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崤函古道
作者:忧郁的榴莲   三国:再现汉之辉煌最新章节     
    身在东平的袁绍,此刻正专注于自己的事务,对于曹操趁着夜色率军北上平阴的行动一无所知。
    即便得知这个消息,以他目前的处境,恐怕也难以分心去应对曹操。
    因为他刚刚收到了来自豫州的紧急军情。原来,袁术的三路大军不仅没有撤退,反而进一步加强了攻势。
    而原本猛攻山阳的曹军也已进入沛国,四路大军齐攻,袁绍布置在沛国的防线被击溃。
    而四路大军已经攻入汝南,一路上势如破竹地席卷了整个汝南郡。这给袁绍带来了巨大压力。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袁绍顿时慌了神。他怎么也想不到,袁术竟然会在自己两次派遣使者劝说下依然不肯退兵。。
    袁绍愤怒地看着豫州的军情,气得几乎要喷出一口老血。他毫不犹豫地将面前的几案掀翻,同时高声痛骂袁术趁人之危、卑鄙无耻。
    由于情绪激动,袁绍当场决定率领军队返回豫州,亲自迎战袁术。然而,他的冲动行为却被陈宫和逢纪及时制止。
    他们死死拉住袁绍,苦口婆心地劝说,希望他能冷静下来,不要意气用事。经过一番苦劝,袁绍方才作罢。
    逢纪趁机走上前,诚恳地劝说道:“主公,如今兖州的形势对我们十分有利,曹操在两军的夹击下必然难以支撑太久。
    我们不妨派遣使者前往鲁县,与刘备取得联系,共同出兵攻打蛇丘。一旦战败曹操,曹操定然后退龟缩,只要将他驱赶到徐州地界,那时该头疼的该是陶谦了。
    到时主公只需遣一员大将镇守边界,主公则可率大军返回豫州与袁术一决高下。
    另外主公可以向刘备示好,明面上对他大家赞扬,并暗中许诺等到击败曹操便上表推荐他为徐州牧。
    在暗自将此消息传播出去,引起陶谦对他的猜忌,只要徐州内部一乱,到时主公大军压境,便可一战而定徐州。”
    袁绍闻言随即便开怀大笑,忍不住开口赞道:“好,就按元图之策来办。”当即命人前去鲁县联络刘备约定出兵时间。
    寿春。
    这段时间可谓是袁术最得意的日子,各路使者纷纷前来寿春讨好于他。就连一向与他不对付的袁绍也两次派人前来,这让袁术的虚荣心大大的得到了满足。
    不仅如此,纪灵等人的三路大军已经横扫汝南郡,这也让袁术产生了压了袁绍一头的快感。
    袁术问阎象道:“渭阳,如今纪灵等人已经攻入汝南,你说接下来,袁本初是否会率军回援豫州?我等是否要增兵?”
    阎象闻言略一思考后道:“主公,如今袁本初与曹孟德在兖州大打出手,他们之间的同盟已破,曹操未了夺回立足之地,必然与袁本初死战。袁本初被曹孟德牵制在兖州,定然无法脱身返回豫州。
    以袁本初的性格,定然会在暴怒之下率军返回豫州,但其麾下也有智谋之人,定会进行劝阻。
    袁本初若在此时返回,不但要将兖州拱手还给曹操,回到豫州还要面对主公的大军。到时前有主公后有曹孟德,豫州定然不保。
    主公已经派遣了三路大军,无需再进行增兵。主公只需派遣一名使者前去徐州,游说陶谦派出徐州兵进攻豫州即可。
    士卒与粮草都不用主公消耗,还可以给袁本初造成更大的压力。只是主公需要向陶谦许下重诺方可打动陶谦出兵。”
    “哦,渭阳快说说,需要向陶谦许下何种重诺,方可打动于他?”袁术闻言急切地问道。
    阎象微微一笑说道:“攻下豫州之后,趁袁本初与曹孟德打的两败俱伤之时,我们从豫州出兵,陶谦从徐州出兵,两路攻入兖州。打下兖州后将兖州送与陶谦。”
    袁术闻言大惊,带着质问的语气道:“什么?将兖州送给陶谦?”
    “主公先不要着急,待攻下兖州之后,徐州北面的兖州、西面的豫州、南面淮阳地区都在我掌控之中,主公觉得陶谦敢接受兖州吗?
    到时主公坐拥三州威望无双,只需暗中联系徐州世家,并屯军于边界。光是世家的压力,恐怕陶谦就难以招架,再加上边界上大军的震慑。主公便可费一兵一卒便可得到徐州之地。”
    袁术闻言大喜,当即重赏阎象,并派人前往徐州游说陶谦出兵豫州。
    袁绍和刘备商量好了出兵的时间,随后,两支军队同时出发,向着蛇丘县进军。到了蛇丘县以后,袁绍和刘备又约定,双方军队轮流攻城。
    袁军首先发动攻击,他们向前猛冲了很长时间,但城墙上却没有一点动静。当看到攻城的士兵轻而易举地爬上城头时,大家都感到非常困惑。
    直到攻城的士兵打开城门,大部队进入城中,袁绍这才知道曹操已于两天前率领军队出城。询问清楚曹军出城的方向后,他和刘备一起率领军队追击。
    沿着路途,袁绍看到了被曹军烧毁的河岸防御工事,气得脸色铁青。两队人马一路追到兖州边界,也没发现曹军的踪迹,只好暂时率军返回陈留。
    一路上,袁绍对刘备以礼相待,并明确表示,等兖州战事结束后,一定会上书朝廷为刘备请功,并推荐他担任徐州牧。
    刘备眉眼含笑地确是连连推辞,声称徐州有陶公,刘备不敢喧宾夺主。袁绍见状心说都是千年老狐狸,你跟我这演啥呢?
