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侯显、李参
作者:日享子   大明朝中兴之主,天顺帝最新章节     
    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水师将领,
    除公公王景弘,及其养子王祯和王英外,
    还有公公侯显,大将李参。
    侯显,大明永乐时期的宦官,藏族,祖籍为洮州(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流顺乡寺底下村)。
    元末之时,出身西番十八族,
    公元1378年沐英、蓝玉征讨洮州时,作为俘虏被阉割成为了宦官。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四月,
    侯显受大明成祖朱棣的委派,
    以司礼监少监的身份率领临潭藏族昝土司的人马,深入卫藏。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十二月,
    他将哈立麻等一批宗教首领顺利地请到南京,接受了大明新王朝永乐朝的官职、封号。
    初次出使,圆满成功,使成祖朱棣大悦,将他从少监擢升为太监。
    侯显,还曾作为郑和的副手参加了第二、第三次下西洋之行。
    另外据费信《星槎胜览》记载,侯显在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出使榜葛剌(孟加拉国),谕祭老王霭牙思丁,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
    侯显奉命前往尼八剌、地涌塔两国。
    这时,大明国内经济发展语迅速,政治局面稳定,
    成祖朱棣,为了对海外继续宣扬国威,显示中国富强,
    同时加深与海外诸国之间的贸易,并争取外国来朝贡,
    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
    委派侯显单独率舟师,出使榜葛剌诸国,
    先后分别受到了当地上层人士、权威人士及国王的热烈欢迎。
    从而,为大明结下了友好的国际关系。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
    古佛国诏纳村儿(即章普尔苏丹国)侵略榜葛剌(即孟加拉),动起干戈。
    榜葛剌国王赛佛丁,告于大明朝廷,
    同年九月,侯显再次奉命前去宣谕。
    侯显此次出使,卓有成效,用武力,使这两个小国罢兵言和。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
    侯显奉明宣宗朱瞻基之命,进卫藏访问。
    这次出访,使辽阔的卫藏地区加强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系。
    在坚固祖国统一上,他又一次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而在《明史·侯显传》中,写着他的“劳绩与郑和、王景弘亚”的高度评语。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侯显任山东都司太监。
    之后,他打算辞官回故乡临潭建一座黄教寺院,
    禀报给皇帝朱瞻基后,得到了应允,
    明廷同时还拨给两员钦差大臣,与侯显济力创建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大寺院侯家。
    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侯显最后圆寂于临潭侯家寺。
    侯家寺坐落在流顺乡上寨村上方的山麓平台上。
    寺院建筑规模宏大,藏有用金汁书写的《甘珠尔》大藏经三部,供有以黄金制成的大明洪武皇帝牌位,大理石碑上刻政教法典,寺内佛典浩繁,极其珍贵。
    侯家寺沿台地而建,整个建筑群分大门、主殿、配殿,高低错落有致。
    大院里立有侯显灵塔,
    该寺院具有完善的密宗学说和法相学说的讲经辩经制度,
    鼎盛时期僧人最多时达千余人,寺院及喇嘛拥有土地300亩,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大法会。
    世人评价,侯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
    可知在明史上,侯显的功绩仅次于郑和。
    侯显虽然是藏族人,但他聪敏好动,军事指挥才能和外交才能十分突出。
    可惜最后出家为僧,并没有养子留存于世。
    而李参,字求我,号应宿,江苏人,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
    17岁的李参,作为大明水师军中的一名百户,率领手下的水师百户所军士,跟随郑和参与下西洋,
    后因从征有功,被授于忠武校尉,积功累升迁至游击定远将军、总管府中军。
    实乃是郑和水师军中的一员虎将。
    李参出身于“白衣宰相”之家。
    其曾祖父李彰是南宋理学大师李侗的后裔。
