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觐见风波
作者:青城隐士   大清:朕不会再做傀儡皇帝!最新章节     
    四夷宾服,万邦来朝。
    这八个字,可以说尽自封建王朝起,历代君王骨子里的那份执着。
    他们想要通过这一外交方式,表现出一个国家或是一个王朝的强盛与威望,致使四方诸侯和外邦之国,都得恭恭敬敬的前来朝贡。
    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天朝上国”的至尊地位?,以及其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权和尊严。
    历朝历代在此不过多阐述,咱就说回清朝。
    虽然这是一个由满族统治的朝代,但在与汉人长年累月的深入交流中,其思想文化,也已经基本汉化,所以,他们对于外邦朝贡这事儿,也算是相当执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秉承着这一思想做派,清朝的历届皇帝们,都要求无论是“藩国”还是“与国”(盟国、友邦),只要是前来朝贡的使臣,都得行三跪九叩之礼。
    清朝初期,这些西洋来的各国使臣们,人微言轻。
    当时,各国的使臣想来大清觐见,还只得假托“朝贡”。
    也就是将所携带的贡品、国书交给礼部,再由礼部转呈后,才有可能得到觐见皇帝的机会。
    如果其中有些幸运儿们能够荣幸得见天颜的话,礼部将会在何处觐见、觐见礼节以及觐见流程等相关事宜的通告,发到他们各自的手上。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对大清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如此,才能显示出天朝的威严,否则,绝无觐见的可能性。
    而对于这些来到清朝境内的洋人来说,能够觐见皇帝,对他们的清朝之行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某位皇帝的个人魅力有多大,而是洋人们需要借助这个机会开拓大清这个庞大的市场,进行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在这之前,有一个从欧洲西北来的红毛小子,对中原这一不平等的礼节很是不满,直到被明末清初的一位大将一顿狠揍之后,这才乖乖屈服,示弱讨好。
    一直到后来的乾隆年间,从英吉利来的小犟种,告诉礼部官员,自己不习跪拜,并将以单膝跪地的国际礼仪为解决方法。
    但是咱乾隆爷并不买账,见他不听劝告,固执己见,便直接拒绝了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随后,清廷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后,西方列强们强烈要求在《天津条约》中利益均沾。
    自此,西洋使臣向大清皇帝三跪九叩一事,便成为了一个历史。
    光绪十七年
    各国驻京公使、参赞一同递交国书,想要一睹这位兴利除弊、力推洋务的“时髦皇帝”。
    不过,其中有一位擅长挑理儿的外国公使,以其刁钻的角度,先行发文,照会清朝总理衙门。
    他在照会书中一本正经地讲道:
    “之前同治先帝在紫光阁中觐见使臣,各位公使就颇为不满,都认为紫光阁是筵宴藩属国的地方。
    我们是平等相交之国,你们怎么可以用对待属国的礼节对待我们呢,这对于我们各位公使来说,有失体面。
    你们这样做,可是极为不妥的,我们要求更换觐见皇帝的地方。”
    这要搁在以前,这位口出狂言的公使,已经被步军统领衙门以寻滋挑事的罪名抓起来审问了。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
    本来其他的各国公使都没啥意见,不过听他这么一说,也纷纷嚷嚷着,要求更换觐见地点。
    其间有个奥国来的新任公使,更是桀骜不驯。
    他递交国书后,光绪依礼批示在紫光阁中予以接见,谁料这人胆大妄为,竟直接称病,拒绝觐见光绪皇帝。
    之前一直在众国使团中拱火的德公使,又乘机提出抗议:
    “尊敬的大清皇帝,既然贵国要在工业军事上与西方各国接轨,那这外交程序,也应该与西方相接才是。”
    光绪收到总理衙门呈上来的折子后,当即作出批复:
    “好嘛,小不忍则乱大谋,只要不是太过分,答应他们就是。”
    之后,经清外磋商,觐见地点最终定在了北海团城的承光殿,总理衙门告诉他们:
    “这个殿呀,不仅外藩从未来过,即使是咱中原的臣工,也不能随意往来,这下,总该是重视你们了吧。”
    对中华文化不咋深研的外国公使们,都心满意足的在承光殿内觐见了光绪皇帝。
    不过,还是有那么几个刺头儿,对清朝的这个破格礼遇仍旧心怀不满。
    说起来,这法公使还算较为委婉,他对总理衙门假意为难的说:
    “最近可能是换季了,我的身体也不好了,感冒好像又加重了,近期貌似难以痊愈,可能无法按期觐见光绪皇帝了,请替我代为说明。”
    然而,从沙俄来的公使说话就不那么中听了,他直接正告总理衙门:
    “这承光殿,并没有位于皇宫之内,清国对我沙俄帝国还是不够尊重,如今光绪皇帝既然以英明睿智标榜自身。
    就应该学习康雍先帝,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中接见我们,并且还应该让我们当面向皇帝呈递国书,以示明君之举。”
    光绪深知这外交礼节可不是老友相会,他的章程礼数与国家外交的政策可谓是紧密相连,绝不能因为某个外国公使的强硬态度,而一再退让。
    如果自君作故,多次破例,抛开总理衙门往后会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客观事实不谈,就算是自个儿的面子,也不能这样一再受踏呀。
    在回复张荫桓的专事奏折中,光绪只批复了十四个字:
    “敬人者,人恒敬之,辱人者,人必辱之。”
    不出所料,这些得寸进尺的外国公使并没有如愿以偿,在紫禁城中觐见光绪。
    不过,光绪还是给他们留得了一分薄面,总理衙门向他们转达圣意:
    “诸位公使,我们本是诚心相交,奈何各国礼制不通,如果你们什么时候想通了,就什么时候递呈国书。
    咱光绪皇帝是开明之主,只要能挤出一点时间,都可以在承光殿内接见你们。”
    事后,在多次朝会中,光绪义正词严的告诫百官群臣们:
    “若国积贫弱,则必有外侮;
    若国无外交,则必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