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河南省-吕姓
作者: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最新章节     
    河南省吕姓的起源与变迁是一部充满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的篇章。吕姓,作为中华姓氏之一,其源远流长,与河南这片古老的大地紧密相连。以下是对河南省吕姓起源与变迁的详细阐述。
    一、吕姓的起源 吕姓的起源主要有三个源头:姜姓、姬姓以及外族和外姓的改姓。
    1. 姜姓起源: 吕姓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炎帝因居住在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朝时被封为吕侯,建立了姜姓诸侯国吕国,位于今河南南阳。 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这是吕姓的正宗来源。此外,在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东吕国后来也被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 姬姓起源: 吕姓的另一源头出自姬姓,是黄帝后裔。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外逃,追随人员中有个叫魏犨的人,又称魏武子。重耳回晋国当上国君后,封魏犨为大夫。魏犨的儿子魏锜在吕、楚两地有封地,因此被称为吕锜,其后代也以封地为氏,称吕氏。
    3. 外族和外姓改姓: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这些改姓的吕氏后来也成为了吕姓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姓吕,如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等。
    二、吕姓在河南的变迁 吕姓自起源后,在河南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过程。
    1. 早期发展: 吕姓最初在发源地河南南阳发展,后来随着吕国的灭亡,吕姓子孙后代散落到湖北蕲春、河南南阳、山东阳谷、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东吕国灭亡后,其后代也散落到河南省东南部的新蔡及鄂东北、皖西北一带。
    2. 秦汉时期的迁徙: 秦汉时期,吕姓在河南的分布更加广泛,不仅限于发源地南阳,还扩展到了河南的其他地区。同时,吕姓也开始向北方地区如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迁徙。
    3. 唐宋时期的繁盛: 唐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北宋时,吕姓有一支迁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又有部分移居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省。这些迁徙的吕姓人口为吕姓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奠定了基础。 在河南境内,吕姓人口也继续繁衍发展,形成了多个吕姓聚居区。
    4. 明清时期的迁徙与定居: 明清之际,吕姓的迁徙与分布出现了新的动向。明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的山西大移民,使吕姓向陕西、甘肃等省西迁。同时,也有部分吕姓人口从河南迁出,到其他地方定居。 清代康熙年间,吕姓开始移居海外。他们出徙台湾,后又迁移至香港、澳门等地,进而向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扩散。这些迁徙的吕姓人口不仅为吕姓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 近现代以来的变迁: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河南境内的吕姓人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部分吕姓人口被迫离开家乡,迁往他乡谋生;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吕姓人口涌入城市从事各种职业。这些变化使得吕姓在河南的分布更加广泛和多样。
    三、吕姓在河南的文化与影响 吕姓在河南的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在河南境内,吕姓人口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广泛。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精神。
    1. 文化遗产: 河南境内的吕姓人口拥有众多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吕姓在河南的悠久历史,也展示了吕姓人口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卓越贡献。
    2. 人文精神: 吕姓人口在河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他们勤劳勇敢、善良淳朴、注重文化教育、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一直传承至今。这些人文精神不仅为河南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吕姓人口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河南省吕姓的起源与变迁是一部充满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的篇章。从姜姓起源到姬姓起源再到外族和外姓的改姓
    河南吕姓的分布广泛,具体来说:
    吕姓在河南的发源地是南阳市西30里的董吕营村,这里是吕国遗址所在地,吕氏始祖伯夷曾在此建吕国。
    当今留居河南的吕氏有三十多万人,分布在河南的多个市县,如偃师、新安、嵩县、登封、孟津、洛阳、罗山等地都有吕姓人口聚居。
    在 平顶山市,叶县、鲁山县、汝州市、郏县等地也有大量的吕姓人口分布,具体村落如叶县保安镇的吕楼村、冯安村,鲁山县让河乡的黑石头村等地。
    此外,吕姓人口在历史上也曾因战乱、迁徙等原因而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走向世界。在河南,吕姓人口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