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洪灾
作者:多吃几顿没事哒   错认表兄,万千娇宠来最新章节     
    大雨接连着下,最终,坏消息还是传来了。
    长江的低洼地带,多处水流如猛兽般汹涌而上,淹没了房屋和庄稼,街道上也积满了水。
    谢时元的府邸地势较高,然而院子中的积水也几乎要没过台基。
    府内一片混乱,尤其是灶房,状况令人担忧。
    每日烧火做饭是必需之事,可要是柴火和炭火都受潮了,那恐怕连一口热饭都难以吃到。
    临近江边的房屋,有的被洪水淹没,有的则被冲垮,幸运的是,昨日众人在洪水来临之前就已全部撤离,损坏的都是身外之物。
    与此相反,那些距离江边稍远的人家,由于未做充足准备,洪水已然漫至腰部。
    至此,粮食、柴火以及家中物品都来不及收拾。一些房屋结构不稳的,甚至被洪水冲塌,有人来不及逃脱便被砸死,即便没被砸死,身体孱弱之人也会被洪水冲走。
    一切都来得如此突然,令人措手不及。
    好在昨日沈之翌回府之前,就已组织了专门的救援队伍,这才使得救援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
    陶久喜这几日心头也变得极其不安,在古代面对这种洪水,全靠人力,能够应对的方案确实算不上多有效。
    谢凝秋眼下也顾不得谢舒梅了,她整日食难下咽,生怕沈之翌有个万一。
    沈之翌再次回来时,已经是两日之后,他整个人都变得极其疲惫。
    回家后脱了湿衣,睡了两个时辰,便又要和江瞬、江渠出去。
    陶久喜望着来去匆匆的沈之翌,忧心忡忡地说道:“阿翌,这雨也不知何时才能停歇,再这般下去,过不了几日,怕是粮草、药物以及炭火都会出现短缺。”
    沈之翌回应道:“今日江瞬和江渠就会带着人分别前往上游的城县里筹集这些物资。你就在府中待着,不必太过担忧。”
    “那你身边一个人都没有,能行吗?”陶久喜满脸关切。
    “如今人手极为不足,忙过这几日便好了。”沈之翌神色略显疲惫。
    “我可以做些什么吗?”陶久喜急切地问道。
    “你在府中,我才能安心出去办事。而且你所写的洪灾后的治理方法十分详细,虽然字丑,但也很有用,我这就拿出去让当地官员补充誊抄,分发下去。”沈之翌尽管心急如焚,但仍不忘安慰陶久喜。
    “阿喜,不过,我倒真有一件事,需要你帮我出面。”
    沈之翌离开后,陶久喜略作思索,便决定去找谢时元。
    当她来到谢时元面前时,谢时元满脸意外之色。
    “陶姑娘,今日前来,可是有什么要紧之事?”谢时元的语气十分客气,眼神中带着疑惑。
    “舅舅,您唤我久喜就好。今日雨势渐小,我特意来找您商量,想在府门口开设一个粥棚。”陶久喜面带诚恳,轻声询问道。
    一般来说,灾后设立粥棚是常有的事。
    然而,这次雨水势极为浩大,谢时元不禁面露难色。家里确实在沈之翌整日忙于洪涝之事的时候囤积了许多粮食,可若是在这个时候把粮食拿出来施粥,岂不是会损失一大笔财富?
