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正合其意
作者:召召想念昭昭   穿越到1925年最新章节     
    四月初,黄河畔,炎黄部队的物资悄然送达第二十九军之手,五千枝春风拂柳的枪械,毛瑟的精锐,两百座机关龙吟,百万铁箭飞鸣,三百余投石筒与榴霰弹如繁星点点。宋哲元大将亲接这份雪中送炭,热泪盈眶地拥抱着跋涉万里的勇士。
    “古人有千里鹅毛情谊深,今日炎黄军却跨越千里送来军需,我宋哲元唯有用杀敌之功以报。”宋哲元紧握着孙开华校官的手,心潮澎湃。
    “宋将军和第二十九军是我中华英勇男儿,乃炎黄军队的肝胆手足。无论如何,我们会全力支持,但炎黄军并非国府直辖,贸然踏入中原可能会引起猜忌。故此役还得倚仗你们的勇气,不过东北之地,炎黄军必然全力以赴声援,不允鬼子抽调一分兵力干扰你们。” 孙开华传递了武定邦的期许。
    宋哲元坚定点头,暗叹蒋介石心机颇深,自己不抵抗便罢了,还干预他人抗战。第二十九军饱受其排斥,现下连一丝援助都没有,阎锡山之事定是他在背后煽风点火。
    宝贵物资第一时间分发至前线喜峰口、罗文峪、古北口等地。赵登禹旅长率先垂范:“士兵们,炎黄军与我们在东北血战,如今又倾力援助。我们绝不可辜负他们,不能让天下百姓失望,人尚在,城即存;人若亡,城必毁......”
    “人尚在,城即存......”长城上豪言阵阵,展现不屈的英魂。
    日军在四月中集结大军攻打罗文峪,赵登禹勇冠三军。“战士们,炎黄军用性命为我们争取时间,不能令他们失望!人存,城在;人灭,城亡......”他振臂高呼。
    两股敌袭如猛虎扑食,罗文峪守将拼死相抗。因装备升级,军魂更显坚韧,鬼子数次攻势皆未能突破,在折损两千多兵员后狼狈退缩,静待援兵。
    冷口、古北口各处烽烟四起,守城之军奋战不息,伤亡惨痛,却毫无畏惧,坚守每一寸土地。第二十九路军营营覆没,连排伤亡惨烈,但士气如虹。
    日军增兵急切,炮火连天。我军伤亡无数,但无人退缩,巷战攻坚,无所畏惧。日本大本营为哈尔滨战败怒火中烧,欲以胜局挽回颜面,遂紧急调动两个师加入战斗,又在国内广招兵马来弥补北方的空缺。
    如此动向使国民政府惊骇,生怕引来日本主攻目标的转移,损失难以估量。故月底主动接触日本,提议谈判和解。
    日军此刻正为此忧虑,始料未及国民政府的顽强力敌。此刻,日军在北的攻势凌厉,继续深入恐陷入两线交战,有违战略目标。然居于优势方,日本不愿率先议和,现国民政府提出来,可谓正合其意。一番作态后,即刻答应和谈。
    五月三十一日,塘沽签订《塘沽协定》。国民政府默许了日军侵占吉林、辽宁、热河等地,试图利用这道障碍加大炎黄军与内地的矛盾。如此一来,日军的目光会更多转向炎黄军。
    日本至此有了两条路:一攻向北,直接威胁炎黄;一指向南,灭国民政府。然国民政府抗日意寡,心念剿共。若日兵持续攻击政府,必陷两线交战;反之,若日军仅向炎黄进发,以国民政府之心机,定无视炎黄军生死。凡理智之人,都能明了抉择。
    因此,日军下令坚守既有疆域,逐步蚕食平津一带,暂免兵戈相见。华北局势自此已尽在日军掌握之中,日军转而向北,继续围猎炎黄军。
    长城抗战落下帷幕,中国军队伤亡超过两万,而日方公布的仅仅八千。但专家估计,数字有夸大,此举不过是日军欲藉此壮己声威,鼓舞民心得逞。
    六月中旬,日军挥师热河省,直取呼伦贝尔(当时称兴安省)。炎黄军三军六个师约十六万兵马驻守在此,以夏启东中将为首任防区总指挥。夏启东深知,失了呼伦贝尔,则炎黄军将被封锁在黑龙江之地,那是生存的生命线。
    “未收复呼伦贝尔前,日本人绝不会进攻大庆和齐齐哈尔。”炎黄司令部里,魏晨东语气淡然,毫无忧虑之情。“难民转移情况如何?”
    “多数难民已被转移出呼伦贝尔,送往内陆,哪怕是甘肃,我们也在尽力安排。因部署得当,尚无太大乱象。唯忧随着战火延续,日后难民潮会增多,万一呼伦贝尔告急,逃亡之路也将艰涩。”政委刘振平语气中流露出忧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