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十九年幼时脸颊烫伤,一直戴着面具生活。
早年舒瑶给她下了忠心符,便治好了她的烫伤,此去江南用真面目示人也不会被认出来。
对于三皇子、八皇子和九皇子私底下动作不断,舒瑶烦不胜烦,便有心布局。
利用这些年安插的探子,告知他们自己得了怪病命悬一线,胤禛费尽心思找来苏神医为她治病。
得到消息的三人,为了打击胤禛,离间钮祜禄一族与雍亲王府。
不约而同想到,将苏神医控制在手里,给自己的生命多一层保障,若不能收为己用,则将他就地格杀。
他们早就打探清楚舒瑶在钮祜禄氏族中的重要性,她一死,钮祜禄一族与雍亲王必起嫌隙。
到时候算准时机将舒瑶身死的消息传到苏勒和博敦耳中,挑拨他们与胤禛的关系,让胤禛失去一大助力。
种种针对胤禛的招数,全被舒瑶看在眼里,将计就计,将胤禛也算入其中。
回想起来寥寥几句足以概括。
舒瑶在胤禛面前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以胤禛的想法为第一位,只要他开口让她救皇上,她便拼尽全力去救。
实际上,舒瑶不希望康熙痊愈。
如今是康熙五四十年。
康熙王朝晚年的腐败才开始显露弊端,之后会越来越严重。
这个国家的子民,在书上只是一串数字,但在这方世界,都是活生生的人。
舒瑶不希望因康熙晚年怠政使得无数人家破人亡,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那都是将来弘暻的子民,也是给她提供功德的人。
说起来,舒瑶比胤禛本人更希望他早日登基,但她在任务世界受制于天道,不能对在位帝王下手,只能选择对康熙的病情袖手旁观。
康熙能活多久,全靠太医院数位太医的本事和康熙自己的命数,她不会干扰。
在弘暻登基之前,她要做的,就是不停为自己积攒力量,积攒功德。
争夺皇位的绊脚石舒瑶已经替胤禛除去了,如今挡在他前面的只有一人,那人就靠胤禛自己去搞定了。
次日早朝。
皇上连发三道圣旨。
第一道,是寻了胤祉、胤禩和胤禟三人的错处当做理由,罚他们去养蜂夹道禁足思过的明旨,遇赦不赦,无诏不得出。
圣旨一下,朝野皆知,他们三人彻底出局,再无翻身可能。
紧接着,梁九功再次宣读第二道旨意,封武状元兼文状元丰生为正三品内火器营翼长,掌内营兵丁训练步射、骑射等事。封武状元兼文探花牧瑾为一等御前侍卫,也是正三品。
二人一步登天,起点比他们的父兄都高。
这份旨意朝臣还没震惊完,最后一旨意令他们更加震惊。
皇上立胤禛为皇太子。
朝野皆惊。
舒瑶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失手打翻了手中果茶,再三向杜若求证。
昨晚上还得到消息,因康熙病情传出,边境不稳,幽禁咸安宫的太子借病以矾水作书,传信大臣普奇举荐他为大将军,想借此出宫,再行谋划储位。
谁知今日康熙神来一笔,堵了胤礽这条路。
看来咸安宫那边,不止她派人盯着,康熙对胤礽也没有完全放下戒心,依然派人监视他的动向。
到了傍晚,胤礽联系普奇之事事发,普奇获罪,废太子遭到康熙警告,再次受到打击,自此一蹶不振。
晚上胤禛一脸疲惫回府,到前院洗漱更衣,然后习惯性去了琼华院。
皇阿玛立他为皇太子这件事,他与大家是同一时间才知道的,此前皇阿玛并未透露一字半句,别说旁人震惊,他自己的震惊不比旁人少。
手头差事忙不完,下了朝还不停有人向他明里暗里示好,胤禛疲于应付,以至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去想他居然冷不丁地成了太子。
走在去琼华院的路上,胤禛到此时还没有多少真实感,只觉太子之位来得太突然了。
为此谋划多年,真正实现了愿望,胤禛反而不太敢相信。
耳报神早来禀报王爷行踪,舒瑶打扮温婉站在大门口等候,脸上洋溢着纯粹的笑容,那是在为胤禛高兴。
胤禛远远看到舒瑶巧笑倩兮站在门口等你过后,大步上前拥住她。
看见舒瑶站在这里,一如往日等他归家一样,这瞬间,胤禛终于有了真实感,随即涌上心头的是绵密的欣喜。
这种喜悦,他想与瑶儿同享。
舒瑶不懂他的情绪,却也敏感地知道此时此刻无需多言,抬手紧紧抱住他。
两人静静相拥。
苏培盛等人有眼色的悄悄离开,顺便将门后偷看的四阿哥、五阿哥和四格格一同带走。
不知过了多久,舒瑶感觉自己的腰被越箍越紧,柔柔道:“爷,夜深露重,咱们先进屋可好?”
胤禛放开她,扬唇笑道:“好。”
十指紧扣步入院中。
院内四处灯笼林立,明亮的光芒照亮了前行的路。
仿佛昭示着他今后的路一片坦途。
胤禛这样想着,偏头看了舒瑶一眼,内心默念,只愿日后同现在一样,这个女子始终陪伴在他身边。
一夜好梦。
醒来后,胤禛心中安定,恢复往日沉稳。
下朝后,依然如往常一样去给皇阿玛请安,再去办交给他的事。
皇太子的册封大典定在十一月,由礼部主持。
在此之前,胤禛还是不能松懈下来,往日如何做,今日还是一样。
侍奉君父孝顺恭敬。
去衙门点卯,面对众人的巴结奉承,不骄不躁,处事有度。
原本康熙还担心胤禛忽然受封太子之位,会欢喜得失了章法,这下算是放心了。
召胤禛到御书房侍奉笔墨,实际上是要胤禛代他批阅奏折。
他的右边身体依然没有知觉,只能用左手批阅奏折,时间久了,手腕酸疼不已,只得停下来休息。
胤禛谨慎拒绝。
康熙欣慰于他的态度,便说:“你如今是太子,将来国家还要交到你的手中,这些奏折你也该学着如何处理了。”
这是太子的职责,也是将来作为帝王的职责,胤禛没有在拒绝。
他将先将奏折都看一遍,给这些折子分类,关于军事民政等重要折子放在一边,留给皇上处理。
其他不太重要的,诸如长篇大论辞藻华丽的请安折,胤禛便没有负担提笔一一批复。
他这样的态度,康熙暗暗满意。
帝王就是这样,希望后继有人朝政稳固,却也不希望在自己还在位时被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