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作者:光头李三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最新章节     
    朱翊钧对这一次的大规模御史巡查,非常重视。
    一直到了正月初十,督察院上上下下都在忙着这件事情,外出巡查的御史所呈递上来的奏疏,走的都是军情通报途径。
    而京师司礼监派发的训责,嘉奖旨意,也是陆续出京。
    二十余名主要官员得到朝廷嘉奖,今年刚开年,考成记优,吏部考核记优,刚刚开年,这二十名官员都完成了绩效了。
    当然,有嘉奖,也就有训责。
    十八名官员得到了训责的旨意,两名县令被严肃处理,这个严肃处理就是罢官问责,等到属地事宜结束后,再行惩处。
    实际上,这种急迫的情况下,若是做的这不过分的几乎都不会直接罢官问责的。
    因为皇帝陛下亲自下旨意训责,对于官员来说,就已经是很大的惩处了,训责的旨意既是代表着皇帝他不满了,这以后是日后严惩的前奏,即便你在训责期间,将功补过,尽职尽责的去办差,没有得到后续的严惩,但你的仕途就已经戛然而止了。
    而那两名县令,之所以连元宵十五都没有扛过去,是因为在他们治理的地方,最为糟糕,冻死的百姓最多,优胜劣汰,这一自然现象,在他们的属中,表现得凌厉尽致,官府没有一点作为,衙门门口一条街积雪扫的干干净净,却不管治下百姓的死活。
    即便御史到了,也是装模做样,跟朝廷玩心眼,不老实,丧失为官信念……
    而后,到那里得御史,只给这两个县官留了两日得时间调整,还是没有作为,便再次上书陈述弹劾。
    而后的结局就这么注定了……
    海瑞在这几日,频繁入宫,与皇帝商议诸事,而朱翊钧的精神头,也都在这上面……
    皇帝重视了,朝中的官员们,也都重视起来……
    随着这一轮御史巡查结果的公布,得到嘉奖的官员们自是面上有光,预定了仕途顺遂,而后,便更加小心谨慎为官,生怕稍有差池便毁了这来之不易的荣誉。
    而那些被训责的官员,则各个如惊弓之鸟,每日战战兢兢,一边竭尽全力弥补之前的过失,一边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在此巡查期间,海瑞再次求见朱翊钧,这一次,他跟之前一样,说了一些让此时的朱翊钧,也没有办法接受的话。
    海瑞想着是不仅仅是对这些失职官员的惩处,更多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生之困,根源在于吏治。唯有整饬官场风气,让各级官员都能真正将百姓放在心上,方能长治久安。
    他提出了两个方法,第一方面,加强对官员的廉政考核,将百姓的口碑与官员的升迁直接挂钩……
    这一条,朱翊钧无法接受,甚至,放在后世也无法接受,这不就是民调吗,此时自己主宰下的封建王朝发展还没有走到顶峰呢,便想着直接跨过去,玩下一套,那怎么可能。
    另一方面,是加大对百姓的投入,要让户部专款专用,给百姓谋取真正的福祉……
    而这一条,朱翊钧也没有办法答应。
    不是不想,而是朝廷根本就做不到。
    海瑞只是看着朝廷这两年日子好过,地主家有了余粮,但,若是让户部真的拿出一笔数额庞大的银子放在那里不用,制度上面,也做不到。
    拆东墙补西墙的事情,这是财政常态,现在的社会制度下,怎么可能将真的预算做到一整年呢……
    朱翊钧从始至终,都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面对海瑞的要求,朱翊钧只能拖着,但,从未拒绝过……
    ……………………
    元宵节,北京城沉浸在一片热闹非凡的氛围中。
    天色渐暗,华灯初上,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五彩斑斓的花灯形态各异,有憨态可掬的玉兔灯,寓意着吉祥如意。有威风凛凛的瑞兽灯,还有精巧细致的宫灯,所有的花灯上面都描绘着神话传说与市井百态,引得行人纷纷驻足观赏。
