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军制是个麻烦事儿
作者:横横竖勾   我在大清玩儿MC最新章节     
    苏太安神情专注且认真地将自己所知晓的关于三大营的详细情况,毫无保留、一五一十地缓缓讲述了出来。
    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些信息的自信,每一个细节都被苏太安描述得极为细致。
    通过苏太安的讲述,朱克清对三大营的存在也的确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朱克清就这样静静地坐在那里,仔细聆听着苏太安的每一句话。
    时不时点点头,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
    随着苏太安的讲述不断深入,朱克清的脸上也渐渐浮现出思索的神情。
    眉头微微紧锁,那皱纹仿佛诉说着他内心的纠结与思考。
    无他,苏太安所阐述的想法固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却始终没有让朱克清产生那种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大营的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值得借鉴之处。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它毕竟是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而并非是适应火器时代发展需求的完美建制。
    在时代的长河中,科技如同奔腾不息的洪流,始终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进步。
    当这股力量延伸到军事领域时,所带来的变革更是显而易见且深刻无比。
    武器装备作为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未停止过其推陈出新的步伐。
    从最初的简单冷兵器,到逐渐发展起来的各种火器,每一次的变革都对战争的形态和战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拿当下的十七世纪来说,装有刺刀的燃发枪已然成为欧洲步兵手中的标配武器。
    这种武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和节奏。
    随着火枪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一种看似有些笨拙的战法。
    排成横线,进行“互相枪毙”的战术开始在欧洲大陆上大行其道。
    这种战术,在朱克清这个穿越看来,或许有些傻,但却有着其存在的必然性。
    毕竟,在那个时代,火枪的射速相对较低,而且命中率也不尽如人意。
    为了在战场上获得足够的杀伤效果,同时有效地应对敌方的冲锋和冲击,欧洲的将军们经过无数次的实战经验总结,不得不让步兵们紧密地站在一起,排成多列横队。
    这样的队形安排,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发扬火力,让尽可能多的火枪同时射击,形成强大的火力网。
    另一方面,也能够提供足够的纵深,以抵御敌人的冲击,确保军队在遭受攻击时不至于瞬间崩溃。
    如此这般的战术安排,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已经算是最为合理和有效的选择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时间来到十八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的军队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也纷纷普遍接受了三列横队队形。
    在实际射击时,有着不同的排列方式,比如第一列跪着、第二列弯腰半蹲着、第三列则完全站着。
    或者是第一列跪着、第二列完全站立、第三列从第二列士兵的间隙进行射击。
    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实际上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战场环境和武器性能,以达到最佳的作战效果。
    而到了拿破仑战争时代,战争的形态和战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一些国家的军队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扬火力,开始尝试采用两列横队的队形,威灵顿在半岛战争时期就曾进行过这样的尝试。
    然而,当军队面临易遭骑兵攻击的情况时,为了增强防御能力和稳定性,军队又会迅速调整队形,排成四列横队,就如同威灵顿在滑铁卢会战时所做的那样。
    再来看法军以散兵进行支援的横纵队混合序列进攻阵型,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战术安排。
    在拿破仑战争时代,对于军队来说,虽然存在多种战术阵型,但其中最为标准和常见的,依旧是三列横队。
    当然,还有拿破仑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创新思维所采用的散兵线战术,这种战术在拿破仑横扫整个欧洲的征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战术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欧洲各国在一次次残酷的战争中,用无数士兵的鲜血和生命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但是,当朱克清把目光转向自己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时,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这些在欧洲战场上曾经辉煌一时的战术,对于他来说,可能依旧不是非常合适。
    毕竟,朱克清麾下官兵所装备的制式武器,已经是远超越当下时代的先进武器。
    发射金属定装弹的后膛装弹步枪。
    这种步枪的出现,使得军队的火力和作战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性能和技术水平已经彻底超越了当下时代百年以上。
    还是那句话,战争中的战术并非一成不变,它必须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随之改变和调整。
    前装滑膛枪时代的战术,放在全员列装后装金属定装弹线膛枪的军队中,显然是不合适的。
    尽管如此,从整体上来说,朱克清所拥有的武器装备和相应的战术选择空间,还是要比苏太安所提及的京师三大营强得多。
    这也意味着,朱克清需要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更加适合自己军队的战术体系。
    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战争形势。
    当然了,还有一个小问题,也是需要朱克清考虑的。
    那就是手下的将领们,对新式军制的接受度怎么样。
    没办法,朱克清麾下的军队,哪有什么文化啊……
    认识字儿的都没几个。
    太过复杂的东西,讲了也没用。
    绝对是听不懂一点儿。
    再就是朱克清乃是“朱明正统”,肩负着“朝廷正朔”的责任。
    军制的建设,也不可能完全抛开前明的那些名头。
    想到这一点,朱克清也有些苦恼。
    不过朱克清也没纠结太久。
    实在不行……就按照苏太安说的来?
    先搞出来一个所谓的京师三大营,然后再魔改一番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