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内阁首辅:老夫都没做到的事
作者:木棉扇   红楼:李纨,余乃谦谦君子最新章节     
    王睿擂鼓请命,独自去寻元熙帝商讨此事。
    若只是王睿一人,他不会阻拦,可如今王睿携同诸多文官一道前往太和殿,这般阵仗,虽断然不会是逼宫之举,但也定会生出更多的是非。
    为此,临时调拨宫中一队禁军兵卒列队两旁,在太和殿维持着秩序,充当着仪卫。
    原本负责獬豸鼓的御史南秉钧与另外几位御史临时充任纠仪御史。
    南秉钧大声说道:“诸位大人,请列队等候,不得大声喧哗!”
    此时的官员们群情激昂,哪里听得进去他的话。
    纷纷控诉京兆衙门简直尸位素餐,指责五城兵马司不作为,还有人将矛头指向一旁的卫侍郎。
    总之,现场如同菜市场一般喧闹嘈杂。
    王睿立在人群前,看着这一切,眸光流转,将官吏们的诸般神色收入眼底。
    自己虽是这场事件的发起者,但极有可能无法完全控制局面。
    看着那些愤怒的官员们,情绪一旦被点燃,就很难再平息下去。
    王睿打定主意,既要闹大此事,让朝廷重视起来,又不能闹得太大,否则会成为意气之争,被人当枪使。
    这场由獬豸鼓事件引发的风波绝不能演变成意气之争,否则一切都将失去控制。
    他一定要拿到整顿的主导权,整治五成兵马司,只有这样才能让这场政争变得有意义,而不是成为一场无谓之争。
    就在此时,内阁首辅赵靖国正往这边赶来。
    听闻王睿将事情给闹大了,如此阵仗,自己都没有操纵过。
    赵靖国行至太和殿门,瞧见黑压压一群官吏围拢着,喧闹嘈杂。
    他对着一旁的户部侍郎侯海愤然道:“王公瑾挟百官扣阙,这是要闹得朝廷大乱吗?明明是昨天在御前定下之事,先由礼部查察此事,控制此事影响,现在却闹得士林哗然,弹章如潮,势必不能善了。”
    侯海面带忧虑地看着赵靖国,说道:“阁老,现在关键是如何平息此事,只怕朝局震荡,人心惶惶啊。”
    此时,吏部尚书吴立仁以及刑部尚书方谦一前一后朝着太和殿行来。
    赵靖国轻叹一声,说道:“王睿伐獬豸鼓,将卫阳被残一事告知了百官。如今同僚群情激愤,都聚于太和殿前,准备叩阙。”
    赵靖国冷哼一声,继续说道:“这些人,真是不顾大局,妄起朝争。在这个时候,如此冲动行事,只会让局势更加混乱。”
    方谦听闻后,说道:“赵阁老此言差矣。此事既然已经发生,我们当以妥善之法解决,而非一味指责。众人也是为了公道,为了朝廷。”
    方谦的话语软中带硬,既指出了赵靖国的不当之处,又展现出自己的大局观。
    吴立仁听出这刑部尚书的言外之意,心中暗自思忖。
    没想到这位显山不露水的刑部尚书大人,平时安分守己,事情到关头的时候却露出真本事。
    看来今日之事,最后极有可能要这人来处理。
    侯海看了看刑部尚书,又望了望自家上司赵靖国,沉默不语。
    他极有可能被方谦给气到了,于是替赵靖国说道:“方大人之言,有深奥在啊。”
    吴立仁对这种党争不是很感冒,他属于旧党一派,虽有些私心,可不像赵靖国那般贪权。而且他又不是外戚,旧党内部的聚会,吴立仁参与的次数并不多。
    就在众人争论之际,突然传来一声高呼:“圣上驾到!”
