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原谅与薄礼
作者:王大胃   欢乐宋最新章节     
    李玄骥没说话,昂首怒视,横眉冷对。意思表达得很清楚,要杀要剐都随便,想让老子开口,做梦。
    王厚一点儿都不气恼,笑意更盛,抚掌赞道:“好,好汉子。王某平生最敬重的就是英雄。既然李将军不愿说,那王某绝不强求。
    我看这样吧!王某打听到,尊府之中有不少人被木征裹挟去了西海。王某一向心软,可见不得这种骨肉分离的场面,稍后必为将军安排妥当,送您去西海,与家人团聚。
    可好?”
    李玄骥的孤傲在顷刻间烟消云散,眼中泛起一瞬的惊恐,随后化作最恶毒的诅咒。
    他不能去西海,尤其不能被王厚送过去。
    西海的局势正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在那个七拼八凑的集团当中,最能打的还是李家的残部。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却很抱团,敢拼命。
    然而李家只剩老弱妇孺,并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成为大家的主心骨,所以他们只能屈服在木征身侧,暂求自保,以图将来。
    既然暂时对自己没有威胁,那木征便也不会对李家下手。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还得继续跑。
    西海虽好,却离王韶太近了。
    之所以现在还没跑,既是等冬天过去,也是在等董毡落败。而后,那些不愿留在志愿军治下的部众必定会西投木征。
    待收拢下这些人,进一步壮大实力,然后,再一起跑。向西,跑得远远的,争取能打出一片新天地。
    在这个过程中,木征必定要表现出一位仁义之主的应有素质,他不仅不会对李家下手,还会加以善待。同时,利用、分化。
    但,这都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整个集团中不能有威胁木征地位的人出现。如李玄骥这种的就坚决不能有。
    在木征短暂的主公生涯中,他已经做过两次傀儡了。
    就算李玄骥自缚双臂,苦苦哀求,也不行。他太能打,也太有号召力,而且,李家的历史也实在跟清白沾不上边儿。
    不管他怎么表现,木征都不会信。
    谁知道你是不是演技派?白天痛哭流涕,晚上就身披黄袍,手提钢刀来到我的床前,再一脸痛心疾首地告诉我,你被部下裹挟了,身不由己,请我原谅你。
    人类跟三体人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
    人类社会中,演技最好的根本就不在演艺圈,人家都在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混。演艺圈里最拔尖儿的想的都是跨越圈层,进入到上面那个圈儿里。如:里根,阿诺,泽连......
    李玄骥若想去西海,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偷偷潜入。而后,要么率众脱离,别走它途;要么,请木征原谅自己。
    王厚会帮他潜入吗?别做梦了。王厚这厮肯定会敲锣打鼓地把他送过去。
    不难想象,当他距离西海还剩一百里的时候,那里就得爆发一场内乱,血染海面。等李玄骥赶到,只剩收尸了。要么收他李家人的尸,要么收木征的。
    恶毒啊!真不愧是王子纯的好儿子。
    但,又能如何呢?
    李玄骥从嗓子眼儿里挤出一句:“你想聊什么?”
    王厚继续保持微笑:“哦?难得李将军忽然有了兴致。也没别的,咱们就聊聊您到了西凉府之后,都见过哪些人、做过哪些事儿吧!”
    李玄骥深吸一口气,压下满腔愤恨,缓缓讲述起来。
    他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不过跟王大卫一样,都是第一人称视角,单听他的也有很多事情弄不明白。
    但王厚综合了两人的故事,倒颇有收获。当然,想尽知全貌同样不可能,就比如那位神鬼莫测的梁乞逋。
    待李玄骥讲完,王厚也没食言,亲自将他送回到战俘当中,并笑容可掬地拱手施礼,道:“山高路远,恕王某不能远送。李兄保重。他日重逢,望李兄风采依旧。哦!对了。”
    抬手一指旁边的马车,继续道:“西凉府城之中还有一位王某的故交,便是嵬名将军。横山一别,始终无缘再见,甚憾!甚憾!区区一车薄礼,不成敬意。还请李兄替我送到嵬名将军手中。王某先谢过了。”
    志愿二军走了。
    留下李玄骥和一百多带伤的嫡系在风中凌乱。他们的武器、甲胄、战马全部被搜刮一空,陪着他们的只有几十具战友的尸体和一车黄芩。
    李玄骥猜不透王厚的用意,但也决定带上马车。好在这车不错,有四个轮子,很轻便,三、五个人一起拉着走也不费劲。
    四轮马车的秘密是守不住的,汴梁城中随处可见。
    而今年,汴梁更流行乘车出行。不管远近,能坐车就绝不走路。并且乘车人都喜欢放下车窗,一边走一边看街景。
    另一个变化则是参加朝会的人数明显增多了。
    一般来说,朝会的礼仪属性更高。除非天塌了,否则不会有谁在这种场合说什么正经事儿。所谓“大事不与众谋”。真有要紧事儿,都是关起门来小范围讨论的。
    可即便如此,朝会仍是文官的舞台。那些买得起四轮马车的人就只能沦为背景。久而久之,请个假,告个病,睡个懒觉也没什么人管。只要你别做得太过分就行。
    但今年不同了,他们来得比文官还早。豪华马车整齐地在宫门前排成数列,里面鼾声阵阵。
    直到宫门开启前的最后一刻钟,他们才会被家人唤醒,然后在车里一通折腾,最后,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地开门、下车,与友人看似随意地攀谈,吟风弄月。
    在他们的对面,则是于晨风中瑟瑟发抖、饥肠辘辘的文官们。
    所以,西夏、辽国肯定早就知道四轮马车的存在,甚至连转向的诀窍说不定也早都打探得一清二楚。可那又如何?你们有弹簧和轴承吗?
    一根弹簧,在最上等的铁料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需要一名最上等的铁匠耗费一个月的时间。第二根,需要两个月,因为他得把第二根做得跟第一根一样,否则装在车上就有毛病。
    至于轴承,那可就彻底没希望了。
    据说汴梁有人尝试过,结果还没出城,仿制的轴承就碎了,车轮子自己跑出去老远,甚是狼狈。
    而如果不用轴承,其实四轮马车比两个轮子的也强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