    陶谦见过袁术使者后,被袁术许下的兖州之地说动。随即派人令刘备和曹豹撤军返回徐州。
    曹操率军进攻河内郡后,便迅速占领了河内,与曹仁会合后,便留下曹仁镇守河内,而他自己则是听从戏志才的建议突袭关中。
    说到突袭关中就不得不提一下函谷关。函谷关背靠稠桑塬,所谓的塬便是黄土高原因流水冲刷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周围陡峭,顶部比较平坦。
    稠桑塬顾名思义就是上面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桑树(也有说是桃树),塬上等同于原始森林。
    塬顶距离地面170米左右,整个稠桑塬南北的距离有二十多公里,东西最窄的地方也有四公里。
    按照古代的生产力来看,穿越塬顶的原始森林可以称为九死一生。
    奔腾的黄河紧贴着稠桑塬北塬东流,而水流充足的弘农河穿过稠桑塬东塬汇入黄河。
    稠桑塬北望中条山,西枕秦岭余脉华山,东据崤山,崤山以东便是地理名词山东一词的来源。因此稠桑塬便成了联通中原地区的天堑。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在稠桑塬北边有一条长达七公里名为函谷的自然山体裂缝。这条裂缝平均深度达到三十多米,底部宽不到两米。经过修整,通过稠桑塬完全没有问题。
    见证华夏历史的崤函古道就取道函谷而过。函谷和他东边的崤山就是崤函古道名字的来源。当年周平王迁都洛阳,走的便是崤函古道。
    而函谷关就建设在函谷的东口,镇守在崤函古道最险要之处。函谷关是一座攻防一体的关城,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关城内南北最宽处相距六百米,东西最宽处大约两百五十米。城区可用面积超过零点二平方公里,相当于二十八个足球场的面积。如此宽阔的区域内,可以容纳大量的士兵和物资,为长期坚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函谷关城墙周长超过二点一公里,墙体为夯土结构,高度不低于七米,厚度不低于三米。这样坚固的城墙,使得敌人难以轻易突破。同时,城墙上还设有了望台、箭塔等防御设施,进一步增强了防守能力。
    函谷关北边有一条深度达到三十多米的冲沟,所以没有修建城墙的必要。不过,为了防止敌人从冲沟偷渡,函谷关在城墙的尽头盖了两座墩楼,互为犄角,起到预警和作战的作用。这两座墩楼不仅可以监视冲沟的情况,还能及时发现敌人的动向,并迅速组织反击。
    关城分别有东西南三处城门。西门位于函谷裂缝内部,东门则是主城门,东临弘农河,门外架设有浮桥与崤函古道相连。而南门则作为东门的备用城门存在。
    在城内的最高处,筑有一座鸡鸣台。由于鸡鸣台的视野极佳,因此被视为函谷关的指挥中枢。值得一提的是,鸡鸣台正是成语“鸡鸣狗盗”的发源地。
    函谷关依山傍水,背后是高耸的稠桑塬,俯瞰着弘农河。想要攻打函谷关,必须首先渡过河流。然而,函谷关关外的河岸只是一片面积有限的滩涂,最多只能同时容纳数千人,其余的大军只能隔着河干着急。
    即使成功攻克了函谷关,接下来还需要一步步地深入,攻打更为棘手的函谷裂缝防线。在安史之乱时期,哥舒翰率领的四万陇右边军就在这里全军覆没。
    所以防守函谷关的成本极低,在这里投放几千人便能轻松御敌。因此函谷关被形容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时函谷关方圆几百里都是原始森林,而且气候炎热,就算不考虑后勤保障,在密林中穿行,无处不在的瘴气就能让部队失去战斗力。
    当时中原进入关中除了中间的崤函古道外,还有南北两条路。北路为蒲津道,在中原北渡黄河后穿越王屋山,顺着中条山向西在蒲津渡过黄河才能进攻关中。
    南线为武关道,需南下南阳盆地,再北上穿越秦岭便可踏足关中。这条路线路途太长,还要加上五关和蓝田两座关隘的阻击。
    因此,《过秦论》一开篇便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刘邦当时听从张良的建议,南下几百里偷袭武关才踏入防备空虚的关中灭亡了秦朝。
    到了汉文帝时期,澎湃的黄河在稠桑塬北塬冲刷出一大片可以通行的陆地,因此崤函古道与时俱进改走省时省力的稠桑塬北塬。函谷关就此从辉煌走向了没落。
    函谷关名气实在太大,百姓习惯以函谷关为界,东边为关东,西边为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