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科技兴农与产业拓展
作者:看雨11   四合院:我罩着傻柱,谁敢反对?最新章节     
    翠谷村的水利工程完工后,村子里的庄稼收成有了明显的保障,村民们的生活也逐渐稳定下来。
    然而,王大山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要想让翠谷村真正走上富裕的道路,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这天,王大山听说邻村引进了一种新的农业技术,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
    他心动了,决定去邻村考察一番。
    王大山带着村里的几个种植能手,一大早就出发了。
    到了邻村,他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邻村的村长亲自带着他们参观了种植基地,详细介绍了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王大山一边听,一边仔细观察,不时地向对方请教问题。
    他问:“老李啊,你们这新技术到底是咋回事儿?为啥产量能提高这么多呢?”
    邻村村长笑着说:“大山啊,这是一种新的种植方法,叫什么‘密植技术’,就是合理地增加了种植的密度,还配合了科学的施肥和灌溉,所以产量就上去了。”
    王大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那这种技术在咱这儿能行吗?”
    邻村村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觉得应该行,咱这地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都差不多。不过,你回去可得好好研究研究,看看怎么结合咱村的实际情况来应用。”
    回到村里,王大山立刻召集了村民们开会,把在邻村看到的情况和学到的技术详细地介绍给大家。
    他说:“乡亲们,我这次去邻村可真是大开眼界。人家用了新的种植技术,产量比咱们高了不少。咱也不能落后啊,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位村民担心地说:“大山啊,这新技术咱也没试过,万一不行咋办?”
    王大山坚定地说:“我知道大家有顾虑,但是不尝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咱可以先划出一块地来做试验田,看看效果怎么样。如果行,咱就推广;如果不行,咱再想别的办法。”
    在王大山的坚持下,村里划出了一块试验田,开始尝试新的种植技术。
    王大山每天都亲自到试验田查看,和种植能手们一起研究施肥、浇水、除草等问题。
    有一次,在施肥的时候,大家对肥料的用量产生了分歧。
    一位老农民说:“我觉得这肥料不能施太多,不然庄稼会烧死的。”
    另一位年轻的村民则说:“可是邻村就是这么施的,而且人家的庄稼长得可好了。”
    王大山沉思了一会儿说:“咱们不能照搬人家的做法,得根据咱这块地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我看咱们先少施一点,观察观察庄稼的生长情况,再做决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管理,试验田的庄稼长势喜人,产量比以往有了显着的提高。
    村民们看到试验田的成果,都纷纷表示要采用新的种植技术。
    王大山趁热打铁,组织了多次技术培训,邀请邻村的技术人员来村里指导,让更多的村民掌握了新的种植方法。
    除了种植技术的改进,王大山还想着拓展村里的产业。
    他发现村里的核桃虽然产量不错,但大部分都是以原材料的形式出售,利润不高。
    于是,他决定在核桃深加工上下功夫,开发更多的核桃产品。
    王大山召集了加工小组的成员,对他们说:“咱们不能光满足于生产核桃油和核桃粉,得想想办法开发一些新的产品。比如核桃糖、核桃饼干之类的,这样既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又能增加咱们的收入。”
    一位成员疑惑地问:“大山叔,这新的产品咱们从来没做过,能行吗?”
    王大山笑着说:“万事开头难嘛,咱们可以慢慢摸索。我听说镇上有个食品厂,他们做的糕点很不错。咱们可以派人去学习学习,把人家的技术学回来。”
    说干就干,王大山选派了几个心灵手巧的年轻人去镇上的食品厂学习。
    这几个年轻人在食品厂里认真学习,从原料的选择、配方的调整到制作工艺的掌握,都学得非常仔细。
    回到村里后,他们立刻开始尝试制作新的核桃产品。
    一开始,制作出来的核桃糖和核桃饼干口感不太好,要么太甜,要么太硬。
    但是大家并没有气馁,王大山鼓励他们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咱们再试试,多调整调整配方和工艺,肯定能做出好吃的产品来。”
    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终于制作出了口感香甜、酥脆可口的核桃糖和核桃饼干。
    王大山带着新开发的产品去镇上的集市上试卖,没想到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很多人都觉得这些产品既好吃又有营养,纷纷购买。
    看到新产品的市场反应这么好,王大山决定扩大生产规模。
    他组织村民们修建了新的加工车间,购置了一些新的设备,还招收了更多的工人。
    随着核桃深加工产业的不断发展,翠谷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一些商家主动找上门来,想要和村里合作,收购村里的核桃产品。
    王大山和村民们商量后,选择了几家信誉好、实力强的商家,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
    在王大山的带领下,翠谷村通过科技兴农和产业拓展,走上了一条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村民们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村子里盖起了新的房子,添置了新的家具和电器,孩子们也有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