    赵靖国听到这声呼喊,整了整神色,不敢有丝毫怠慢,急忙向太和殿走去。
    吴立仁面色如常,冲身边的侯海点了点头,然后带着刑部尚书方谦也朝着太极方向稳步前行。
    广场上的百官们听到圣上驾到的消息,呼啦啦地纷纷跪下叩拜见礼,高呼:“见过圣上,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元熙帝端坐乘舆之下,身后是太极殿,静静地望着广场上的众官,微微抬手,说道:“诸卿平身。”
    赵靖国等人手持象牙玉笏,行至近前大礼参见。
    元熙帝看着他们,说道:“诸卿都平身吧。”
    众人齐声说道:“谢圣上。”
    王睿站在群臣之中,听到元熙帝的话后,心中隐隐觉得有几分阴阳怪气。
    但他又不敢确定,这种感觉让他心中有些不安。
    元熙帝淡淡说道:“朕闻獬豸鼓作响,连午膳都没吃完赶来。”
    王睿面色惶恐,连忙拱手说道:“惊扰圣上,是臣之过。”
    元熙帝微微摆手,说道:“不必如此。” 接着,元熙帝又提到去年西南六月飞雪,天下以为冤狱、流言四起。
    不等元熙帝说完,臣等有罪,百官呼啦啦再次跪下,生怕皇帝降罪。
    王睿也大礼而拜,心中生出一股凛然之意。他深刻地体会到天子擅操权术、圣心独运。
    “公瑾,说说是怎么回事。” 元熙帝波澜不惊地说着话,端坐在御座之上,目光落在下方的王睿身上。
    见王睿面色谨肃,满是惶恐之色,元熙帝的目中却流露出潜藏的笑意。
    在元熙帝看来,王睿性情刚直,却显然没有预料到他伐登闻鼓的举动会引发如此巨大的政潮。
    此时,话题转到了五城兵马司李佑安被青皮无赖围殴之事。
    元熙帝的目光缓缓移向跪地不起的卫阳,眼神中带着审视。
    卫阳身体颤抖,哽咽着回应道:“陛下,臣从贼附寇,罪该万死。”
    元熙帝听了卫阳的话,默然片刻。
    王睿站在一旁,紧张地看着元熙帝,顿道:“情有可原,你是被贼人劫掠。”
    先前他担心元熙帝如果多说一些拉拢人心的话,会把自己预定的那些文吏拉走。
    这位圣上刚强果断,不是轻易说软话的人,听后王睿如释重负。
    “卫阳,平身吧。” 元熙帝说道。
    卫阳道了一声谢,艰难地撑起拐棍儿缓缓起身。
    一旁的王睿见状,连忙伸手搀扶了一把。
    在两人目光对视的瞬间,一切尽在不言中。
    方才元熙帝那一句 “情有可原”,如同金口玉言,卫阳先前自认的万死之罪已然得到赦免。
    元熙帝转而将目光投向王睿身旁的李佑安。
    李佑安正躺在床板上,装作脸色苍白如纸,满头大汗。看到皇帝的目光投来,故作挣扎着起身行礼,却被元熙帝制止。
    李佑安讷讷地应道:“谢圣上。”
    沉默片刻后,元熙帝开口说道:“东城帮派,为祸甚烈,诸卿以为当施何策制之?”
    显然陛下发言,引导见风使舵的一些大臣顿时发言。
    翰林院大学士邹纪说道:“陛下,当彻底此事,严惩肇事之徒,另外京兆府铁铮铮和五城兵马司曹武戈难逃其责,另外礼部失责官员也一并追究,或者就是礼部侍郎卫臣不约束手下所致的,另外礼部尚书程知儒也一并追责。”
    六科给事中纷纷站出,弹劾曹武戈、铁铮、程知儒三人。
    王睿感觉自己掀开了马蜂窝。
    并州地方监察御史时济弹劾卫臣,将刚才阻止王睿擂鼓一事说了出来。
    侯海和卫臣有些交情,科道言官见状,纷纷跟进,瞬间与他拉开距离,免得无端受击。
    元熙帝坐在龙椅上,看着一众越班而出的官吏,眯起眼睛,说道:“王睿,你先纠察此事。
    如今元熙帝发话,赵靖国确实不好再阻止下去,否则这朝廷怕是真要变天了。
    王睿近日升了官授了爵位,赵靖国对他心中不禁升起一丝敬佩。
    此人功名自取,着实有几分本事。
    可眼下搞出这档事情,虽礼部被卷了进来,但细细想来,似乎也不亏。
    程阁老这可不是我捣鬼的,是王睿一手导致的。
    方谦整容敛色,手持象牙玉笏,沉稳地出列奏道:“陛下,臣以为当前首要在于东城匪患肆虐,如何遏制这一问题至关重要。陛下之前委派程阁老查清,但触及广泛,以个人之力难以权衡。东城帮派盘踞已有数年之久,如今已渐成顽瘴痼疾。若不剿灭此辈,东城匪患必将此起彼伏,不绝于后。”
    王睿看着方谦,心中明白这位刑部尚书大人被搁置内阁之外,估计是元熙帝有意而为之。
    这一举动,无疑是给礼部尚书下台的机会,也从侧面说明事情发展至今,背后定有大人物在操纵。
    方谦此言一出,言官们纷纷觉得甚有道理。
    本想着该抨击谁,一时之间却找不到对象,怒气顿时消减不少。
    赵靖国心中暗叹,这方谦如此替程知儒着想,以往也没见俩人有交集,实在是有些一语双关。
    既没有表明针对何人,又塑造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形象。
    这句话,真的是格局真大,铲除危害朝廷尊严的帮派,才是当务之急。
    元熙帝出于平衡朝政的帝王之术,不会随意罢免和新增内阁大学士。
    新的不如旧的好,另外借此吊着一些大臣的胃口。
    君子喻之义,小人喻以礼。
    “臣附议。” 立刻有官员响应。
    “不除祸乱东城帮派,誓不罢休。”
    “附议。”
    “臣附议。”
    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御史院等纷纷启奏,认为先前礼部尚书程知儒不适合作为审理此案的主办大臣,应由合适人选给予重任。
    元熙帝帝面色默然,问道:“若程阁老不宜主审此案,何人可主审?你可有举荐人选?”
