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立定国公府千金为后?
作者:kk妹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节     
    一夕之间,好事静默巷闾间,恶闻却如野火燎原。
    翌日晌午,南海子古衙之内,朱由校御案前,群臣膝行而前。
    前列三人,赫然是丁修、皇亲贵戚定国公,及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三人并立如松。
    其后,内阁重臣韩爌、六部尚书、东厂督主魏忠贤、通政使王舜鼎、左都御史张问达,皆俯首以待。
    朱由校轻叩案上如山奏疏,眸光熠熠,直视丁修:“丁卿,朕命尔探微,何以弄得满城风雨?”
    丁修心下一凛,昨夜辗转反侧,得张世泽援手之言,此刻倒也坦然,叩首请罪:“臣办事不周,请陛下责罚。”
    “许卿,为朕道来原委。”朱由校转而望向许显纯。
    许显纯拱手疾应,娓娓道来:原是丁修与徐家仆役冲突,偶遇路人,加之徐慧儿一语泄露身份,谣言遂起,一夜成风。
    “谣言之力,实不可小觑。”
    晨曦初破宵禁,谣言更盛,锦衣卫未及动作,百官奏疏已盈通政司。
    “莫非,众卿皆欲阻朕迎娶徐家女,乃至册后之议?”朱由校笑语中藏锋。
    “此等关怀,朕心甚慰。”言罢,笑容骤敛,奏疏化作利箭,直击韩爌。
    “后宫之事,岂容外臣置喙!”朱由校怒斥,尊卑之分,不容侵犯。
    定国公徐希皐心中暗喜,皇怒未及己身,反向群臣而发。
    “陛下息怒。”
    韩爌躲闪间,急声辩解,“我朝后妃,皆需选秀而出,以保血统纯正。”
    “如此说来,徐家女非贤淑之选?”
    朱由校再掷一疏,语气不善。
    韩爌冷汗涔涔,低头不语。
    徐家之尊贵,岂敢妄议,太祖之后,徐氏血脉绵延皇室,谁敢轻侮?
    礼部尚书孙如游见状,挺身而出:“陛下,祖训有云,后妃当择良家女,若定国公女入宫,恐违祖制。”
    “咦?”
    朱由校望向礼部尚书孙如游,嘴角勾起一抹奇异的弧度,轻声发问。
    “这……”
    孙如游闻言,恍若雷击,僵立当场。
    朱元璋遗训,连他自己都未遵循,岂非“以其矛攻其盾”之典?
    “今朝群臣毕至,朕欲问诸位一言。”
    朱由校目光扫过哑然的孙如游,袖袍一挥,尽显帝王威严。
    京城风言风语四起,他此刻已如箭在弦,不得不发。
    徐家千金,仅匆匆一瞥,不过是姐妹嬉戏之趣,其余皆未知也。
    能否肩负皇后之尊,他亦无把握。
    但若不合,废后亦非难事。
    而今,关键非在于人选,而在斩断那些伸向宫廷的觊觎之手。
    思及此,朱由校目光如炬,环视众臣:“朕意立徐家女为后,诸位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殿内骤静,针落可闻。
    “陛下乃九五之尊,立后之事,自当顺应圣心。”
    片刻沉寂后,吏部尚书周应秋毅然挺身,拱手长拜,高呼:“臣恳请陛下乾纲独断!”
    一语既出,群臣响应,皆表赞同。
    选后之事,实则简单,女子而已,能育子嗣足矣。
    孙如游昔日选秀之请虽遭驳回,但众臣心中仍存疑虑。
    皇帝以年幼体弱为由,然武宗之例在前,谁敢安心?
    今见圣上终对女色有所意趣,便顾不得出处,只求先诞龙种,稳固国本。
    英国公、定国公等勋贵更是心急如焚,望借此契机重振门楣,于朝堂上再掌话语权。
    谁愿久居人下,做那任人欺凌的破落贵族?
    韩爌环顾四周,见众人纷纷俯首,自己心中虽有千般不愿——干涉后宫,乃文官数代努力方得之权柄,岂能轻易放手?
    ——却也只得支吾其词,难以成句。
    “莫非有人以为,大明皇帝配不上定国公之女?”
    朱由校见有人迟疑,语气骤寒,厉声质问,“亦或定国公之女,难入我大明皇室之门?”
    “臣等不敢!”
