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被左会计告知大队部有她一封信,是从苏省省会来的。大队的干部们都知道李娟是苏省人。
过去十年李娟也没几封家信,最近这两个月倒是来了几封。
李娟背着家里人偷偷摸摸的去大队部拿了信。
趁着韩立秋不在,她打开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看完了之后心里说不出的滋味。高兴的是她有希望回去了,不高兴的是她必须要嫁给一个二婚的男人才能回去。
正发呆的时候,韩立秋竟然进来了,李娟慌忙的折起信放进口袋里,只是太晚了,她一切的动作都被韩立秋看在了眼里。
韩立秋眸光闪了闪,看似不经意的问,“家里来信了?岳父岳母现在怎么样?”
李娟按捺住慌乱的心,不自然的笑了笑,“挺好的,我爸已经回城了,也回了医院,就是还没有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
不过他能回来就已经很好了,这样我也就放心了,别的就是问候我过得怎么样。”
韩立秋见李娟没有把信给他看的意思,他笑了笑,“那就好,只要岳父岳母好,你也就能安心了。
我回来加一件衣服,晚上可能要在卫生所值班,卫生所里有个孩子腹泻要吊水。
天冷了,晚上多盖点儿别受凉。”说完,他深深看了一眼李娟就转身出去了。
他进来的时候李娟那慌乱的样子,他不是没看见,他敢肯定李娟一定有什么事瞒着他。
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让她为难了?
自己是一个农村人没权没势的,对李娟家里也没有什么作用,这样让韩立秋很颓废也深觉无力,如果他有本事就能帮李娟解决家里的困境。
另一方面他也失落,三年夫妻,李娟还在防着他。
房门关上,李娟盯着那关上的房门大大松了口气。
心里默念,立秋对不起 。只是这句对不起,她自己都不记得念叨多少遍了。
李娟又把信拿出来再看一遍,父母为她在省城找了一个对象,那是一个二婚的男人,三十六岁,比她大十岁,还带着一个孩子。
父母问她同不同意,若是同意,男方就会给她找工作安排回城。这样的内容,她哪里敢让韩立秋看见。
李娟的内心矛盾至极。
她才二十六岁,对于嫁给一个二婚还带着孩子的三十六岁男人,她满心不甘。
可这个穷山沟她实在待不下去了,十六岁就下放当知青,在这里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十年,难道还不够吗?
她想回城,那种渴望如火焰般在心中燃烧,几乎要将她吞噬。最后,她下定决心,哪怕嫁给那个二婚男人,她也要回城。
第二天,李娟偷偷给家里回了信,告诉父母她打算接受那个男人,并请求父母跟那个男人说,尽快给她办手续,最好想办法不要惊动杨树沟大队和韩家的人。
如果被韩家人知道,她调走了户口,那是肯定不会放她走的。
她知道农村娶媳妇是多么的不容易,像她这样没要彩礼,而且有文化长得又漂亮的儿媳妇还是白送上门的,韩家怎么可能松手。
—————————————
几天过去,韩可寄出的稿子还没有消息,但迎来了孙佳佳。
孙佳佳看起来挺着急的,她把韩可拉进韩可的屋里,“可啊!你运气太好了,真是想啥来啥。
我给我爸打了电话之后,这两天就有消息了。 ”
韩可激动了,“工作的消息?”
孙佳佳小鸡琢米,“是,工作有消息了。咱就说咋这么巧呢?”
韩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多少钱?
你快坐,我给你倒碗水。”人孙佳佳一看就是特别着急来的,都大秋天了脸上还有汗呢。
韩可给倒了一碗红糖水,又给滴了一点灵泉,“趁热喝,喝完再说。”
别说,孙佳佳为了快点儿到杨树沟,两条腿蹬车子都快蹬出残影了,现在正口干舌燥呢。
咕嘟咕嘟喝了半碗水,掏出手绢擦擦嘴,“是正式工,价格不便宜,要八百呢。
不过没超过你的预算。”
韩可高兴了,“行啊!佳佳,800块钱不贵了,这工作我们要定了,啥工种啊?”
问到这个孙佳佳就有点卡壳了,还有点儿欲言又止,“那个工作岗位你可能看不上,这岗位卖八百我觉得还挺贵的,但人家少一分都不卖。”
孙佳佳急着跑来,就是想把这个情况跟韩可说清楚。
韩可,“啥岗位啊?”韩可想的是,不会是装卸工,烧锅炉那些比较艰苦的岗位吧?
如果真的是这些岗位的话,她爹还真的不能去,都45的人了就别去自讨苦吃了。倒是能拿下来跟别人调就是麻烦。
给韩铁柱找工作是为了让他以后有个退休工资享福的,可不是让她爹去受罪的。
孙佳佳摇头,“是门卫,平时看看大门,还有报纸信件收发之类的。
上班的时间也不长,好几个人3班倒。”
韩可眼睛一亮,这工作好啊!很适合她爹这个岁数干。
孙佳佳看不上的工作,在韩可眼里已经是好工作了。
先进去把正式工的位置先占上,然后让她爹想办法拿个文凭再调工作岗位,饭要一口一口吃嘛!
“要要要,这工作挺好的,什么时候办手续?什么时候交接?”
孙佳佳有一刻懵,回过神,“就一个看大门的活要八百块钱,你不觉得贵吗?
要不要再想一想,再看一看啊?”
韩可,“对了,是哪个单位啊?”
孙佳佳,“毛巾厂,也叫针织厂。这个厂子真不小,不但生产毛巾还生产毛衣。
听说福利待遇不错啊!”孙佳佳都想去这个单位了。
她爸非得让她进供销社,说供销社买东西方便,经常有内部处理价,所以一定要她守住这个工作岗位,为家里谋福利。打算让她焊死在供销社。
韩可,“……”不对,让她想一想,毛巾厂针织厂?
“咱们县里有几个这样的厂?”
孙佳佳白了她一眼,“那可是两千多人的大厂还能有几个?咱县里有一个针织厂,那都是龙头企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