    方谦躬身,郑重地说道:“陛下,臣以为京兆尹铁铮可主审此案。并调动军兵,王睿亦可协助。王睿熟知案件细情,定能为案件审理提供诸多帮助。”
    扬州道御史柳元上前一步,奏称道:“陛下,王睿刚直贤名远播,若由他协助审理此案,定能靖平匪患。”
    翰林院大学士邹纪也点头赞同道:“陛下,王睿直内方外,确是协助审理此案的合适人选。”
    刑部侍郎常威也拱手道:“陛下,王睿将军可担此重任。”
    吏部侍郎宋孝明附和道:“臣附议。”
    赵靖国看着昂首挺胸的王睿,英姿挺拔。
    这年轻人才是今日的祸乱之源吧,不过他突然挺感兴趣的,颇有自己当年之风。
    过段时间,一定邀他作客。
    元熙帝的决策刚刚落下,文官集团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之声。
    礼部侍郎卫臣却面色阴沉。对于罚俸一事,他虽不在意那点俸禄,可仕途受到影响。
    礼部尚书程知儒从昭明门缓缓而来,正与兵部尚书崔护交谈之际,忽然听到内监宣读旨意的声音。
    当旨意宣读完毕,程知儒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崔护看着程知儒的反应,轻声问道:“程大人,这旨意……”
    程知儒叹了口气,说道:“没事,当初那件事我已经查清了,是卫臣负责的,手下人不懂事,牵连到我。陛下没有责怪我,已是万幸了。退出审理卫阳案件,反而是一件幸事。”
    “我还以为你会责怪王睿,毕竟这场风波是有他带头的。” 崔护说道。
    程知儒摇了摇头,说道:“崔大人,我感觉身体不舒服,告辞了。”
    不等崔护说话,他转身就走,步伐匆匆。
    崔护叹气,联想起程知儒去边关慰问将士时健步如飞,现在看来,哪有身体不适。
    内阁当中,首辅赵靖国擅长经营财货,门生遍布天下,地方大员和边关中也有不少人与他有交情。
    崔护在钱粮调动、人事安排有时不得受制于赵靖国。
    众科道言官们缓缓散去,没吃午饭的言官此时只觉腹中饥饿难耐,一边走着一边小声嘀咕着赶紧去寻些吃食。
    元熙帝的目光扫过吴立仁、赵靖国等阁臣,阁臣们个个神色凝重,不知圣上心中究竟作何盘算。
    元熙帝将视线转向王睿,缓缓说道:“几位大学士先至东阁,让御膳房送些膳食过去。公瑾,随朕进宫。戴权,你去召京兆尹铁铮进宫。”
    王睿恭敬地应道:“臣遵旨。”
    就在这时,崔护匆匆来到太和殿前,恭敬地向元熙帝见礼道:“臣崔护见过圣上。”
    元熙帝微微点头,说道:“崔爱卿也来了,若是没有用过午饭,可先至亭阁。”
    崔护的目光在王睿身上停留了一瞬,心中已然明白圣上要单独召见此子面授机宜。
    知趣地应道:“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