    街头巷尾挂满了灯谜,文人雅士、孩童稚子皆围聚于此,或仰头思索,或热烈讨论,猜对者便能从摊主手中赢得精美小物件,欢笑声此起彼伏……
    街道上熙熙攘攘,人群摩肩接踵。
    小贩们的叫卖声交织成一曲热闹的市井乐章。
    热气腾腾的元宵,馅料有芝麻、豆沙、枣泥等,一口咬下,香甜四溢……
    孩子们手持糖人儿,造型有孙悟空、猪八戒等,栩栩如生,舍不得下口……这些孩子当然不知道,他们手中的糖人大圣,是朝廷明文禁止的产物。
    姑娘们则钟情于梅花糕,色彩艳丽,点缀着果仁、红枣,宛如精致的艺术品。
    烟火气在空气中弥漫,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与花灯交相辉映,将北京城装点得如梦如幻,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与祥和。
    而在主要街道的一个窗台前。
    一名身穿华服的少年郎,正倚靠在窗台之上,看着街道上的繁华场景……
    这少年郎便是当今的少年天子朱翊钧。
    此时,在朱翊钧身后,冯保,陈矩,张国之三人都在。
    朱翊钧望着眼前热闹非凡的景象,嘴角微微上扬,不禁吟道:“苏味道有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今日的京师繁华,数千年前,在唐时,长安便已有了……”
    此诗描绘的上元节盛景,恰似眼前北京城的繁华模样。
    冯保赶忙笑着应和:“陛下,如今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这等繁华之景,实乃陛下洪福齐天,圣德昭昭啊。”
    朱翊钧微微点头,目光依旧落在街道上,说道:“京师繁荣,朕心甚慰。然这太平盛世,可不只是局限于一城一地啊,居安思危,方能长治久安。这天下,是朕的天下,亦是天下百姓的天下,朕定要守护好这繁华宁静,不让它有一丝一毫的损伤。”
    朱翊钧说完,冯保立刻恭敬地说道:“陛下日夜操劳国政,事事亲力亲为,心怀天下百姓,实乃我大明臣民之福。如今四海之内,皆沐浴陛下恩泽,不出数年,天下必定大治,定能迎来一个全新的盛世。”
    陈矩也赶忙附和:“陛下圣明,以陛下之睿智与勤勉,大明江山定会蒸蒸日上。在陛下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富足,四方来朝,此乃必然之势。”
    冯保,陈矩两人吹捧夸赞的言语,朱翊钧并未过多回应。
    他微微皱眉,眼神之中透露出了一丝思索。
    片刻后,他转头看向冯保,问道:“李成梁与戚继光明日便要走了……朕是否还在要明日早朝后,再次召见他们呢。“
    冯保微微躬身,恭敬答道:“陛下,此事全凭圣意,见与不见,陛下自有权衡,奴婢不好多说什么。”
    “李成梁这次入京,见没有见那个李建州呢。”朱翊钧再次开口询问道。
    李建州,原本努尔哈赤,现为德胜门一守门小卒,北京户口,老婆孩子热炕头,还端上了铁饭碗,这日子算是过好了。
    此时的李建州已经有了一子一女,日子过得也算痛快舒坦。
    一直没有说话的张国之开口禀告道:“陛下,没有见,相反这个李建州还主动去了驿站,想求见李成梁,不过,李成梁却没有见他。”
    一个小小的女真人,谁也不知道为什么皇帝陛下对他这么关注,特别是在李建州刚刚留在北京城的那一年。
    锦衣卫对其的监控可是超规格的。
    就这样说吧,他妻子第一次怀孕,皇帝陛下知道的都比李建州还要早……
    因为当郎中把完脉,告知他妻子怀孕的时候,李建州正在当值,还没下班呢,消息早就被锦衣卫传到了皇帝陛下的耳中了。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对李建州的监视规格也慢慢的下降了……也是因为监视规格下降,在张国之得知李健州去求见李成梁未果后,也没有禀告朱翊钧。
    朱翊钧听到之后,眉头一皱,心中暗道:“难不成,这个李建州还在想着辽东的亲朋故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