    李彰精通五经,兼长诗词。
    因他身处元朝,故隐居不仕,以四处开馆教书授业,
    于元顺帝至正元年至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41—公元1368),携带妻女避乱,
    先后教学于福州府的闽清、永泰和闽侯赤屿乡,
    之后迁往江苏太湖之地。
    李彰膝下无子,只有3个女儿,后以小女李三娘与黄佑采结成连理,生下3个儿子,
    长子早卒,次子济才承父姓黄,三子储才承母姓李,以继承李家香火。
    从此,太湖之地黄李村的李、黄两姓皆有子支,并世代联族合谱,和睦相处,繁衍不息。
    李储才后,生子李参。
    李彰对曾孙李参特别关爱。
    他因势利导,一方面以《四书五经》教授李参,
    另一方面传授他《六韬三略》《秘本李家枪法》,让其成长为文武双全的谋略家,
    为其以后追随郑和下西洋建立不朽功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三月,
    在李彰的主婚下,6岁的李参与下朱村朱省元家5岁的千金成亲。
    大明永乐5年,公元1407年,四月,
    李参的儿子李金出世,李家又恢复四世同堂的格局,其祖父为黄佑采,父亲为李储才。
    大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
    郑和舟师第三次出洋前驻泊于长乐太平港,
    并在周边乡村招募兵员。
    时年17岁的李参,立志报国,毅然投笔从戎,辞别妻小,应征入伍。
    不久,他得到郑和的赏识,成为其亲随百户。
    郑和率舟师,到锡兰山国时,
    锡兰山国国王亚烈苦奈儿,态度恶劣,顽固不敬,想灭了郑和船队。
    郑和觉察后,离开锡兰山国。
    回程时,郑和再次访问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围攻郑和船队。
    郑和趁敌方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2000多名官兵,
    出其不意,突袭王城,破城而入,灭完锡兰山国,生擒国王亚烈苦奈儿,并带回大明,后被成祖所杀。
    这次战役,就是李参建议郑和“围魏救赵”,并且由他亲自带领军队攻下敌人的空虚王城。
    大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夏,郑和舟师回到大明,李参首立功勋,荣封忠武校尉之职。
    大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冬,
    李参再度随舟师第四次出使西洋。
    大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归,也得厚赏。
    大明永乐十五年至大明永乐十七年,即公元1417年—公元1419年,
    郑和舟师第五次出使西洋各国“宣德化而柔远人”。
    李参第三次随舟师出使。
    大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二月,至大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八月,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李参护送霍尔木兹、科泽科德、亚丁、马尔代夫、摩加迪沙、布腊瓦等十国使团回国。
    归程后,明成祖朱棣升授李参为游击定远将军、总管府中军,
    并封其父李储才为定远将军、中议大夫。
    大明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1年—公元1433年,
    李参最后一次随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
    归途中,郑和病逝于故里。
    船队在副使王景弘,侯显,
    大将王祯、王英、李参,
    五人的带领下成功返航。
    李参在追随郑和五下西洋舟师返航中,每次都乞假返乡省亲。
    李参是出了名的孝子,每每从家乡传来先辈过世的噩耗,他总要乞假返乡,失声痛哭,守制左右。
    公元1453年,大明天顺四年,二月初一。
    60岁的老将李参,正和老伴朱氏,儿子李金儿媳黄氏,孙子李和孙媳王氏,曾孙李木,
    一家7口,在家安坐用餐,
    不曾想,祸从天降,
    一队景泰朝的大兵,突然冲了进来,控制住了,
    除老将李参,儿子李金,孙子李和,
    三人之外的剩下4人。
    因家人性命之故,老将李参,儿子李金,孙子李和,
    三人遂放弃抵抗,全家7口人,在押往南京。
    一凡威逼利诱之后,
    三月初十,当收到日本九州岛的救援信后,
    景泰朝的最强海军大将李参,副将蓝瑛(蓝玉之后),走马上任了,
    随着海军大将,老将李参的到位,
    3万景泰朝的海军,在李参、蓝瑛两人的带领下,
    乘坐62艘郑和巨型宝船,在140艘各种不同型号福船的护卫下,
    浩浩荡荡杀向了日本九州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