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平凡生活
作者:石阿玲   铁血开疆,隋唐帝国的重塑之路最新章节     
    杨广猛地合上密信,眼中寒光一闪,“高句丽狼子野心,屡次犯我边境,如今更是变本加厉!” 杨素和韩擒虎心中一凛,他们跟随杨广多年,从未见过他如此震怒。杨广深吸一口气,将密信递给杨素,“爱卿请看,长孙将军来信,高句丽联合靺鞨、契丹等部族,意图进犯幽州!”
    杨素接过密信仔细阅读,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韩擒虎听闻此事,顿时怒火中烧,“陛下,末将愿领兵出征,将这些蛮夷之辈杀个片甲不留!”杨广摆了摆手,“此事容后再议,今日召集二位爱卿前来,是想与你们商议另一件事。”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二人,“朕决定,从今日起,减少参与政务,将更多精力放在民生和文化建设上。”
    杨素和韩擒虎面面相觑,都感到十分意外。杨广看着他们疑惑的表情,继续说道:“如今我大隋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正是休养生息的大好时机。朕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的真实生活。”
    萧后听闻此事,也赶来劝说杨广。“陛下,您日夜操劳国事,如今也该好好休息了。臣妾愿陪同陛下,一起走遍大江南北,领略我大隋的锦绣河山。”
    杨广握着萧后的手,微微一笑,“皇后所言甚是,朕也希望能与你一起,享受这难得的宁静与自由。”
    杨素自幼熟读兵法,胸有韬略,为大隋立下汗马功劳。然多年征战,身心俱疲,如今盛世降临,他心中早已萌生退意。
    “陛下仁德,体恤老臣,臣感激涕零。” 杨素躬身行礼,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 “老臣戎马半生,如今只想寻一处僻静之地,颐养天年,为陛下祈福。”
    杨广亲自扶起杨素, “爱卿为国鞠躬尽瘁,理应安享晚年。朕已在城外赐下一处庄园, 愿爱卿闲云野鹤,乐得逍遥!”
    辞别杨广,杨素携家人来到城外庄园。昔日威严的尚书府邸,如今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派祥和景象。 他每日读书作画,闲时与邻里谈天说地,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
    偶有后生慕名而来, 杨素也不吝赐教,将自己多年征战经验倾囊相授, 他坚信, 即使解甲归田, 也要为国家培养人才, 这便是他作为一名老将最后的使命。
    与杨素的闲适不同,韩擒虎这位沙场老将,归隐田园后,依旧保持着军旅作风。他将家宅院落改建成练武场,每日操练兵法, 教授村中少年习武强身。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 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韩擒虎洪亮的声音回荡在练武场上, 孩子们个个听得热血沸腾, 习武也更加刻苦。
    韩擒虎将自己多年征战经验, 融入到对孩子们的训练之中, 他培养出的少年, 不仅武艺高强, 而且个个忠君爱国, 成为保家卫国的栋梁之材。
    两位老将, 一个运筹帷幄, 一个冲锋陷阵, 为大隋立下赫赫战功。 如今他们回归田园, 将毕生所学传授后人, 为大隋的未来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长孙无忌自幼饱读诗书,深谙治国之道。 早年跟随杨广南征北战, 为大隋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如今, 天下太平, 他心中萌生了退意, 渴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中。
    他向杨广表明心迹, “陛下, 臣多年征战, 深感人才难得。 如今盛世, 正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时机。 臣愿辞去部分官职, 专心学术, 为大隋培养栋梁之才。”
    杨广理解他的想法, 欣然应允。 长孙无忌辞去了部分军务, 将更多时间花在着书立说和教书育人上。 他创办书院, 广纳贤才, 不分贵贱, 只要有才华, 皆可入学学习。 他还亲自编写教材, 将自己多年治国理政的经验融入其中, 为大隋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官员和学者。
    而此时, 杨广和萧后正微服私访, 一路南下。 他们轻车简从, 不扰地方, 如同寻常夫妻一般, 游山玩水, 体察民情。
    江南水乡, 小桥流水人家, 一派祥和景象。 杨广和萧后漫步在田埂上, 看着农民辛勤劳作, 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陛下, 您看, 百姓安居乐业, 这才是真正的盛世啊!” 萧后感慨道。
    杨广深有感触地点了点头, “是啊, 百姓的幸福生活, 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荣耀。”
    他们走进一户农家, 主人热情地招待了他们。 简陋的屋舍中,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吃着粗茶淡饭, 却充满了欢声笑语。
    “老人家, 您家日子过得如何啊?” 杨广关切地问道。
    “托陛下的福, 如今风调雨顺, 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老人笑呵呵地答道。
    杨广和萧后深受感动, 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和平与繁荣的可贵, 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为百姓谋福祉的决心。
    告别了淳朴的农家,二人一路向北,游历名山大川。他们攀登泰山之巅,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泛舟西湖之上,沉醉于“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诗情画意。一路行来,结识了不少隐居山林的文人雅士,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为旅途增添了不少乐趣。
    一日,他们微服来到一座古镇,正逢庙会, 街道上人来人往, 热闹非凡。 各种小 摊琳琅满目, 卖糖葫芦的、捏泥人的、 还有唱戏法的, 吸引了不少围观群众。
    杨广被一阵悠扬的笛声吸引,循声望去, 一位衣着朴素的老者正闭目吹笛, 神情专注, 指法娴熟, 美妙的音符从他的指尖流淌而出,时而高亢激昂, 时而低沉婉转, 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一曲终了, 周围的人们纷纷拍手叫好, 杨广也听得如痴如醉, 忍不住走上前去, “老人家, 您 的笛声真是太美妙了, 不知是哪位名家 的曲子?”
