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建康之争
作者:桦阳   殷朝新政志最新章节     
    建康作为江南的重镇,是宗亲议会的重要经济支柱,也是地方士绅与朝廷博弈的核心。随着润州局势趋于稳定,太子的商贸改革政策在建康引发了广泛讨论。
    在一次商会的聚会上,一位年长士绅忧心忡忡地说道:“东宫的改革确实拓宽了我们的市场,但代价是地方自主权逐渐被蚕食。江南的传统还能维持多久?”
    另一名商人却直言:“支持宗亲议会只会被东厂与监察司清算。若继续对抗朝廷,我们可能失去一切。现在转向东宫,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这种分裂为雍王宗邺昭提供了新的契机。他迅速召集建康几位士绅代表,在一次秘密会谈中提出了一项颇具野心的计划:建立以地方自治为核心的“江南共议会”,以士绅为主导决策江南事务。
    建康宁和园中,雍王在一场精心安排的宴会上向士绅们描绘了他的蓝图。
    “江南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不应完全受制于中央。”宗邺昭侃侃而谈,“我们可以通过共议会团结地方士绅,共同协商经济与社会事务,这样既能彰显地方的自主性,也能向朝廷展现我们的忠诚。”
    他的提议获得了在场许多人的支持。一名从事织造业的商人激动地说道:“殿下若能推动共议会,我们必定全力配合。”
    但另一位士绅显得谨慎:“殿下,若此举被视为对朝廷的挑衅,我们的处境只会更加危险。”
    宗邺昭从容答道:“共议会的核心在于‘共’,是地方士绅与朝廷协作的桥梁。只要我们表现出对皇室的忠诚,天武帝自然不会将此视为威胁。”
    不久后,太子宗邺文便从苏子恒的密报中得知了雍王的计划。他意识到,若共议会得以成形,江南将成为地方割据的温床,太子的商贸改革也将遭到严重削弱。
    在东宫的一次紧急会议上,宗邺文严肃说道:“润州的胜利不能轻易让雍王翻盘。若共议会壮大,江南将彻底脱离中央掌控。”
    苏子恒提出:“殿下,不如以共议会的名义,将其纳入朝廷的框架。我们可以宣布它的成立,并派驻朝廷代表,确保议程与核心人物在我们的控制下。这种方式既能避免直接对抗,也能逐步削弱雍王的影响。”
    魏守敬补充:“此外,东厂可以加大对支持共议会士绅的调查力度,确保他们的背景干净。一旦发现任何割据倾向,我们能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
    宗邺文点头认可:“就按此计划行动,既要让雍王的计划看似被采纳,又要让共议会成为朝廷手中的棋子。”
    雍王在建康推动共议会成立的筹备会议吸引了江南士绅的广泛关注。他亲自主持会议,邀请了十几位地方士绅和商会代表参与。
    在会议上,雍王高调宣布:“共议会是江南团结的象征。通过它,我们可以协商地方事务,展现地方士绅对国家的忠诚与价值。”
    然而,与此同时,由苏子恒率领的东宫代表团在另一场会议上宣布了天武帝的最新决策:“陛下决定在建康设立江南总商会,与地方士绅共商江南事务。这不仅是对士绅的信任,也是中央与地方协作的新开端。”
    两场会议的同时召开,将建康的士绅推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担忧失去雍王的保护,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东宫商贸改革带来的实质利益。
    在雍王推动共议会的会议上,一些士绅表示全力支持。一名织造业代表说道:“共议会若能实现,江南的利益将不再受制于中央,我们也能更好地保护地方资源。”
    但在东宫的江南总商会会议中,一些商人则开始倾向于接受朝廷的政策。一名从事盐业的商人表示:“参与中央市场是我们的机会。只要能与京师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我们的产业将不再局限于江南。”
    两场会议结束后,士绅内部的意见愈发分化。一些人选择支持共议会,另一些人则转向江南总商会。建康成为了江南士绅政治博弈的最前线。
    两场会议的结果迅速传回京师。天武帝在一次御前会议上问宗邺文:“建康的局势如何?东宫的方案能否压过雍王的提议?”
    宗邺文从容答道:“父皇,江南士绅虽多有疑虑,但通过商贸改革,已有部分势力转向朝廷。共议会若能纳入中央的框架,便可化解地方的割据之势。”
    天武帝点头道:“雍王的提议虽然有益,但朕不会容忍任何脱离中央控制的机构存在。共议会的未来如何,取决于谁能真正赢得地方士绅的心。”
    建康的局势随着两场会议的召开变得更加复杂。雍王试图以地方自治为突破口,争取江南士绅的全面支持,而东宫则通过对江南经济政策的调整,逐步瓦解雍王的影响力。
    苏子恒在向太子的密报中写道:
    “殿下,建康的士绅并非铁板一块。雍王的共议会虽得人心,但也逐渐暴露出其过于依赖少数核心商会的弊端。只要我们能稳步扩大总商会的吸引力,共议会将难以为继。”
    宗邺文回信:
    “士绅趋利而居,此战的胜负在于谁能提供更稳定的利益。继续推进商贸改革,同时加强对共议会的渗透。江南的棋局,我们必胜。”
    而在建康,雍王则召集亲信说道:“太子的动作虽快,却也露出了急切的弱点。江南共议会,是我们改变整个棋局的起点。”
    建康之争进入了最激烈的对峙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