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唐家村依旧忙碌。
沈呦呦的温室已经搭建好了,为了更方便用水,她还带领着那二十几个给他挖温室的小伙子们,给所有作坊以及他们的住宅,还有温室里安装了自来水系统。
原理十分简单,需要的材料也仅仅是一个大塑料水桶,和一些塑料水管,就能将十几米深的水井内的水抽上来。
而且全程不用电不用油,完全利用气压就能完成。
这让来围观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大家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她随便鼓捣鼓捣,水就能自动流出?
其实,制作非常简单,沈呦呦首先让人在塑料桶正对的两面,上下各开一个孔。 接着在把塑料水管放入深井的一端,安装在上面的那个孔上,这里将作为进水口。
进水口对面下方的空洞也安装上一段塑料管,这里是出水口。
她让人直接将这个塑料桶放在水井边上,把出水口堵住,将进水口长达十几米的塑料水管放入水井内。
之后往水桶里加满水,再用一块塑料布将水桶口盖上,用绳子捆绑严实,做到一个密封的作用。
这时候,只要拔开堵着的出水口,十几米深的井水,就会源源不断的自动流出来了。
有了这自来水,不靠风力,不用水力,更不需要任何力气,不用一桶一桶打水,就能自己出水,以后浇灌耕田,更是不需要耗费老牛一趟趟往田里拉运了,
这种天方夜谭的事情,他们曾经想都不敢想。
那天围观的老爷子们,像是失了魂一样。
他们用干枯像老树皮的手,颤抖着试探触摸着这自来水系统,久久不能回神。
满村的人,也是一惊一乍的。
“真的自己出水了!”
“是啊,以后这东西也能给咱们灌溉田地吧?”
一声声惊呼,唤醒了还在神游的众人,大家开始跟着鼓掌,惊叫!
他们眼睛眨都不眨的望着出水口,望着那清澈的水流,又禁不住的想用手去触摸。
只有感觉到手上传来了冰冷的凉意,他们才清楚的意识到,这一切不是他们的幻觉,而是真真正正存在的。
沈呦呦一挥手,准备好,好些塑料管的九族小伙子们,还有村里的小伙子们,都按照她告诉的方法,开始安装连接作坊内每个水龙头的管道系统。
村里一大帮的人,就这样跟着,瞅着,像是看不够似的。
脸上洋溢着兴奋,等将作坊内每个水龙头都安装好,大家亲眼所见,只要在作坊内的每个工坊里,打开沈知秋称之为“水龙头”的东西,
真的能流出清澈的水流时,不少老人已经是泪流满面。
沈知秋骄傲的不行,瞅瞅这就是他姑娘,聪明的都没边了。
他伸手指着水桶头显摆:“看见没,以后咱慢慢的让小子们,把家里,地里的水井都安装上这个,再也不愁费力气灌溉了。”
往年灌溉,一桶桶水,肩挑手提费劲力气弄到地里,几桶浇下去,看不见啥成果。
浇上几亩田,累到直不起腰,可看着大片大片需要灌溉的土地,一眼望不见尽头。
“呜呜,大侄子,你不知道,你闺女弄出这东西,对咱们农人有多么的重要。”
唐广峥眼圈发红,两只手拽着沈知秋的胳膊,激动的不行。
更多的人是围着他闺女:“呦呦,你就是咱村里的福星啊,以后你一定会有大福报的。”
被夸的有些不好意思的沈呦呦,感觉自己脸皮还是要多练练,一直以为自己很抗夸的,甚至自己没事都爱夸自己。
但这么多人一起夸她,她也有点承受不来。
九族的小娃子们,尤其是沈鹿鸣和沈元宝,感觉也格外骄傲,小身板挺的直直的,因为他们有天下最聪明的姐姐。
花老太和李静舒,笑的眉眼弯弯,对待别人夸她闺女(孙女)的话感觉十分受用,没错,他们家呦呦,就是优秀。
因此,村里人太激动,又让九族的众人也跟着受益了。
沈呦呦的温室建盖完成,她在打算育苗的同时,也打算在温室里种一些蔬菜。
不过种菜的事儿交给了老太太们负责。
这不,村里的老太太们,你一包,我一包的,给九族送菜种子。
那多的呀,不光在温室里种菜的种子有了,就是来年往地里种菜的种子也凑齐了。
“你说你家呦呦脑子咋长的啊?”
里正媳妇窦氏满眼羡慕的问。
花老太用开玩笑的语气说:“告诉你们啊,就算你们给我送菜种子,做工的时候,也不能偷懒。做不好的,我照样不给开工钱。”
然后才满眼骄傲的说:“我家乖孙儿啊,自小就稀罕读书,什么书都读,不是说书里还有黄金屋吗?
那能学来这些知识有什么奇怪的。
不过死读书可不行,你们瞅瞅她还喜欢观察任何东西,什么杂草树皮啊,就是阴天下雨,下雪,就是刮个风,她都想弄明白搞清楚到底咋回事儿。
这不观察着观察着,就知道了那什么气压,弄出了这自来水吗?”
“气压”这词是沈知秋看闺女忙活,自己抽空给大家讲解原理的时候,说出来的,
虽然,大家对气压这个新鲜词语感觉很陌生,但大致的意思能明白,
就是有一种看不见的气体,被密封在那个水桶里,随着原本倒进水桶内的水减少,那大水桶因为桶口被封住的关系,
不能将空余出的桶内空挡补充完整,就会从深井里吸水进入水桶,从而形成源源不断,自己流出的自来水。
村里人懂了,想让娃子聪明得先让娃子们读书。
其实即便唐家村有族学,可还是有很多家里不会让娃子们去读书的,因为现在读书太费钱了。
以前农家过日子,吃饱喝足,穿衣看病,还有娃子们大了娶妻生子的,花钱的事儿太多,挣钱的道又太少。
读书先不说束修半年二三两银,这还是因为是族学收的少的原因。
如果是去县里上私塾,一个月就得二三两,更读不起。
但即便束修相对县里比较少,可书本,笔墨纸砚,这些都是很耗费钱财的。
一家人供养出一个读书人,都要日子过的紧巴巴,所以大多数的人,还是会选择让孩子学一门手艺,或者跟着在地里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