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彻底活出本体感
作者:一直如是   庄子传奇最新章节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只有彻底杀死妄心的人才能终结这场游戏,否则就会不断地回来玩这场游戏,直到终结为止。”
    “妄心是使人不断地堕入后天的根,此根不除,人便不可能成道。”
    “无论我们的妄心有多强大,我们都要勇敢地去面对它,不能再去纵容它,喂养它,否则,我们永远也无法摆脱妄心的奴役。”
    “这世间绝大多数人只顾追逐财色名利,只知道贪图享乐,他们这么做完全是在苦中作乐,画地自限,自毁前程。”
    “我们活着,不是在培养道心,那就是在喂养妄心。喂养妄心的人,永远也走不出人间这个牢笼。只有培养出道心的人,才能走出人间这个牢笼。”
    “一味地在外物中寻找满足,只会麻痹自己的心。生灭无常的外在事物永远也不可能令我们满足,再美的事物也会变丑,再长的寿命也会迎来消逝的一天,执着于外物只会使我们受苦。”
    “勇儿,你想要杀死妄心,就必须做到不再贪恋外物。无论外物具有多大的诱惑力,也无论外物显得有多新鲜有趣,你都不能贪恋它们。”
    “贪恋外物的人,心是不可能安住于道中的。妄心就是靠着我们对外物的迷恋,才能将我们紧紧地束缚住。”
    “面对困难,我们要做到不反应。”
    “面对诱惑,我们同样要做到不反应。”
    “若我们在困难和诱惑面前都能够做到不反应,妄心想不死都难。”
    “忘记形体不是随口说说就能忘的,还必须得行出来才行。而不反应就是忘记形体的具体做法。”
    “若我们真的忘记自己的形体,那我们就不会在乎身体,也不会去追逐财色名利,更不会对外境做出反应。”
    “我们对外境做出反应,就代表我们还在乎身体,还没有彻底忘记自己的形体。”
    “圣人不重名不重利是有原因的,因为名利都是加强妄心,加强自我感的罪魁祸首,若圣人注重名利,那他们就不是圣人了。”
    “自我存在感和本体感恰恰相反,自我存在感越强的人,本体感越弱。本体感越强的人,自我存在感越弱。”
    “因此,有道的圣人往往是没有任何存在感的。他们可能一天都不会说一句话,也不会做一件事情,给人的感觉就像一块木头一般。”
    “老聃云: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辽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众人兴高采烈,喧闹喜乐,如同去参加盛大的祭祀,又如同春天登上高台眺望美景。唯独我淡泊宁静,混混沌沌,就像婴儿还不会言笑。疲倦懒散,就像无家可归的浪子。众人皆有所盈余,而我却什么也没有留下。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皆清醒明白,只有我迷迷糊糊。众人都严厉苛刻,只有我淳厚质朴。辽阔深广啊,如同汪洋大海。自由奔放啊,如同不停的疾风。众人皆有作为,唯独我愚昧而笨拙。只有我异于常人,只重视道,用道来滋养自己。”
    “老聃这段话形容的就是圣人的真正状态。真正了悟大道的圣人,行为举止皆和常人相反。常人喧闹喜乐,圣人淡泊宁静;常人积攒财物,圣人两袖清风;常人精明能干,圣人愚昧笨拙。”
    “为什么圣人和常人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因为圣人只重视道,懂得用道来滋养自己。他们不会在乎自己的名声和地位,也不会在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常人只重视自身,只懂得用外物来麻痹自己。他们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和地位,也非常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圣人活在本体中,常人活在形体中。”
    “活在本体中的人,已经感受到了道的本自具足,又怎么会去外物中寻找满足?”
    “活在本体中的人,一切皆已经圆满,不可能还会滋生出欲求心。只有活在形体中的人才会滋生出欲求心,才会不断地去外物中寻找满足。”
    “活在本体中的人和活在形体中的人完全是不同的两类人。他们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思想、感受、行为完全截然相反。”
    “你想要知道一个人有没有悟道,只需要观察他的行为举止便知道了。真正悟道的人不会再去追逐财色名利,只会显得很宁静,很没有存在感。”
    “存在感越强的人,往往离道就越远。不要去羡慕那些存在感强的人,那些都是些爱做作的人。真正处在道中的人是无为的,不可能爱做作。”
    “我们唯有活出本体感,方能感受到道的本自具足。故本体感非常重要,我们唯有做到彻底地忘我,做到事事皆不反应,做到只与道认同,方能活出本体感。”
    “与本体感相反的是自我存在感,喜欢找存在感的人,往往都是内心匮乏,感受不到爱的人。”
    “若我们能够感受到爱,往往不会去找存在感。找存在感的人就相当于在找爱,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好得到他人的爱。”
    “这就犹如孩童得不到父母的爱,就会通过嚎啕大哭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好得到父母的爱。”
    “喜欢找存在感的人,其实和那些爱哭的小孩没什么两样,两者都是通过特意的行为来吸引他人的关注,好得到他人的爱。”
    “只要我们还想要得到爱,那我们必然感受不到爱。靠外物以及他人来获取爱的人真的很可怜,因为他们不明白真正的爱是什么。”
    “真正的爱只能来自于道,除此之外皆是假爱。”
    “真爱是什么?”
    “真爱即是平安、自由、喜悦。我们只有感受不到真爱的情况下,才会试图从他人以及外物中找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