    老者睁开眼睛, 打量了一下杨广, “这位公子 过奖了, 这只是一首民间小调, 没有名字。”
    “民间小调? 竟能如此动听, 实在难得, 难得。” 杨广赞叹不已, “敢问老人家 高姓大名?”
    “老朽姓李, 只是一个普通的山野村夫, 不值一提。” 老者谦虚地说。
    杨广见他不愿透露姓名, 也不强求, “李老先生, 您 的音乐天赋如此之高, 为何不 去朝廷谋个一官半职呢?”
    老者摇了摇头, “我 这辈子 自由自在惯了, 受不了那约束, 还是在民间 吹吹打打 更 自在些。”
    杨广听后, 对老者更加敬佩, “李老先生 淡泊名利, 实属难得, 您 的音乐才华不 应该被埋没, 我 有个想法, 不知您 意下如何?”
    老者见他 神色诚恳, 便问道, “公子 请讲。”
    “我 想在 各地设立 音乐学院, 广纳贤才, 让 民间 的 优秀 音乐作品 能够 得到 传承 和 发展, 也让 更多 的 人 能够 欣赏 到 美妙 的 音乐, 您 看 如何?”
    老者听后, 眼前一亮, “公子 的 想法 真是 太好了, 老朽 也 愿意 尽 一份 绵薄之力。”
    就这样, 杨广 在 民间 偶遇 一位 音乐奇才, 并 萌生了 发展 民间 音乐 的 想法, 这 也 为 隋朝 文化 的 繁荣 发展 埋下了一颗 种子。
    杨广兴致勃勃地和老者讨论着音乐学院的筹办细节,全然没注意到萧后略带担忧的神色。回到客栈,萧后终于忍不住开口,“陛下,臣妾瞧着您这段时日太过放松了,朝中之事……”
    “爱妃不必担心,”杨广握住萧后的手,轻轻摩挲,“朕已将政事交由裴矩和各位大臣处理,奏折也定期送来,一切井井有条。”
    “可是……”萧后欲言又止。
    “朕知道爱妃在担心什么,”杨广将她拥入怀中,“如今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正是难得的太平盛世,朕也想趁此机会好好陪陪你,领略这大好河山。”
    萧后不再说话,只是将头轻轻靠在他的肩头。她明白,杨广心中始终装着天下苍生,这份责任感不会因为短暂的闲适而消减。
    几日后,一匹快马打破了旅途的宁静,信使满头大汗地呈上一封来自边疆的急报。杨广展开信笺,脸色渐渐凝重起来。
    “怎么了?”萧后见他神色有异,心中隐隐不安。
    杨广将信递给她,沉声道:“突厥屡犯边境,长孙将军苦于兵力不足,请求朝廷增援。”
    萧后看完,秀眉紧蹙,“突厥狼子野心,此次定是早有预谋!陛下,我们必须尽快赶回去!”
    杨广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凌厉的光芒。他知道,平静的生活又一次被打破了,新的挑战正在等待着他。他必须尽快回到那个让他爱恨交织的权力中心,再次披上战甲,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当夜,杨广和萧后便踏上了回京的路途。远处,隐隐传来阵阵狼嚎,仿佛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