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章 孟达之死(12)
作者:高瞻非   马谡别传最新章节     
    李辅刚开始的文化程度不高,也就上过二年私塾。
    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他在实践中学习文化,效果很好。
    现在他也算得上文武双全,这长史的工作,还难不住他,很快就上手了。
    李辅得到长史的官职,也是六品的军职。
    但司马家提出的条件,可比钟家给邓贤提出的还要苛刻,等于他卖身投靠了司马家,一切都要以司马家的利益为重。
    李辅、邓贤,表面上对孟达还是毕恭毕敬,但内心的怨念可不浅。
    尤其是邓贤,对孟达的怨恨更深!
    第一次品级评定的时候,邓贤的儿子和李辅的儿子,表现不分伯仲,都被评为七品,属于下品上。
    而孟达的儿子,由于本身的才学不够,因为家世的原因,以及中正官的偏颇,勉强评了六品,属于中品下。
    第二次评选的时候,李辅、邓贤两人的儿子,进步都很大,很有可能晋级。
    但孟达见不得邓贤、李辅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平起平坐,悄悄和中正官吩咐不予晋级,就把邓贤的儿子定在七品不动。
    本来孟达也要把李辅的儿子也定为七品,但司马懿抢先出手,和中正官提前打好了招呼,要把李辅的儿子评为六品。
    孟达的地位不低,但和司马懿没法比,中正官选择了顺从司马懿意思,孟达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孟达在阻止邓贤儿子的品级晋级时,做的很隐秘,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不久之后,在司马懿的运作下,孟达压制邓贤儿子的事情,还是让邓贤知道了,他心里对孟达的怨恨,又加重了一层。
    前一段时间,钟毓让邓贤给马谡下套,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武器的管理、购买,本来就是邓贤的职责所在,孟达在钱财方面,对邓贤还是开放的。
    但被李严查获以后,还是走漏了风声。
    被申仪知道以后,就以孟达和马叔常武器交易为由,认定孟达与蜀汉有勾结,写密信状告孟达。
    曹丕、夏侯尚、桓阶等好友亡故以后,孟达在朝廷没有人说话。
    司马懿也想把孟达扳倒,安插自己的人手,就把这个事情报给了曹叡。
    蜀汉卖武器给孟达的手下,这事确实有蹊跷,曹叡也有些怀疑。
    但他并没有下令司马懿查证,而是留中不发,在退朝以后,找到钟毓,让他去了解情况。
    他算是找对人了,钟毓连忙向曹叡汇报,这是他栽赃马叔常的操作,以便牵连马谡。
    但似乎效果不好,马叔常非常决断,直接与马家分家,离开了蜀汉,举家迁往江东。
    这样一来,马叔常属于马家分支,多大的事情,都牵连不到马谡头上。
    但李严似乎抓住此事不放,因为事发时,马叔常还是属于蜀汉的马家。
    而且买卖的武器,是从马谡手上流转出来的。
    李严还没有正式举报,不知诸葛亮会不会包庇马谡。
    总的来说,马谡在蜀汉,日子也不那么好过。
    曹叡知道前因后果以后,有心敲打一下司马懿。
    就发公文把申仪训斥了一顿,说他捕风捉影、公报私仇,以后再发生这样互相拆台的事情,严惩不贷!
    当然,顺便也带上了司马懿,让他不要让部下内斗。
    这顿训斥,也让申仪清醒过来,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能再举报孟达了。
    后来郭模叛逃告密,他有十足的把握,也要以身家性命担保,为的是让司马懿相信。
    其实,这次司马懿也是豁出去!
    孟达是不是真的叛乱,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有申仪接应,还有李辅相助。
    而且邓贤是钟家的人,司马懿也已经得知,他不得不出力。
    只要他能擒杀孟达,真的和假的没有什么区别。
    司马懿身为都督,镇守宛城。
    在魏国的军事布局中,宛城的防御力量非常重要,与其他边境地区的守军相互呼应。
    它与扬州曹休的军队、关中曹真的军队等,共同构成了魏国完整的边境防御体系。
    司马懿镇守宛城,使得曹魏在荆州方向有了一个能够稳定局势的核心人物,有助于维持该地区的军事平衡。
    宛城的军队并不多,也就二万人,大部分是司马懿亲自训练出来的。
    领兵的将领,除了他的二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还有徐晃、牛金等。
    徐晃是曹操的心腹,曹丕把他和司马懿放在一起,自然还有监视的作用。
    司马懿前往上庸平叛,事情到底怎么样,他心里也没有底,徐晃肯定是不能带的。
    于是,司马懿留下八千兵马,给徐晃留守宛城。
    他亲自率领牛金、司马师、司马昭等将领,和一万两千军队,前往上庸。
    到达上庸城下,司马懿看到城门刚刚关闭,断定孟达毫无准备。
    司马懿估计,房陵、绥阳、昌魏、沶乡四个城池的军队,并没有集结过来。
    司马懿大喜!
    他立即兵分八路,四路前去房陵、绥阳、昌魏、沶乡四个城池,招降城里面的军队。
    另外四路,围住上庸城的四个城门。
    每个城门各两千人,他们也不急于攻城,而是隔绝上庸城和外面的联系。
    因为孟达没有准备,另外四个城池的军队分散以后并不多,是在县丞的统领之下,每处只有一千人左右。
    在上庸城外面的军队,司马懿并没有太重视,分出的四支军队,每支只有一千人。
    虽然这四路军队,相对四个城池的军队,在兵力上并没有优势,但他们并不是要攻城,而是劝说他们参加平叛。
    这四个县的县令,都是朝廷直接任命的,都是忠于朝廷的。
    如果当时孟达下达军令,让他们把军队集结到上庸城去,他们只能听命。
    军队一旦到了上庸城,他们也没有办法了。
    如果县令把兵权交出来了,他们整合军队,然后到拒不接受整编的城池,进行合围。
    这些城池的县令,并没有接到孟达的命令,都没有抵抗司马懿军队的底气,乖乖接受了整编。
    这样一来,本来有一万大军的孟达,被司马懿收编了四千,只剩下上庸城的六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