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色:前景色:字体:[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253章 开陶窑
作者:云霓   四合如意最新章节     
    “只要你们做的好,不管是族人、家奴还是雇工,都会被重用。将来离开瓷窑也不是不行……”
    “按文书约定好的去做,谢大娘子自然就会应承。”
    屋子里忽然安静无声,工匠们一双双眼睛盯着姚老。
    姚老道:“这不是我说的,这是谢大娘子说的。”
    “大娘子说,想要做好窑口,先要让大家安心,知晓在窑口能赚到银钱,能养活家人,这样才能踏踏实实为窑口做事。”
    魏老接口道:“若是连饭食都吃不饱,哪有力气干活?”
    “你们烧出的泥炉我们都看过了。”
    听到这话,工匠们脸色都不太好看,因为他们烧出来的泥炉都是残品,若非谢家拦着,那是都要被砸的。
    “你们将柴窑改成了石炭窑,却没掌控好石炭窑的火候。”
    众人下意识地点头。
    魏老道:“为何会这样?一来谢家急于求成,二来你们之中许多人也没耐心去学。”
    “从雇工到把桩需要学多少年?没有多少人能坚持,即便是你们这样的工匠,要想完全掌控好石炭窑的火候,也要学上一阵子。”
    工匠中有人不禁道:“不是不想学,把桩这样的活计,东家最后都要交给家奴,若是不想做家奴,早晚要被撵走。”
    “苗顺还不就是这样,谢家不倒,他也快被撵走了。”
    “在谢大娘子这里不会,”魏老道,“谢大娘子不会安插家奴进来,赚多少钱,能做到什么模样,全凭你们各自的本事。”
    “雇工、工匠、大匠,都将分成上、中、下三等,每日工钱都不同,想要赚的多,不用卖身为奴,只要精巧技艺。”
    魏老说完这话,周围登时一阵议论。
    苗顺道:“这可是真的?”
    魏老道:“那位刘讼师你们也见过,一会儿他也会来,这些都会写在契书上。”
    这下大家更为激动。
    有人等不及地道:“刘讼师在哪里?什么时候与我们写契书。”
    杨小山道:“大家不用着急,我们慢慢来。”
    苗顺仍旧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魏老看出他的心思,将他带到一旁。
    苗顺道:“大娘子将如何烧制泥炉的法子都教出去,工匠也不限制,将来岂不是谁都能烧制泥炉?那她要如何赚银钱?”
    魏老摇头道:“你以为谢大娘子交出秘方是骗谢家的?大娘子是真不在意这些东西。“
    “谢大娘子说了,赚银钱,不一定非得藏着秘方自己做。光凭‘大名府泥炉’几个字,照样能赚银钱。”
    苗顺忽然想到了谢家那些残次的泥炉。
    经过了这桩事,现在大家信任的只有真正的大名府泥炉,也就是杨家陶窑做出的泥炉。
    他好像有些明白了。
    只有谢大娘子承认的泥炉,才是大名府泥炉。
    ……
    听着院子里热闹的声音,谢玉琰看向身边的几个商贾。
    郑三爷、徐四爷他们不用说,本就是与谢玉琰一同做石炭矿买卖的人,这段日子他们也尝到了卖藕炭的好处。
    他们与谢大娘子签完契书,就各自归家做藕炭,做出来的藕炭还没开始卖,就已经有人开始打听“佛炭”。
    本来他们准备依靠杨家的水铺,让百姓接受藕炭,谁知道水铺还没开,藕炭就卖了出去。
    后来传出谢大娘子出事的消息,他们急匆匆地赶来大名府,以为这桩买卖可能要做不成了。
    打听之下,才知晓一切比他们想的还要严重。
    好在那些读书人为谢大娘子伸冤,在大名府小报上将此事写得清清楚楚。
    大名府小报刻印出来之后,立即被人抢购一空,书局只得再次刻印,结果还是不够卖。大名府街头巷尾甚至有人开始手抄小报。
    不止是大名府的人来买小报,那些经过的商队也买来看。
    大名府气氛越是紧张,小报卖的就越好。
    当时他们就觉得一切还有转机。
    果然,没过几日一切峰回路转,谢大娘子不但没罪,朝廷反而要抓捕大名府知府。
    尘埃落定之后,赵三爷回去打理石炭场,郑三爷和徐四爷留下来等着谢大娘子。
    他们以为,这桩事也就只有大名府的人知晓,没想到就在谢大娘子回来之后,突然冒出了好几个商贾要做佛炭和泥炉的买卖。
    他们两个登门的时候,杨家已然有三个商贾提前到了。两人见到那些神情急切,恨不得立即拿到佛炭、泥炉秘方的商贾,心中格外庆幸,他们是头一个与谢大娘子签了契书的人,先人一步,事事都能抢在前头。
    现在两个人也想盘下一个陶窑,也来烧泥炉。
    毕竟买佛炭的人,大多都要买泥炉,这两个买卖本就能合在一处。
    但他们又不懂得烧窑,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思来询问。当听到谢大娘子说“可以”的时候,两个人格外欣喜,就这样?即便不懂也能做?
    谢玉琰道:“我们的工匠够用,可以帮你将陶窑建起来,但是烧出的泥炉要经过我们查验。”
    “用我们工匠,自然要按日给工钱。等将你们的雇工和工匠教会,自然也就不需要留在你们陶窑,你们也就不用给工钱了。”
    “除此之外,每年要给一百贯钱,作为查验泥炉的费用。”
    几个商贾互相看看。
    刚才他们听到了院子中说话的声音,相信谢大娘子有足够的工匠,能帮他们开陶窑。
    但是查验费用要一百贯……
    其中一个商贾道:“会不会太多了?”
    谢玉琰道:“一百贯只是两个中等工匠一年的工钱。查验泥炉却要有至少两位上等工匠前去。”
    另一个商贾道:“但你们的工匠只是去查验,又不是一直在我们陶窑中?”
    谢玉琰道:“不然为何只要一百贯?”
    也是,若两个上等工匠在陶窑,至少一年需要二百贯钱。
    “除此之外,若是烧制时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还会有大匠前去帮忙。”
    徐四爷不禁道:“这个另收银钱吗?”
    谢玉琰摇头:“不收。”
    商贾接着道:“这样,泥炉上就能加大名府泥炉的字样?”
    谢玉琰道:“经过我们查验的泥炉,自然就是大名府泥炉。”不然她为何要定这样的规矩?
    一个陶窑一年收一百贯,还能统一泥炉的价钱和烧制标准。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很快大名府泥炉就能遍地开花,到时候就算有人想要效仿也已经晚了。
    其实在她规定必须查验泥炉的时候,她真正想做的就是帮人开陶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