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好景不长,60 年代中期,全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物资极度匮乏。
翠谷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王大山看着仓库里越来越少的粮食,心里十分着急。
他对村民们说:“乡亲们,现在咱村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但咱不能被困难打倒。咱们得想办法度过这个难关。”
一位村民无奈地说:“大山啊,这粮食都快没了,咱可咋活呀?”
王大山坚定地说:“咱不能光等着政府救济,咱得自己想办法。我听说有些野菜可以吃,咱可以组织大家去挖野菜。还有,咱村里的鱼塘也可以利用起来,捕鱼吃。”
于是,王大山带领着村民们开始了艰难的自救。
大家纷纷拿着篮子和锄头,到山上和田野里挖野菜。
王大山对村民们说:“大家挖野菜的时候要注意,有些野菜是有毒的,不能随便吃。不认识的野菜千万不要采。”
在挖野菜的过程中,一位年轻的村民不小心挖到了一棵毒草,正准备往嘴里放。
王大山连忙制止说:“小李,这不能吃,这是毒草,吃了会中毒的。”
小李吓了一跳,感激地说:“大山叔,多亏了你呀,要不是你,我可就闯大祸了。”
除了挖野菜,王大山还组织村民们到鱼塘里捕鱼。
王大山站在鱼塘边,对大家说:“咱捕鱼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别掉进水里了。这鱼虽然不多,但也能解解咱的燃眉之急。”
村民们齐心协力,捕到了不少鱼。
在困难时期,王大山还不忘关心村里的老弱病残。
他对村里的干部们说:“咱不能让这些弱势群体饿着,得先保证他们有吃的。”
于是,王大山带领着干部们,把有限的粮食和野菜优先分给了老弱病残。
在王大山的带领下,翠谷村的村民们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大家都没有放弃希望。
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这个难关。
随着自然灾害的逐渐过去,王大山又开始谋划着村子的未来发展。
他对村民们说:“咱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这次困难让咱明白了,咱得多种些粮食,多储备些物资,以防万一。”
村民们纷纷表示赞同。
在王大山的带领下,翠谷村又开始了新的建设。
大家积极开垦荒地,种植更多的粮食作物。
同时,村里的各项产业也在逐步恢复和发展。
在经历了那段艰难的时期后,翠谷村逐渐恢复了生机,庄稼又开始在田野里茁壮成长,村里的产业也慢慢回到正轨。
可王大山心里清楚,要想让村子真正长远地发展下去,光靠发展农业和产业还不够,得让村里的孩子们都有文化、有知识才行。
这天,王大山把村里几位有见识的长辈和几个年轻的教师召集到了村里那间略显破旧的学校教室里,商量着怎么把村里的教育搞上去。
王大山率先开口,神情严肃又带着几分期望地说:“各位叔伯,老师们啊,咱翠谷村这一路走来不容易,现在日子慢慢好起来了,可咱不能光盯着眼前的吃饱穿暖、挣钱养家呀。咱得让孩子们有出息,有知识了,以后村子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辈捋了捋胡子,微微皱眉说道:“大山啊,你这话是没错,可咱这村子条件有限呀,学校就这么几间破屋子,教具也没几样,老师们也不多,咋能把教育搞好呢?”
王大山点了点头,看着大家说:“叔,我也知道困难不少,可办法总比困难多嘛。咱先从改善学校的条件入手,我想着咱们可以组织村民们一起动手,把这学校的屋子修缮修缮,再添些桌椅板凳啥的。教具的话,咱们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实在做不了的,我去镇上、县里跑跑,看看能不能争取点支持。”
年轻的教师小刘接过话头说:“大山叔,这教学质量也很关键呀,咱村里孩子多,可现在就我们几个老师,课程都开不齐,孩子们好多知识都学不到呢。”
王大山沉思了一下,说:“小刘老师,你说得对。咱一方面可以鼓励村里那些有点文化的年轻人来学校当民办教师,先把师资力量补充补充。另一方面,我打算去和镇上的学校联系联系,看看能不能让咱们村的老师去进修学习,把好的教学方法带回来教给孩子们。”
说干就干,王大山带头组织起了村民们修缮学校。
他扛着木头,一边往学校走,一边对身边的村民喊道:“大家伙儿加把劲啊,咱这修的可不只是几间屋子,那是咱村的希望呀。”
有村民打趣道:“大山啊,咱这修学校,孩子们能知道咱的苦心不?”
王大山笑着说:“咋不知道呢,等他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识字了,就明白咱为啥这么费劲了。”
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和泥砌墙,有的钉桌椅,忙得热火朝天。
在修缮的过程中,王大山还不忘叮嘱大家注意安全,别磕着碰着了。
同时,王大山也没闲着,一趟趟往镇上、县里跑。
去镇里的学校找校长,他满脸诚恳地说:“校长啊,咱翠谷村想让孩子们学好知识,可老师们教学经验有限,您看能不能让咱村的老师来您这儿进修学习一段时间呀,咱感激不尽呐。”
校长被王大山的诚意打动,答应了下来。
回到村里,王大山又动员那些有点文化的年轻人当民办教师。
他找到村里的知青小赵,说:“小赵啊,你有文化,咱村里现在缺老师,你能不能来学校帮忙教教孩子们呀,这可是为村子做贡献的好事呢。”
小赵犹豫了一下说:“大山叔,我怕我教不好呀,误了孩子们可咋办?”
王大山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赵,别担心,不会咱可以学嘛,而且还有其他老师带着你呢,你就大胆试试呗。”
在王大山的努力下,村里的学校渐渐有了新模样,教室变得宽敞明亮了,桌椅也整整齐齐的,还多了几位年轻的民办教师。
老师们去进修学习后,带回了新的教学方法,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孩子们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每天清晨,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从学校里传出来。
有一回,王大山去学校看望孩子们,一个小女孩跑过来,仰着头对他说:“大山爷爷,我现在可喜欢上学了,老师讲的故事可有意思了,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让村子变得更好。”
王大山听了,眼眶都有些湿润了,他摸着小女孩的头说:“好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肯定比爷爷有出息,咱村子可就指望你们了呀。”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孩子们的成绩越来越好,有的还考上了镇上的中学。
这让整个翠谷村都为之骄傲,大家也更加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了。
王大山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只要知识的火种在村子里传递下去,翠谷村的未来就一定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