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显三年,春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辽东大地上,万物复苏,却也暗流涌动。耶律阿保机,这位雄才大略的辽太祖,站在高高的燕云台上,眺望着远方。他的眼中既有对辽阔疆土的渴望,也有对民族未来的深思。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辽的基业,一个宏大的计划在他心中悄然成形——将原渤海国的卢州、铁州等重要地区迁至新址,以熊岳为起点,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天显三年(928年),迁原渤海国中京显德府的卢州置今熊岳,置卢州,领熊岳县。迁原中京显德府的铁州置安市,领汤池县。迁原渤海国中南京南海府的椒州至耀州(原盖州,今大石桥市岳州村),领岩渊县。
“韩卿,此番迁徙与重建,非你莫属。”耶律阿保机的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他将这份重任交给了智勇双全的韩德让。
熊岳,这个被大自然赋予了无尽魅力的地方,依山傍海,四季分明。春日里,山花烂漫,海风轻拂,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即将到来的新居民准备的欢迎礼。韩德让率领大军与工匠们抵达此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中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将士们,我们不仅要建造一座城,更要建造一个家!”韩德让的声音穿透人群,回荡在山谷之间。他亲自督军,从规划布局到每一块砖石的堆砌,都力求精益求精。士兵们挥汗如雨,工匠们巧手匠心,一座座房屋、一条条街道逐渐成形,新城的轮廓在晨曦中渐渐清晰。
迁徙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那些世代生活在卢州、铁州的百姓而言,离开熟悉的故土,前往未知的新地,心中难免有诸多不舍与忧虑。然而,当第一批迁徙者踏入熊岳新城,看到那些虽然简陋却充满希望的建筑时,他们的眼中开始闪烁起光芒。
“看,那边的小屋,好像我家乡的样子。”一位老妇人指着远处的一座小屋,眼中泛起了泪光,但那是幸福的泪光。
韩德让深知,要让百姓真正归属大辽,仅靠坚固的城墙是不够的,更需要温暖的人心。他下令设立“安民局”,负责解决迁徙百姓的生计、医疗、教育等问题,确保他们在新城能够安居乐业。同时,他还鼓励士兵与工匠们与百姓交流,共同劳动,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友谊。
转眼间,数月过去,熊岳新城已初具规模。城墙巍峨,街道整洁,百姓们在新家中忙碌而幸福地生活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考验着这座新城和它的居民。
暴雨如注,河水暴涨,部分低洼地带出现了积水。韩德让第一时间带领官兵和百姓投入到抗洪抢险中,他们筑堤防洪,疏通水道,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洪一线。在这场战斗中,没有官民之分,只有并肩作战的兄弟姐妹。
“将军,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只要能守住我们的家!”一位年轻士兵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韩德让望着这些勇敢的人们,心中充满了感动和自豪。他知道,正是有了这些不屈不挠的百姓和忠诚勇敢的士兵,大辽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
雨过天晴,阳光再次洒满大地。熊岳新城在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后,更加显得生机勃勃。新城不仅成为了大辽的一道坚固防线,更成为了百姓心中的温暖家园。
耶律阿保机亲自视察新城后,对韩德让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卿之所为,功在社稷,利在千秋。”他深知,这座新城不仅仅是一座城池的重建,更是大辽民族团结一心、共创辉煌的象征。
从此,熊岳新城的名字传遍了四方,成为了一个传奇。它见证了耶律阿保机的英明决策和韩德让的卓越领导,更见证了辽朝人民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精神。在这片新生的土地上,大辽的辉煌篇章正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