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九年,大唐盛世之下,边疆却暗流涌动。东疆的高丽,自恃国力强盛,屡犯大唐边境,百姓苦不堪言,边疆告急。唐太宗李世民,一代雄主,岂能坐视国土受侵?于是,一场关乎国家尊严与和平的征伐,悄然酝酿。
四月,春光正好,万物复苏,然而在这宁静的表象之下,是即将爆发的风暴。唐安市南,所幸山(今盖州市赤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仿佛是大自然为即将到来的战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山中古木参天,溪水潺潺,却不知即将见证一场改变历史的激战。
长孙无忌与牛进达领命,率精兵1.1万,悄无声息地穿越狭谷,意图从敌后突袭,切断高丽军的退路。而李积则领步兵,于西岭布阵,正面迎敌。唐太宗亲自率领4000精骑,藏于北山,静待时机,准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翌日清晨,所幸山上,薄雾缭绕,两军对峙,气氛紧张到了极点。高延寿率高丽大军,见李积仅率5000步卒列阵,心中不免轻视,以为唐军不过如此,遂摆开阵势,准备迎战。
李世民见时机成熟,一声令下:“命作鼓角!”顿时,战鼓轰鸣,号角齐鸣,响彻云霄。唐军各路兵马闻声而动,如潮水般涌向高丽军阵。高延寿见状大惊,方知中计,阵脚立时大乱。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身着奇服,手持长枪的勇士跃马而出,正是龙门人薛仁贵。他大吼一声,犹如雷鸣,直冲敌阵,所向披靡,无人能挡。薛仁贵的英勇,极大地鼓舞了唐军的士气,士兵们奋勇向前,与高丽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战场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唐军凭借人数与士气上的优势,逐渐扭转了战局。长孙无忌与牛进达的部队从敌后杀出,与高丽军腹背受敌,更是雪上加霜。高延寿见状,知大势已去,只得率残部拼死突围,企图逃出生天。
然而,唐太宗早已料到这一步,他亲自率领精骑,如幽灵般出现在高丽军的退路之上,截断了他们的生路。高延寿、高惠真二人,眼见败局已定,只得放下武器,率众人投降。
战斗结束后,唐军打扫战场,高丽兵大溃,被斩首2万余人,诛靺鞨兵3千余人,缴获马牛10万,铠甲万领及其它器械无数。唐太宗望着满地的狼藉,心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对战争的无奈。他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为纪念此战,唐太宗特地将所幸山改名为“驻跸山”,并在山上建造了一座寺庙,名曰“凯捷寺”,以供奉阵亡将士之灵。同时,他还命人在寺内立下一块石碑,即“凯捷碑”,亲自撰写碑文,记录此次战役的经过与功绩,以告慰英灵,激励后人。
征东途中路过(今盖州市高屯镇赶马河),因大清河水流急难走,唐王被迫下马,赶马过河,村名由此而得。
这里山川秀美,大河蜿蜒,仿佛每一缕风都携带着历史的低语,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故事,就发生在这片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土地上,围绕着一段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征东的传奇佳话缓缓铺陈。
唐太宗李世民为平定辽东之乱,御驾亲征,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踏上了东征的征途。队伍穿越了崇山峻岭,跨过了无数江河,最终来到了高屯镇附近的大清河前。此时,正值深秋,天空湛蓝如洗,几朵白云悠然飘过,而大清河却一反常态,水流湍急,波涛汹涌,仿佛是大自然对这支强大军队的考验。
李世民立于河畔,望着眼前的滔滔河水,眉头紧锁。随行的将领们纷纷上前献策,但均因河水太过凶险而难以施行。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卷起了岸边的落叶,也卷起了李世民心中的豪情与决心。
“朕乃天子,岂能被区区一条河流所阻?”李世民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环视四周,目光最终落在了一匹膘肥体壮的战马上。这匹马,跟随他南征北战,无数次化险为夷,此刻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决心,马首高昂,眼神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传令下去,朕要亲自赶马过河,以示我大唐将士无畏之心!”李世民的话音刚落,全军上下无不震惊,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几位亲信将领连忙上前劝阻,但李世民却摆摆手,毅然决然地跨上了那匹战马。
随着一声响亮的马哨,李世民紧握缰绳,策马向河中冲去。河水如猛兽般咆哮着,一次次试图将战马吞噬,但李世民和马儿却如同一体,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精湛的骑术,在波涛中左突右冲,最终奇迹般地抵达了对岸。这一幕,不仅让在场的将士们目瞪口呆,更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当大军顺利渡过大清河,继续向辽东挺进时,赶马河村的老百姓们听闻了此事,无不感佩唐太宗的英勇与决心。他们纷纷走出家门,站在村头,望着远去的军队,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激。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村民们决定将村名改为“赶马河村”,让后人永远铭记唐太宗李世民赶马过河的英勇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