仲淹的文章和诗词写好以后,自己刻印发表。在做官期间,朝廷的事情使用公文格式写作,其他个人创作主要是诗词。因此,文化人的写作大致分两类,一种是用以吃饭用的公文文本写作,另一类是个人爱好的诗词创作。
    学习中文写作,历代经典文本必须读懂其精华所在,学什么?学到的场景和语料表达方式如何使用?
    有一种学习古文的典范,比如直接点出古代作家名字和著作,加以转述和解释。例如《为人民服务》里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司马迁的人曾经说过,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常见的春秋笔法是写作技巧,也是文章的结构,大作和小文章都可以使用。
    情节和场景描述,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等都是要认真学习的。《史记》和《资治通鉴》等优秀文本里的经典描述,历来是后世学习的楷模。
    名著里对各种事件的文字记录、描述、人物言行、分析和说理等,宋朝的苏轼父子写文章就有这个特点。
    有时候,作者找不要合适文字描述场景或心情,那得走出个性化的场景,来到适合文学表达的环境里。古人说:“山不过来,我过去。”就是这个道理。人们批评贾浅浅的“屎尿诗”的核心理由就是批评那些闭门造车的作者不深入生活,依靠妄念,胡编乱造的写作方法。
    每一个人都熟悉的场景是没有传奇故事的。比如吃饭、睡觉、上厕所等。
    诺贝尔文学奖认可的三类文学作品,其中排序在前的是人与自然主题,其次是与人之间,最后是个人情绪表达。而最后一类几乎不可能获奖。这也是为什么有位日本作家呼声一直很高,却始终与诺奖无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