    感受到皇上的怒意,犹豫之臣皆惶恐叩首,连韩爌等心怀忐忑者,亦不敢再独树一帜,纷纷俯首称臣。
    殿内,一片臣服之声,响彻云霄。
    \"嗤!\"
    眼见群臣俯首,朱由校轻挥袖袍,转身步入后堂,留下一句掷地有声:\"诏告天下,立定国公府千金为后,钦天监速择吉日,礼部全力筹备。\"
    \"臣遵旨。\"
    孙如游闻令,毫不迟疑,拱手接旨,心中自明:非与圣上争锋,实为守护大明礼教,确保龙袍之下,皆合祖制,亦或为君分忧解困。
    既知圣上以祖制反诘《女训》,立后之事,他自是毫无异议,心如止水。
    后堂之内,茶香袅袅,朱由校轻抿一口小太监奉上的清茗,嘴角勾勒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朱元璋昔时广选民间女子入宫,意在防外戚之祸,实则是防大明重蹈杨坚、李渊覆辙之智谋。
    然世事难料,此举却无意间令后宫多生文臣之影,八成佳丽,心系朝堂,偏向文治。
    朱元璋算无遗策,却未料到,一旦天子早逝,文臣倾向的皇后,或将帝国推向未知深渊。
    譬如永城之女孙太后,孕育出朱祁镇,竟携五军都督府精锐,上演一出荒唐败绩,武勋之骨,尽折于此。
    更甚者,若君王易受蛊惑,文臣皇后之手,更可左右储君之选,如明孝宗与张峦之女孝康敬皇后,独子朱厚照,便是明证。
    而弘治中兴之时,弃玉门关以西,推行士人优免,无异于为大明之车,于悬崖边缘猛踩油门,令人扼腕。
    \"世人评说,吾乃一见钟情,亦或见色起意?此中真意,唯待后世评说矣。\"
    ……………
    随着皇帝毅然决然地钦定定国公侄女入驻坤宁宫,朝堂瞬时风云变幻,几近分裂之态。
    文臣阵营泾渭分明,一派是以周应秋之流的投机者与毕自言为代表的实干家,他们心急如焚,期盼皇后速立,以诞下龙子,稳固国本,避免再掀国本之争的波澜。
    另一股力量,则汇聚了韩爌、张问达领衔的东林党及亓诗教等齐楚浙党之众,他们固执己见,坚决反对,纷纷上疏,言辞间不乏民间佳丽更胜一筹、徐婉儿入宫违背祖制之论,实则皆为“武勋之女不宜入宫”之陈词滥调。
    更有甚者,私下非议徐婉儿德行有亏,竟敢抛头露面,方引得龙颜一顾,实则皆为权谋之争的借口。
    昔日国本之争,若非李太后力阻,万历或已立福王为储,民间流言四起,将皇帝描绘成沉迷美色之徒。
    对此,锦衣卫雷霆出击,西山矿场再添三千“罪民”,许显纯笑称京城流民泛滥,实则清理异见之声。
    反观勋贵集团,因徐婉儿由伯父定国公徐希皐抚养成人,故更显团结,以成国公朱纯臣、英国公张维贤为首,联名上书,力挺皇帝抉择,认为天下之主,娶妻当自由。
    朱由校面对朝臣纷争,置若罔闻,唯催礼部加速筹备。
    礼部尚书孙如游,堪称“帝心之臣”,唯皇命是从,火速上奏请行纳采之礼于闰二月初十。
    司礼监、内务府闻风而动,虎贲卫整装待发,紫禁城再迎盛典。
    天启元年,闰二月初十,壬午吉日,西历1621年4月1日,愚人节之际,皇帝大婚却无丝毫戏谑之意。
    朱由校身着繁复衮冕,内心却略感悔意,礼仪之繁,令人咋舌。
    乐声起,百官齐集乾清宫,无论心向何方,此刻皆面含笑意,共襄盛举。
    大殿之内,朱由校环视左右,节、诏并列,御赐之物琳琅满目。刘时敏一声“宣”,如波澜般传遍宫内外,文武百官鱼贯而入,跪拜山呼。
    待平身之后,刘时敏适时接过诏书,缓缓展开,群臣再次跪倒,静待圣意。
    朱由校轻挥衣袖,眼神中闪过一丝迷茫,似忘后续流程,幸得刘时敏机敏,适时引导,仪式得以顺利进行。
    至此,一场因皇帝私事而起的朝堂风云。
    \"天恩浩荡,皇诏宣读:朕自践祚以来,承天之命,顺乎民心,谨遵先帝遗训,欲立中宫之典范。
    今有定国公之侄,温婉贤淑,仪态万方,堪为母仪天下之选。
    特命太子太师、英国公张维贤为正使,文渊阁大学士韩爌为副使,携手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徐希皐,择吉日良辰,行问名之典,共襄嘉礼。\"
    随着刘时敏那掷地有声、抑扬顿挫的宣读,在金碧辉煌的大殿内回荡,徐婉儿册封皇后之事,就此尘埃落定。
    \"臣,张维贤!\"
    \"臣,韩爌!\"
    \"领旨谢恩!\"
    三人应答如流,虽是早已演练纯熟,却也难掩心中波澜,无论情愿与否,此刻皆需恭顺行事。
    随后,在刘时敏的指引下,朱由校将代表皇权的节杖郑重授予张维贤,动作间透露出一丝解脱的意味。
    \"今日之事已毕?\"朱由校以袖拭汗,侧目询问刘时敏,语气中不乏疲惫。
    \"回陛下,宫内礼仪至此告一段落。\"
    刘时敏察言观色,虽知皇帝心有不悦,仍不得不直言相告,\"此乃六礼之首,纳采之仪,方兴未艾。\"
    朱由校闻言,苦笑摇头,轻叹一声:\"罢了,前往西苑小憩。\"
    言罢,心中暗自盘算着春日回暖后的诸多事务,尤其是南海子工程的紧迫。
    与此同时,丁修这位将皇帝私情公之于众的“功臣”,今日却身着红袍,面涂胭脂,与师兄陆文昭一同,手执铜锣,为纳采队伍开路,场面既滑稽又庄重。
    正使张维贤手执节杖,副使韩爌怀抱问名诏书,仪仗鼓乐齐鸣,礼部尚书孙如游紧随其后,一行人自乾清宫浩浩荡荡而出,穿越承天门,沿西江米巷,直奔定国公府而去。
    沿途百姓,实则多为朝臣眷属,皆慕名而来,一睹皇家盛事。
    至于普通百姓,能越过宣武、崇文二街者,实属罕见,若非如此,锦衣卫怕是要集体西山挖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