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作者:邓丁   回档少年时最新章节     
    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身边带着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尽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后世传颂至泛滥,但张云起相信,他的死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火红的80年代是理想主义的,娱乐的新世纪是消费主义的,那么功利化、世俗化的90年代应当是实际主义的。用1997年因心脏病突发在45岁辞世的作家王小波的话讲,就是“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是的,在庸俗的90年代挣钱是主旋律,发家致富是所有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主题,但这一点不值得鄙夷和嘲弄,成功主义导向的社会才是一个上行的社会,总之搁这时代没多少人有兴趣谈什么伟大理想,大家伙儿都铆足了劲儿挣钱呢。

    经过一宿的考虑,张云峰也终于下定了决心,当烟贩子挣钱。

    整一上午,他都在家里和弟弟商议当烟贩子的事。

    张云起已经谋划很久,有完整的计划方案,现在首先要搞定的是运输的问题,张云峰就说:“这个没事,李达老娘病的有点严重,都下不来床了,现在在市里住院,这段时间李达没空跑车,咱们用他的车,到时候按天多给他一些租金。”

    张云起点头说可以。

    哥俩又商议一番,吃了午饭,便下乡收烤烟。

    目前封阳一带没有烟贩子,至少张云起没遇到过,烟农大多都是自己挑着担子进城卖烟,偏远地区的烟农特别不方便,他们卖烟给烟贩子的积极性应该比较高,所以他选择了坐落在偏远山区的梁家庄。

    哥俩在庄里挨家挨户询问,遇到的烟农都没有卖烟的意思,可能是没有卖烟给烟贩子的经历,不信任,怕背上倒买倒卖的风险,最后哥俩转悠了大半个小时,搞得人疲马倦,才遇到一个有卖烟意向的人,是一个寡居的老头,嫌麻烦不愿意去城里,问烤烟怎么个卖法。

    张云峰心里没谱。

    张云起就说按照封阳烟草站的标准收购。

    老人不信,对张云起说:“按烟草站的标准你们咋挣钱?”

    张云起笑笑:“烟草站有亲戚。”

    老人放下烟锅,带张云起哥俩看烤烟:“我这有两百多斤烤烟,你们定个级。”

    挑练烤烟张云峰是好手,一共243斤烤烟,他分出40斤中部一级,130斤中部二级,50斤上部二级,还有20斤劣质末级烟。

    这三类烤烟中,只有二级烤烟能够在江川市烟草站提品级拉高价,而一级烤烟和末级烤烟都赚不了钱,张云峰不想要,道:“老大爷,这180斤二级烤烟我全要了。”

    老人听出了张云峰的言外之意:“一级和末级不要?”

    “我们只收购二级烤烟。”张云峰性子有点直,直接掏了老底。

    老人不乐意:“生意不能这么做吧,只收好烟,差烟不要,那我多亏呀。”

    张云起连忙接话道:“出来做生意,就图个顺当,老大爷,这么着吧,二级烟咱都要了,您那二十斤末级烟算作搭头,一块钱一斤,您看中不?”

    老人呵呵笑道:“你这娃子说话中听,但作的了数不?”

    张云峰听出了老人话里有话,心里有点儿不痛快,但也没说什么,他相信弟弟这么做有他的道理,于是把钱结给了老人。

    他带了1700,全部的家当,本来打算还债的,家里光煤炭和化肥钱就欠了一大笔,老板已经上门催了三四回,但为了贩卖烤烟,也只能继续缓缓了。

    把烤烟装上车后,哥俩离开。

    路上,张云峰把心里的疑惑说了出来:“云起,他那末级烤烟拉烟草站卖顶多五毛钱一斤,本来就没赚头,咱一块钱收了,这不是赔本赚吆喝嘛。”

    张云起笑道“哥,你去买五斤猪肉,人老板也会给你几两搭头呢。那180斤二级烟咱少说能挣100块,二十斤末级烟顶多亏10块钱。难不成这买卖还不划算?”

    云峰仔细一琢磨,还真就是这么回事,他挠了挠头说:“我没念过书,没啥眼力,不是做生意的料。”

    “做生意就这样,占了大便宜,吃点小亏是应该的。”张云起扯了根狗尾巴草咬在嘴里,说时候不早了,咱继续收烟吧。

    梁家庄的庄稼人显然不是白给的,一方面热情好客,没聊两句就把你请进家里好茶好水伺候着,但也鬼精的很,一说到收烟,几分几毛的鸡零狗碎都要跟你抠掰个一清二白,实在费老劲,一个下午把张云起给整得明明白白的。

    搞到下午六点多,他才把兜里的钱花完,收了600多斤烤烟回家。

    进门的时候,张云起意外的看见在厨房里忙活的老妈刘玉凤,还没反应过来呢,一个面黄肌瘦的小萝莉开着小短腿直接扑到了他的身上。

    这是家里的老五张小小,六岁。

    张云起一问才知道,老妈和老五今天下午省亲回来了,她捏着的一颗水果硬糖,像宝贝似的递到张云起面前:“二哥,次,好次,大姐家拿的。”

