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色:前景色:字体:[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113章 新政计划
作者:半包软玉溪   谁规定海盗不能当大明首辅最新章节     
    “外相早这样说,我不就明白了吗?”
    此时范景文终于明白过来,合着鞑虏和东虏内部也不缺卖国之人啊!
    不过这事发生在鞑虏和东虏身上也不奇怪,连大明这些饱读诗书的人都会卖国,更何况一群没有接受过圣人教化的蛮夷。
    “范枢相,孤看此次就由你任大明陕甘宁三边督师,大军西征就由你挂帅,待三边平定后,北府军的组建工作范枢相也要担起来。”
    谈了一点题外话,赵赢开始做军事部署,他首先点了范老头的将,让白头翁范景文挂帅出征。
    对于国事,范景文向来不会推脱,他拱手道:“殿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大明收复山陕,练出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强军。”
    “孤自然是信枢相的!”
    赵赢微微一笑,继续部署:“西征大军分成南北两路军,骁骑镇为北军,由卫戍军大都督吴三桂率领,走有利于骑兵驰骋的宣府宁夏一线。”
    “神武镇为南军,由南府军大都督郑瑜率领,从保定出发,经真定、太原、从平阳关入关中,最后收复西安。”
    赵赢只是做了大略的军事部署,至于仗该怎么打,自然有范景文这个陕甘宁三边督师操心。
    散会之后,赵赢单独留下内阁次相李成业。
    “大哥,恩科考试的事准备得怎么样了?我还等着你给我提供人手推行新政呢!”
    赵赢现在很关心为国选才的事,仅凭军事手段平定不了大明的北方,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必须双管齐下。
    赵赢打算在用军事手段收复失地的同时在大明北行推行新政,对大明北方地方的行政架构来一次浴火重生的重塑。
    此次大明新政的目的是加强大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能力,赵赢打算分三步来走。
    第一步,官府下乡。
    赵赢要打破华夏自古以来官府不下乡的传统,建立乡村行政单位,打破士绅对地方的掌控,剥夺宗族在地方的话语权。
    从今往后,大明的政令要直通乡村,通过设置乡官来剥夺绅士对大明政令的解释权,不允许宗族势力把他们的宗法当成刑法用。
    第二步,官吏合流。
    大明地方除了士绅这个既得利益团体,还有胥吏这个毒瘤。
    大明的胥吏对地方的影响力非常大,胥吏一般都是本地人担任,他们对地方的情况了如指掌,新到任的地方官只能依靠他们治理地方。
    而且胥吏的选拔制度非常操蛋,是父死子继的垄断制。
    别看胥无品无级,可是油水却是丰厚得很,有些混得好的胥吏,在县里比堂官还威风。
    更重要的是,地方上的胥吏不受大明的官员系统监管,都察院怼天怼地怼空气,唯独不怼胥吏。
    开玩笑,哪个御史在朝堂上弹劾一个胥吏,他怕是会被满堂诸公笑死。
    在大明,胥吏犯了错误一般由直管官员处置,而直管官员为了搞个和地方胥吏家族的关系,一般不会对胥吏重处。
    甚至胥吏从来都不会犯错。
    所以赵赢要官吏合流,把以前藏在官员系统之下的胥吏拖出来摆在阳光之下,接受大明中央政府的监管。
    为此赵赢又对大明的选官制度做出调整。
    现在的大明选官制度分成两个体系,一个是地方的,一个是中央的。
    大明中央选官采用科举加职司考试,现在在大明考中进士只是做官的第一步,想要做官,还需要参加公务司的职司考试,考试合格以后才能授官。
    公务司的职司考试题目很难,学识和眼界缺一不可,考试内容从农田水利到天下大势应有尽有,只会死记硬背的呆板学子肯定考不过。
    当然,以后在大明做官也不一定要参加公务司的职司考试,学子还可以参加由大明地方政府组织的公务考试。
    地方公务考试比中央职司考试简单,只要认真备考,考中的希望还是很大。
    通过地方公务考试的学子统称公务员,由地方政府视具体才能分配职位。
    总之,大明新的公务员体系将全面取代胥吏系统,从今往后,大明不允许再有父死子继的公务员。
    第三步、宗族分产。
    早在两千多年前,商君就提出了分异令,规定父子兄弟到一定年龄后就必须分家单独居住,不得合家共宅。
    商君的分异令打破了传统大家庭模式,从而引导劳动力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劳动力和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
    不过在秦之后的各个朝代中,分异令的执行力度越来越低,从而导致宗族力量崛起。
    在生产力不够先进的情况下,一大家子聚居在一起生活可以对抗天灾人祸,倒也说得过去。
    问题是宗族的权力中心一旦形成,权利就会促使一群人奴役另一群人。
    据大明首相府的调查,大明好多宗族的族长就跟土皇帝一样,族中事务一言而决,视族产为私产,视族中子弟为奴隶,更是以族法为国法,对族中之人行生杀予夺之权。
    所以在大明搞宗族分产,势在必行。
    而且现在是大明在北方搞宗族分产的好时机,北方刚刚经过闯贼肆虐,正是士绅和宗族力量最虚弱的时候,此时不拿他们开刀,更待何时?
    见自家三弟对恩科之事很上心,李成业笑着说:“三弟放心,恩科下月初准时开考,公务司保证给你提供足够的人才来推行新政。”
    赵赢又问:“有多少人报考恩科?报考的学子都是些什么人?”
    李成业答道:“此次共有三千多人报考,其中士绅子弟占一半,耕读传家的子弟占三成,普通学子占两成,这两成有一多半以前是工匠,报考明工科的居多。”
    “大哥做事,我向来是放心的。”
    赵赢颔首,然后嘱咐道:“大哥,我给你的名单,可全都要榜上有名哦!”
    李成业道:“放心,我已经全部安排好了,就连恩科结束给他们安排什么职司我都考虑好了。”
    对于赵赢这种走后门的行为,李成业不但没有鄙视,反而很热衷参与,因为经过他的调查,赵赢找来的这些人能力都还不错,稍加培养就可以独当一面。
    他们之前之所以名声不显,大多是因为科举不顺利。
    也不知道自家三弟是从什么地方找到的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