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昭想到最坏的情况,一时之间也不知该怎么办,只能喃喃道,“父皇信他就好……”
宣帝看了她一眼,半晌道,“昭昭,朕是一国之君,纵然拥有这全天下,可亦是有诸多不得已之处。”
“朕也没有通天的能力,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需得斟酌万分,才不枉费祖宗传下来的基业。”
自从元昭回京之后,宣帝自己也思虑良多。
从前他紧握手中皇权,哪怕立了太子亦不多加信任,更是放任元成和元恒较劲。
他那时也不信任霍家,准确来说,除了他自己,他谁都不信。
这是一代帝王必走的路。
纵然有的决定是错的,宣帝也并不后悔。
只不过是这条路上出现了元知知这个意外,宣帝这才知道如果自己坚持这条路走到黑,最后会造成国破家亡的惨剧。
他这才开始重新思虑,改变一些。
想到一些往事,宣帝又道,“昭昭,那年你与朕谈条件。朕听你的,信了霍衍,信了霍家,也给了霍家最后的尊荣。”
本以为往事就这样翻篇了,但如今只怕是会旧事重提,并且掀起更大的风浪。
“如果真的是最坏的情况……”宣帝眸色沉沉,“此事涉及大成和北羌,朕也无法再大事化小。”
“现在该考虑的,不是朕信不信任霍衍的问题。”宣帝道,“是你皇兄、文武百官、边疆数十万战士……以及霍衍自己该如何自处……”
听到这些话,元昭微闭了闭眼。
十多年前那种心悸的感觉又重新袭来。
那年,元成和霍衍出征西北,她留在宫中。
也是凑巧那日,因着大雪纷飞,她兴致不错,早早出宫,一路走去勤政殿给父皇请安。
走到勤政殿外,听见父皇震怒,与谁言语交谈间谈及霍家。
霍家出了叛徒,疾风谷惨败,精锐尽失,只留下霍衍还活着……
勤政殿内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叛国之罪,应该将霍家之人处以满门抄斩之刑。
有人说,没有确切证据可以证明,只是捕风捉影的消息而已。
有人提议,以霍衍之命祭奠惨死的边疆战士。
有人还说,太子与霍衍交好,说不定更是串通一气野心勃勃。
……
元昭在外面听到这些激烈的争吵和父皇的盛怒,整个人从头到脚冰凉一片。
她甚至连步子都迈不出一步。
这些年来,元昭很少回想那几日自己是怎么过来的。
只是最后结果是好的,宣帝没有声张此事,没有下令处死霍家其他人,仍旧以阵亡将士的待遇抚恤了霍家人。
霍衍和霍家剩余人的性命都保住了,霍家忠义的名声也保住了。
可现在,有些事隐隐触手可及。
一旦触发,后果会怎么样?
元昭也不知道。
她坐在那,思忖良久。
宣帝也不催她,自顾自看着手中的书。
不知过了多久,郑禄进来添茶,还瞥见公主神思游离。
郑禄再出去时,元昭回过神来。
他余光瞥见公主在宣帝面前跪了下来,只听见公主道,
“儿臣求父皇赐婚。”
赐婚?和谁?
郑禄心中惊异,但人已经走到了外面。
宣帝定定看着跪在面前的人,叹了口气,“昭昭,你确定?”
“你与魏少卿之事才消停没多久,若是现在赐婚,与霍衍和霍家绑定在一起,你又会处在风口浪尖上。”
先前因元昭和魏少卿一事,有多少言官看不过,上表不满的不满,弹劾的弹劾。
但总归魏少卿没什么势力,又加之太子和沈家支持,也就打打嘴仗过去了。
可如果魏少卿换成霍家,那就大有不同了。
不用想,就知道风浪会有多大。
若是霍家再出点问题,那元昭的公主身份,也抵不过朝野上下和全天下的口诛笔伐。
说不定连元成,都会被牵连。
“你也不是孩子了,应该知道权衡利弊。”宣帝沉声道。
元昭跪在地上,向宣帝叩首,
“父皇,儿臣不孝。”
她是可以选择当个清闲自在的公主,只要和霍衍划清界限,就可以撇清自己。
元成和霍衍,这些年都是私下来往,亦可以撇开。
若真的发生什么事,他们兄妹二人都可以独善其身,也给宣帝少一桩麻烦。
可元昭做不到。
“父皇,”她语气平静,“上一次,儿臣选择了离开他。”
“这一次,儿臣想和他共进退。”
宣帝久久地望着自己的女儿,眸色些许复杂。
他转过脸,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摆了摆手,“此事,朕还需再想想,跪安吧。”
……
元昭从皇宫出来,又去东宫看望宋韵词,回到东苑时已经深夜。
先去看了元南安和元宣一眼,确认二人恢复的还不错,这才回了自己房间。
她屏退了下人,只想自己安静待会儿。
刚进屋关上门,就被揽进了一个温热的怀抱。
熟悉的清香涌入鼻尖,她觉得片刻放松。
她没有转身,只是任由他抱着,问他,“今日怎么来了?”
元成回东宫那边后,霍衍几乎也是在那边。
这几日不知在忙些什么,很少来皇家园林。
霍衍从后面抱着她,将脸贴在她耳畔,语气里带着笑,“来看看你有没有想我。”
元昭忍不住轻笑一声,在黑夜中侧眼看一眼。
想看看霍大将军是怎么说出这么肉麻的话的。
但屋内没点灯,她看不清。
只能感受到他的呼吸洒在耳畔。
元昭转过身来,从正面抱住他。
霍衍一愣,却是微微一笑,她甚少主动。
但元昭没停下,她摸索着,踮起脚尖。
霍衍听见她说,“你低头。”
他不明所以,垂下头。
房中虽是一片黑暗,可霍衍的夜视能力一向极好。
他看清了她的动作。
其实也不需要看清。
因为唇上的触感,在黑夜中被无限放大。
她第一次主动吻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