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之诗经,前11世纪至前6世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作者:月之暗面有多黑暗   2024开始记录最新章节     
    《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公元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五经于书常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为历代儒学子核心研习书经。
    《商颂·玄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是宋国君民祭祀商代祖先殷高宗武丁的颂歌。
    全诗一章,共二十二句,通篇写商的“受天命”治国,写得渊源古老,神性庄严,感情纯真,气势雄壮。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说“兴于《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
    《左传》亦多引诗为据。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为《五经》之一。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总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关于《大雅》这三十一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公元前770年)以后。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
    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三国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