    张云起很宠爱家里的老五,把她搂在怀里说小小吃,吃完了,明儿二哥给你买。

    小丫头高兴坏了,搂着张云起的脖子一个劲地亲。

    晚饭的时候,老张家很热闹。

    没有电视机,夏天又热,张云起带着两个妹妹把桌子凳子搬到院子里,一家人在凉爽的葡萄架下吃晚饭,张妈从大姐婆家带了些米饺回来,韭菜猪肉馅的,把张云起馋的狂吞口水,这绝对是他重生以来最丰盛的一顿饭。

    吃饭的时候,张云峰把当烟贩子的事和张妈说了一遍。

    张妈在旁边听着也不知道说啥好了,现在烤烟都已经收了回来,这个烟贩子不当也得当,她就说你们哥俩看着弄吧,能挣钱是好事,安全第一。

    饭快吃完的时候,一个女孩咋咋呼呼地跑进了张家院里,嘴里喊着张云起。

    张云起抬眼一看,是他的隔壁邻居加初中同学张小梅,也就是纪灵的亲表姐,长得又矮又胖,正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今天怎么不去学校查成绩呀?”

    张云起这才想起来,今天是中考成绩公布的日子,不免有些尴尬:“我忘记了。”

    张小梅满脸无语,这家伙真是心大:“中考成绩已经出来了,你考了625分,是咱们县的中考状元!”

    张家小院顿时安静了起来。

    但张云起并没有什么惊喜的感觉,他在重生前就参加了中考,所以早就知道结果,混了一个县中考状元。

    这不稀奇,老张家就没觉得奇怪的,他打小就念书厉害,小学第一,初中第一,从来没失手过。

    没办法,他是农村娃,家里穷,当年大哥为了让他念书,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在家务农了,老妈又老是对自己说:不好好念书,就滚回家养猪,老娘供你上个学可不容易!

    偏偏因为体质不好和小孩心性,干农活是他最深恶痛绝的事,所以为了冠冕堂皇的好吃懒做,只能丧心病狂的啃书。

    重生回来,张云起觉得自己以前挺傻逼的,只会读死书,没灵泛劲儿,县中考状元没让他有啥成就感,但挡不住家里人高兴,张妈都高兴坏了。

    她让张小梅坐下,打了一碗热腾腾的米饺:“我家那个二球货连中考成绩公布的日子都忘了,还麻烦你跑一趟,刚好今晚家里吃米饺,小梅你尝尝。”

    大胖妞张小梅抓起筷子胡吃海塞,留出一点空挡才说:“对了,云起,你报考了哪个学校?”

    春兰说:“省城的湘华中专。”

    志愿是在重生前填的,和前世一样,张云起没有选择高中,填报了一所中专。张小梅对此很羡慕:“湘华中专很有名气呀,好多从湘华出来的都是直接进国企单位工作的,不过以云起的成绩,湘华中专也是手拿把攥的事儿。”

    春兰脸上的自豪溢于言表:“那是的,再过几年,我二哥就是吃公家饭的人了!”

    张妈笑呵呵地说:“这个二球货吃嘛嘛香,干嘛嘛不成,这回总算是给老张家长脸了。”

    张云起给呛得半死。

    我是捡来的吧,有这么埋汰亲儿子的吗。

    当然了,老妈这么说也不是没道理,他长这么大,好像除了考了个中专也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光辉事迹,而且那年头的中专确实很牛逼很吃香,学费便宜,工作包分配,想想后世一个公务员事业编制,多少人颠儿颠儿地赶着上,就晓得那时候的中专生多么受欢迎。

    不过,现在他不想重复这条老路了。

    当年自己中专毕业后,被分到了一家国营食品厂,98年食品厂倒闭,下了岗,接着在江湖上闯荡了十多年,摆过地摊开过餐馆,看过如云美女,也陪满脑肥肠的客户嫖过娼,总之这世上的百态,江湖的苟且,人生的起伏,该经历过的都经历过了,只是没读过高中,没上过大学。这是自己多年以来的一个遗憾。

    张云起心里清楚,以他的中考成绩,读个高中问题不大,但他没心思想这个,他现在只想着挣钱,早点当土大款,就算当不上,至少也要活的抖擞,就像励志书里写的,每天起来数一遍口袋里的钞票,然后贼心不死地冲向更多的钞票。

    第二天,张云起凌晨五点就起床了。

    虽然很困,但今天要去江川市烟草站卖烟,得赶早,他漱口洗脸后,和大哥张云峰一起用油布把车上的烤烟盖住,然后发动拖拉机出发。

    张妈也早早起了床,她在厨房里把剩下的几个米饺热了,听见车子发动的声音,跑出来把米饺递给张云起,唠叨说:“开慢点,注意安全,米饺路上饿了吃。”

    张云起没接:“留给小小和春兰吃。”

    拖拉机一路开出了云溪村,凌晨五点的天空还是雾蒙蒙的,但张云起依稀能看到村口站着一个皮肤黝黑、头发斑白的妇女,正远远的看着他,像灯塔一样。

    不亮,却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