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京城邸报
作者:皎皎星河月   大明天启帝最新章节     
    十月的北京已是鹅毛飞雪,近些年来北京也是越来越冷。
    大雪下了几天,城外的民房全都压满了雪,街道上也铺了十几公分厚的雪,行人稀少,雪中行走如入泥潭,寸步难行。也就城墙和城楼每天都有兵马司遣人打扫才可供行走。
    此时朱由校和张嫣走在紫禁城城墙之上。
    朱由校挽着张嫣的玉手,轻声道:“皇后可喜欢这雪景?”
    张嫣道:“雪景固然美好,但臣妾却是担忧大明百姓生计,天气越来越冷,怕是好多人熬不过这个冬天。”
    朱由校回头看了看,找到田尔耕,问道:“上次锦衣卫内部抄家好像没有粮食?”
    田尔耕拱手道:“禀陛下,当时由于工作繁重,锦衣卫只负责金银珠宝和田地房产的统计,粮食、货物则是交给东厂负责了。”
    魏忠贤连忙道:“禀皇爷,锦衣卫抄没所得各种粮食共计五十五万八千余石,其他各种货物数量太大,都已记在内帑账上,可要老奴取来供皇爷参阅?”
    朱由校点点头:“嗯!把内帑账本拿来,朕也该看看自己有多少家底了,顺便把郭允厚找来,朕有事问他。”
    魏忠贤先是命人去给皇帝皇后搬来桌椅,奉上茶水,然后去内承运库取得账本,最后再去午门内找到郭允厚。
    “臣郭允厚参见皇上!”
    朱由校摆摆手:“免礼。郭卿家,户部所辖京仓,现有粮食、煤炭几何?”
    “禀皇上,京仓现有各类粮草八十八万五千余石,煤炭约二百二十余万斤,现在每天都有商人从山西等地贩煤入京,户部也会根据消耗量酌情购入一些。”
    朱由校扭头看向田尔耕,问道:“京仓储粮才八十八万石,你那抄个家就有五十五万石?”
    田尔耕道:
    “禀陛下,锦衣卫只负责抄家、封存、运送,并未负责点算,抄没所得粮食数量臣属实不知,但抄家名单上确实有十二家是做粮商或粮草贩运生意的,锦衣卫在京师、天津、通州、廊坊、唐山等地抄获了不少私仓,应是这些人囤积的粮食,准备用作哄抬物价之用。”
    朱由校点点头,道:“审审这些粮商,他们的获粮渠道从何而来,交给户部,以后户部也可通过民间渠道购入粮食,充盈京仓,稳定京师民心。”
    然后看向魏忠贤:“抄家所得粮食和各种货物全部归入户部。”
    其次看向郭允厚:“郭卿家要注意京师粮食、煤炭价格,适时调控,保持稳定,让京师百姓安安乐乐度过这个冬天。”
    最后又看回魏忠贤:“东厂多多注意京师的商人,特别是粮食、煤炭这些,谁敢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马上抓捕,打入大牢。”
    田尔耕、魏忠贤、郭允厚齐齐称是。
    朱由校顿了顿,道:“顺便给朕找两个人,一个叫宋应星,一个叫王象晋。”
    魏忠贤道:“禀皇爷,王象晋早年辞职归乡,现在应在山东老家,这宋应星不知是何许人也,需要些时日寻找。”
    朱由校道:“宋应星参加过科举,中过举人,可从此入手查找。”
    “是!老奴遵旨!”
    十一月三日,一道圣旨忽然在毫无征兆间颁布天下: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朕得天顾,病体痊愈,普天同庆,特开恩科,新设算、医、农、军、律五科,定于天启八年三月五日举行,天下百姓皆可与试,无分男女。钦此!”
    五日,北京城正阳门大街上一家三连铺的店悄悄开业了,没有锣鼓喧天也没有鞭炮齐鸣,似乎是一夜之间就挂上了招牌匾额,默默开始营业。
    一大早,北京大街上还没多少行人,只有五城兵马司组织的一队队民夫在京师各大街道上清理积雪。
    五城兵马司的人才刚到达正阳门大街就看见这一家三连铺的大店,门上招牌五个金光大字——京城邸报社,在朝阳照射下闪闪发光。
    店门口的积雪被扫到两边,清理出一大片空地,空地上此时正站着五六十人,其中大部分是十一二岁左右的孩童,他们身上全都穿着白色的衣服,衣服胸前有用明黄色的线绣着“京城邸报”四个字。
    几名大人正在给他们分发一叠叠厚厚的纸。
    这天早上,卖报童游荡在北京城大街小巷,一边走一边高呼:
    “京城邸报!号外!号外!锦衣卫蛀虫伏法,皇上铁面无私连斩百人……一文钱一份!一文钱一份!售完即止!售完即止!”
    “京城邸报?那是啥?给我来一份!”
    这个时代识字之人很少,所以购买邸报的多是文人、富户以及说书评书之人。
    说书人取得邸报之后,带回自己的摊档中,经过一番编排演绎,便以说书的形式将报上的内容传播给普通百姓听。
    “这赵二是不是城南那个恶霸?”
    “上个月月头在午门外斩了一百个人,我就说有几个那么眼熟,现在想起来那里面就有赵二。”
    “爹!娘!你们看到了吗?老天开眼!赵二终于被天收了啊!”
    “这人一家估计也是被赵二欺负惨了,现在终于大仇得报。但这和老天爷有什么关系?明明是皇上开眼,铁面无私,惩奸除恶!”
    “对对对!咱皇上真是为民除害的清明天子!吾皇万岁!”
    “吾皇万岁!”
    “吾皇万岁!”
    “吾皇万岁!”
    虽然邸报上只报道了一些表面上的事情,但在京师和北直隶地区仍然掀起了轩然大波,并逐步向周边省份、向全国各地传播开去。
    朝堂上大小官员私下里都在讨论皇帝这一行为举措的深意,明眼人都知道京城邸报社就是皇帝开设的,是皇帝的喉舌。
    皇帝无论是为了反贪反腐,还是为了震慑宵小,最终都是为了巩固皇权。
    而民间则是一片拍手叫好,被斩首的一百人在邸报中全都有名有姓,有罪行的简单叙述。
    于是民间便把这些人的罪行事迹戏剧化,编成说书或戏剧,在民间广泛传播,而后有人编录成书,是为《百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