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突突——”,sd.kfz.251装甲车上的德军机枪手发现了这名苏军,一梭子打过去,苏军战士倒地毙命。
又有一名苏军出现,他奋力向德军4号坦克投掷一枚rpg-43 反坦克手榴弹,手榴弹离手的那一刻,已经冲过来的德军步兵用冲锋枪将他击毙。
“轰——”,手榴弹在 4 号坦克两三米的地方爆炸,其威力犹如火山喷发一般,将周围废墟的残片炸上了天,烟雾与灰层如同一层厚重的帷幕,遮住了一切。紧接着,又是一声沉闷的巨响,那辆4 号坦克从内部燃起熊熊烈火,坦克兵们惊慌失措地从里面逃了出来。
原来是那枚磁性炸弹爆炸了,金属射流如同一把锋利的剑,冲破装甲,将 4 号坦克内的车手、炮手烧伤,随后,点燃了坦克内部。“三蹦子”里的坦克手也狼狈地逃了出来,这些坦克兵此刻就如惊弓之鸟一般,手握着手枪,紧张地关注四周,不断高喊着让后面的步兵们赶快赶上来。
那辆豹改坦克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是单打独斗了,而且所处的位置非常不好,那辆燃烧的“三蹦子”恰好挡住了自己的退路。
豹式毫不犹豫地加大马力,猛地将燃烧的 4 号歼击车推到了一边,然后迅速倒车准备回撤。几名侥幸逃脱的德军装甲兵立即躲在了豹式的后面,利用豹式坦克作为自己的盾牌,小心翼翼地向步兵们靠拢。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瞬间,苏军 rpg-7 火箭筒的操作手突然从埋伏点站了起来,将火箭筒扛在肩上,对准了这辆豹改,快速扣动扳机。只听“嗖——”的一声,反坦克火箭弹如同离弦之箭,拖着长长的尾焰,直直地冲向坦克。
仅仅不足 40来米的距离,如此之近。火箭弹在接触坦克装甲的一刹那产生剧烈地爆炸,冲击波如同狂风骤雨一般,刮起一地的灰层,豹式坦克正面爆发耀眼的火光。紧接着,坦克内部发生了殉爆,将炮塔掀翻,躲在豹式后面原本幸存的德军坦克兵也被波及未能幸免,巨大的爆炸将他们狠狠地掀倒在地。
sd.kfz.251装甲车上的德军看得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连忙转向往回逃,德军冲过来的步兵见此情形,也立即掉头,如同丧家之犬一般,向己方阵地逃去……
傅在不远的一个隐蔽观察所关注着这一切,在他身旁,是他多年好兄弟、老部下,187、188师师长,以及两个师团一级以上的军官。
傅放下望远镜,对一众军官说道:“看清楚了吗,苏联人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我不相信,我们第35集团军,号称种花家最强防守部队,连一个小小的科捷利尼科沃也守不住!”
187师师长也放下望远镜,感叹道:“苏联人经过两年已经打精了,尤其是这些精锐的部队。我想,如果不是苏军僵化的作战指挥系统,一些高级指挥的无能,苏德战场战役,鹿死谁手还不好说。”
188师师长接过话道:“苏联人这是拿鲜血与生命换来的经验,不得不佩服,一些东西我们真的要好好向他们学习。”
傅摆摆手制止了188师长他们继续深入讲解,他道:“苏联人有他们的优点也有他们的缺点,至少我们不需要用士兵的鲜血和生命去总结这些并不成熟的经验。黄参谋长指导我们的三三制作战小组远比苏军的模式更加成熟,大家也经过相关的学习与实战演练。从今天起,我们要拿出35集团军的威严出来,拿出我巍巍种花的气魄。就在这里,在科捷利尼科沃,打一场新的长城守卫战!”
约翰内斯·弗里斯纳上将接到第8军又一次进攻受阻的报告。他将报告仍在一边,继续思考如何破局,保卢斯元帅几分钟前又打来电话,询问第6集团军在科捷利尼科沃的作战情况,催促第6集团军必须尽快拿下科捷利尼科沃,打通铁路干线。
伏尔加顿斯克方向,第4集团军第40装甲军依然没有攻破中国人一个步兵集团军的层层阻击,苏军第55集团军两个装甲师对他侧翼的制约很大,第40装甲军不敢把所有的兵力全部运用到突破敌人的防御上。第1坦克集团军另一支主力第22装甲军在科捷利尼科沃外围露了下脸就收缩回去了,弗里斯纳知道,这是保卢斯元帅不得不将他抽出,向西运动。
罗斯托夫方向的战事很不让人放心,第4装甲集团军4个军,要防守罗斯托夫及周边漫长的区域,显然是很为难他了。这时候,敌人的兵力已经明朗,敌人的重心也清晰化,只是伟大的元首不愿意承认,还有,斯大林格勒的政治意确定了德军绝不可能轻易放弃。
实际上,德军高层已经默认了冯·博克元帅等南方集团军群的意见,包围斯大林格勒外围的第11、17集团军已经开始回缩,如果来得及,他们将沿铁路线南下,加入斯大林格勒西部、南部的防御,也就是说,德军暂时放弃了从斯大林格勒向东,向南的攻击计划。狼穴希望最后在斯大林格勒、罗斯托夫一线与中苏联军形成对峙。德军经过加强,装备有防护装甲的党卫军精锐已经秘密地向北迂回,他们的目的还是要尽快夺取莫斯科!
老彭与黄伟正在罗斯托夫以东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这里现在是南方方面军南线司令部所在地,包括苏军第55、58集团军司令在内,中苏联军南线集团军各军以上的军官此刻都聚集在。他们正在商讨如何尽快从罗斯托夫一线打开局面。
黄伟低声对老彭说道:“傅将军第35集团军在科捷利尼科沃打得很艰苦,仅以一个半机械化的集团军,面对德军重兵第6集团军10多万人,兵力确实太单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