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命令下,日军的六个师团沿着苏州河沿岸一字排开,随即便对南岸的守军发动了进攻。
一时间苏州河一带枪炮声大作,小鬼子将能调动的飞机全都调到了苏州河上空,对着南岸的阵地狂轰滥炸。
整条苏州河虽然看上去挺长,但是去除掉途经租界的一片区域之后,剩下的比较有利的进攻点也就只有三处,分别是北新泾,周家桥,以及曹家渡。
尤其是周家桥,作为苏州河上最窄的一个点,小鬼子在这里集中了整整一个师团的兵力。
在飞机以及炮火的掩护下,小鬼子利用浮桥以及渡船开始渡河。
此刻,小鬼子还不知道防守周家桥的是苏晨的第一师。
就当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架设浮桥的时候,第一师的几百挺机枪早已经对准了河道。
对于小鬼子架设浮桥的行为,苏晨并没有让人阻止,在他看来,小鬼子浮桥架设的越多越好,浮桥越多,小鬼子死的也就越快,既然小鬼子那么着急过来送死,为啥要阻止他们。
不得不说,小鬼子的军事能力还真不是盖的,几座四五十米长的浮桥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搭建好了。
随后,对岸小鬼子的机枪手便开始进行火力压制,一部分小鬼子在机枪的掩护下通过浮桥向着第一师的阵地冲了过来。
而就在小鬼子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对岸第一师的机枪手开火了,为了节省弹药,第一师所有的机枪均采用短点射的射击方式,但即便如此,也架不住第一师的机枪多啊,仅仅只是一轮射击,浮桥上的小鬼子就像下饺子一般纷纷惨叫着栽到了河里。
只是片刻的功夫,这一片区域的河水就被小鬼子的鲜血染成了红色。
第一师突然爆发出来的火力强度也是把渡河的小鬼子给吓了一跳,下一刻,河对岸小鬼子的指挥官便紧急把渡河的部队给叫停了,毕竟面对这样的火力,强行渡河就是在找死。
此次负责进攻周家桥的小鬼子部队是从日本本土调来的第6师团,第6师团在日本又叫熊本师团,和第二师团(仙台师团)并肩被称为日本陆军中最强悍、最有战斗力的两支劲旅,同样这支师团也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参与暴行的日军主要部队之一。
从吴淞口登陆之后,第6师团在蕴藻浜的战斗中表现的十分勇猛,几次都险些突破守军的阵地,只不过最终都被国军仗着人数上的优势给强行守了下了。
而如此出色的表现自然也是深受松井石根的赏识,因此,在攻入市区之后,松井石根直接把周家桥交给了第6师团。
作为苏州河上最窄的一个点,同样也是国军守卫最严密的地方,松井石根准备用第6师团这样的精锐去彻底将国军给打垮。
只不过想法很美好,等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情况却并不像预想中的那么美好。
仅仅是第一轮试探性的攻击第6师团就碰了个软钉子,并且还为此付出了几十人的伤亡。
不过这么点小挫折肯定不可能将第6师团给吓住,在调整了一番之后,第6师团便重新组织起了进攻。
这次第6师团的小鬼子学聪明了,他们并没有像上一次那样,一窝蜂的从浮桥上面往对岸冲,而是先朝着河对岸以及河道内发射了大量的烟雾弹。
接着,在烟雾弹的掩护下,小鬼子利用渡船以及浮桥两种方式分批次的进行渡河。
这种方法倒是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在烟雾弹的掩盖下,河对岸第一师的机枪火力就失去了精准度,这也就给了小鬼子可乘之机,可以趁机快速的接近河岸。
当然,这一切也仅仅只是第一师配合小鬼子把他们想要的效果呈现给他们而已。
实际上烟雾弹对于第一师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
毕竟,几百挺mg系列机枪组成的钢铁洪流,即便在不考虑精准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压的小鬼子寸步难行。
但第一师的士兵们却并没有那么去做,反而是放任小鬼子渡河。
在这样的情况,很快,小鬼子的先锋部队便成功的踏上了南岸的土地,并且利用随身携带的钢板组建出一道简易的阵地掩护后续的部队继续渡河。
此刻,第一师的士兵依旧没有选择攻击,而是继续维持着之前的节奏,引诱着河对岸的小鬼子渡河。
一直等到南岸集结了几百名小鬼子之后,第一师这才终于选择了动手。
只见,密集的炮弹从第一师的迫击炮阵地上飞了出来,落在了南岸以及河道上,小鬼子用钢板组建的防御阵地挡一下子弹还可以,但是面对迫击炮这种曲射火力是一点防护的能力都没有。
紧接着,守卫在一线阵地上的士兵以及机枪手开始纷纷开火,密集火力形成的火力网,直接让浮桥上的小鬼子宛如割麦子一般成片的倒下。
见情况不对,河对岸小鬼子的迫击炮以及直瞄火力便开始对第一师暴露出来的火力点进行精确打击。
但如此一来,小鬼子的火力点也同样暴露无遗。
这个时候,也就轮到后方的炮团施展拳脚了。
苏晨并没有让贾平直接把老底都给抖露出来,仅仅只是动用了部分九二式步兵炮,以及m1 75mm榴弹炮。
但即便只是一部分,其数量也基本上跟第6师团的火炮数量相当了。
当炮团开始发力,一瞬间,第6师团暴露出来的火力点基本上全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炮击完第6师团的火力点之后,炮团的炮火开始向着第6师团的纵深延伸,炮弹一度打到了第6师团的指挥部内。
这顿时就把第6师团的师团长谷寿夫给吓的不轻。
毕竟在蕴藻浜打了那么长时间,国军部队的火炮也是少的可怜,因此,谷寿夫也从未想过自己会有被炮击的一天。
而炮团在朝着第6师团的纵深打了一轮之后,接着又把目光放到了河道上的浮桥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