    而且,他也要为家中众人考虑,家里有六七十口人,吃饭的人众多,需要预备足够的粮食才行。
    “久喜啊,家里的余粮也不算很多,设粥棚的事,不如等上两日。”谢时元微微皱眉,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他着实害怕现在就设置粥棚,后面粮食会跟不上。
    “舅舅,我今日来寻您,也是阿翌让我来的。他知道您有先见之明,早早地就备下了充足的粮食与炭火。”陶久喜看着谢时元,语气坚定地说道。
    谢时元一听是沈之翌的要求,心中不禁多了几分认真。
    毕竟,沈之翌在他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要求自然不能轻视。
    谢时元微微皱眉,说道:“我确实备下了一些粮食,可若是开设粥棚,城中那么多遭了难的百姓,怕这些粮食也不够分啊。而且到最后若是没有了粮食,那些灾民反而会在我府邸前面闹事。前几年干旱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现在想起来都还有些后怕呢。”
    陶久喜微微上前一步,神色郑重地说道:“舅舅,您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您想想,如今这洪水之难,百姓们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若在此时伸出援手,那便是雪中送炭之举。且不说这粮食是否真的会不够,即便真到了那一步,我们也可再想办法。阿翌既然派人去其他城县调运粮草,那必然是有十足的把握,不出几日,粮食定会陆续补给过来。再者,我们若此时犹豫不决,等他人先行一步,那这先机可就失了。”
    陶久喜顿了顿,继续说道:“舅舅,您在江宁府乃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您的一举一动,众人都看在眼里。您若率先开设粥棚,那便是为众人树立了榜样。其他囤粮的大户人家见您如此,也定会纷纷效仿。江宁府本就有粮仓,如今与您一同开设粥棚,这力量可不容小觑。日后城中百姓和官员想起此事,您便是那带头的大善人,这名声传扬出去,对您,对整个家族都是极大的益处。”
    谢时元心中清楚这些道理,可依旧犹豫不决。在他看来,开设粥棚虽有诸多益处,但也存在风险,万一粮食真的不够,那可就麻烦了。而且,他也担心其他大户人家不一定会效仿,若只有自己一家开设粥棚,那压力可就太大了。
    “别人听了这个事情,或许还会犹豫,但是您是阿翌亲舅舅,得到的消息定是最快,最可信的。到时候,就算府中的粮食不够,补给的粮食也会发过来的。那日后别人想起舅舅,就不再只是一位生意人,而是江宁府首屈一指的表率。”陶久喜言辞恳切,目光中满是期待。
    “舅舅,您或许有所不知,如今已有其他官员前往游说那些粮食富足的人家开设粥棚。大家都在齐心协力为百姓谋福祉,而在这种时候,若您率先行动,那作为第一个行动之人,往往更容易被人们记住。”
    谢时元听完,心中不禁大为触动。
    他自己还有三个儿子,他虽然没有读书的天分,但是儿子们都被教育得很不错。
    若是能在江宁府的名声不止是富贵商贾,而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那他孩子们的路肯定会更加好走,无论是进京为官,还是留在当地发展。
    而且这还是沈之翌授意的事情,他就更加心动了。上次因为梅儿的事情已经开罪了沈之翌,这次如果处理得好,想来沈之翌也不会因此与自己生分。
    如果只是用些粮食就能换来这些,他别提有多愿意了,若是过几日粮食不够,他也可以找些理由停止施粥。
    “久喜,你说的确有道理。今日便开设粥棚。”谢时元终于下定决心。
    “舅舅,倘若能够募集到一些银子用于灾后重建,朝廷必定会更加重视此事。说不定还会有其他嘉赏。”
    对于谢时元这种富甲一方的人来说,并不缺银子,但是由于商人的地位并不高,所以他们并没有很多话语权,也要看当地官员的脸色。如果这次能办好,他的身份自然也会不一样。
    谢时元看了一眼陶久喜,心里闪过一丝欣赏。
    怪不得自己的侄子会如此喜欢这个女子,确实很聪明。
    为了让谢时元更加尽心尽力,陶久喜又补充说道:“倘若此事进展顺利,待此事结束之后,我定会亲自去将二姑娘接回来。二姑娘此次上山,实则是为家中长辈祈福而已。”
    子女的行为往往会给母亲带来一定的影响,而父母的付出,自然也能够相应地回馈到子女身上。
    若城中百姓不再食不果腹、居无定所,那么她谢舒梅身在何处,于陶久喜而言,并无多大关系。
    但是不能在沈之翌的身边,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