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什刹海
作者:仰望星空的青牛   四合院:开局西跨院,不差钱!最新章节     
    闻言,陈安欣然点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太好了,如此我便安心了。等我找个时间,便着手制作药膳,试试这内服淬体药液的效果!”
    这时,张建设步入了西院,因为今天只做防漏水试验,他只带了一个师傅过来。
    此次工程的大部分已经完成,厕所和洗浴间在原来旱厕的位置。
    原来的简陋窝棚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两个青砖平房,化粪池紧挨着厕所。
    更令人欣喜的是,师傅们还帮忙在南门门楼下搭建了一个正式的狗屋,为小奶狗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避风港。
    防漏水试验随即有条不紊地展开,这是一项虽基础却至关重要的工作。
    张建设与师傅默契配合,首先将厕所、洗浴间及化粪池的所有地漏与管道口边缘细心封堵,确保无一处遗漏。
    随后,在两个房间入口处设置起高达二十五公分的挡板,使房间内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
    接下来,便是蓄水环节,他们细心地调节水位,直至达到预设的深度,并在水位线上做好清晰的标记,以便后续观察。
    等第二天再查看水位线,如果水位没有明显下降,?或者下降高度没有超过5毫米,就证明防水合格了,就可以进行最后一步工序了。
    整个流程简洁高效,不到一个小时便圆满结束。
    张建设与陈安道别后,便带着人匆匆赶往下一个工作现场。
    此时,时间尚早,连表盘上的指针都未触及八点的刻度。
    然而,对于陈安而言,今日的任务远不止于此。
    陈安开始准备外出,他可没有忘记,今天是郑副厂长跟他约定的与诸位援干前辈们见面的日子。
    周三,郑副厂长专门打了胡同口的公共电话,告知了陈安聚会的详情与地点。
    这次是家庭式聚会,地点选在了风景如画的什刹海西海。
    这里不仅适合垂钓怡情,更是踏青野炊的理想之地,选择此处作为聚会场所,无疑为这次交流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惬意。
    什刹海,这一片由前海、后海与西海共同构成的水域及其周边区域,与“前三海”遥相呼应,被亲切地称为“后三海”。
    什刹海别名“十刹海”,这源于往昔环绕四周的十座古刹,为这片土地平添了几分禅意与历史的厚重。
    什刹海是夏日避暑游乐的绝佳去处,位列四九城风景名胜之列,吸引着无数游人驻足留连。
    环绕什刹海,诸多名胜古迹交相辉映,如恭王府、醇王府、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以及会贤堂,共同编织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地图。
    而“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的美誉,更是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什刹海独有的韵味与风情。
    近年来,什刹海更以钓鱼胜地的身份崭露头角,尽管这一转变仅发生在短短数年之间。
    追溯往昔,什刹海曾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重要码头,漕运兴盛之时,湖中虽偶有鱼群游弋,却也难言丰富。
    及至前朝中后期,漕运逐渐式微,湖面疏于管理,水道淤塞,部分区域甚至因缺水而被开垦为稻田,鱼虾几近绝迹。
    建国后,政府高度重视什刹海的恢复与保护,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了大规模的清淤治理工程,重塑了堤岸,增设了护栏,使什刹海重焕生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61年春,引水渠的建成,成功将渔阳水库的清流引入什刹海,不仅彻底解决了缺水问题,更让湖水变得碧波荡漾、清澈见底。
    自此,什刹海不仅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更成为了公共养鱼池,吸引着众多垂钓爱好者前来。
    南锣鼓巷距离西海还不到三公里,陈安每天晨练基本上都路过。
    陈安整理好行装,就带着陈凡、林惜出门了。
    这种家庭聚会,当然可以带家人了,郑副总厂长他们几个长辈也会带家属孩子一同参加。
    这样不仅能增进亲情,还能让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不然,几个大老爷们,就只能单调地钓鱼了,还踏什么青,野什么炊。
    陈安三人骑着自行车,南锣鼓巷的轮廓渐渐远去,而什刹海的碧波已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既然是钓鱼野炊,钓鱼渔具就必不可少。
    陈安早有准备,此次带上的就是这几天精心打造的钓具。
    自从收到消息,陈安便立刻行动起来,精心筹备起了所有必需品。
    传统钓具比较简单,一般由鱼钩、鱼漂、鱼坠、鱼线、鱼竿组成。
    在这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购买现成的钓具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此,自制成为了唯一的途径。
    竹竿是现在制作鱼竿的最佳材料,陈安特地前往阎埠贵推荐的竹园,经过精心挑选,换回了四根符合要求的毛竹。
    这些竹子,长约四米,尾节直径约五公分,竹龄五年左右,确保它们无虫眼、无外伤,且竹节紧密,是制作鱼竿的上乘之选。
    制作过程中,陈安小心翼翼,生怕破坏了竹子的自然结构。
    他先是砍下选中的竹子,随后细致地去除枝节,每一步都力求完美,避免损伤竹青。
    接着,利用小火炉对竹节进行烘烤,烤到竹子表面渗出竹油为止,反复用手捋直,用湿毛巾冷却定型。
    之后,用合适的重物吊于竹尖,倒着悬挂竹竿,风干定型。
    这一步耗时最长,完美的做法是完全自然风干,长达数月,这样后期不易变形变质。
    最终就能打造出既坚韧又轻盈的鱼竿。
    这样的鱼竿,即便是面对一斤重的鱼儿也能轻松提上岸,即便是五六斤的鲤鱼,也能游刃有余地溜起。
    但是,因为时间紧,陈安便把其中两根竹竿单独进行精细处理,留待日后升级成插接杆。
    而剩余的两根,则进行了简化的快速处理。
    经过修剪、晾晒、火烤校直后,已是合适的鱼竿,直接成为了这次活动的得力助手。
    陈安还不忘将枝节切口处用纱布细心打磨,并缠绕棉线包裹,以补强加固;
    同时,在鱼竿尾部缠绕上藤丝,既增加了握持的舒适度,也增添了几分质朴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