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师徒协力斗阴流(一)
作者:风启清扬   山河长生最新章节     
    长生摇了摇头道:“我在想普性师伯祖不善功夫这是全少林都知道的事情,那个改名徐海的普静武功那么高,师伯祖是怎么打伤他的?”
    俞大猷点了点头回道:“‘不气和尚’武功虽然平平,但我多少能想到当时场景,普静当时可能只是一时冲动血涌迷失心智,为了争夺方丈之位铤而走险犯下大罪。他说到底还是一个从小受佛法教养的年轻人,真让他痛下杀手弑师夺位,终究不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心理上要彻底推翻自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又想夺位又不愿犯下人神共愤的大罪,毕竟年轻心智尚不成熟,一时之间自我怀疑心神不定很是正常,这世上还有好多人做了前后矛盾的事就闹了失心疯的,这才给了普性可乘之机。”
    长生又道:“虽然不是很懂,但是我觉得先生讲的弯弯绕绕好像也有点道理。其实除此之外还有我更奇怪的,师伯祖明明早就看出危险,为什不不早点禀报方丈提前防范,这样既能救下洪鉴太师祖的性命,又能劝说普静改恶从善莫做傻事,岂不是两全其美。”
    俞大猷听罢没有说话,思索了一阵问道:“其实我也想过这个问题,而且江湖上有些有门有眼的传言,你真的想知道?我可怕你年幼无知受不了。”
    长生也顿了顿道:“我既然跟随先生出来闯荡江湖,就是想好好亲眼看看这江湖真正的样子,见花闻花遇道问道,你可不能因为我年龄小就瞒着我,我懂的可不少呢!”他是少年孩童赤子之心,怎么想便怎么说了。
    俞大猷大笑道:“哈哈哈,好小子!终于有点你先生我的样子了。好!我可以跟你讲,但是至于这些话是真是假,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你自己信什么不信什么,取舍之间,你要自己慢慢判断,如果现在想不通就长大了继续想。你可知普性‘不气和尚’的外号是怎么来的吗?”
    长生点了点头道:“知道知道!师兄们说过,是因为师伯祖佛法修为精深,遇事不怒不忿不急不气,困来即眠饥来即食,无论何事如所平常,故而武林中的人送了他这个外号。”
    俞大猷又笑道:“哈哈哈,原来这名门正学也会谎骗孺子小儿,区区一个诨号居然还能加上这么一大串雅释。普性大师现在确实是不怒不忿不急不气了,但这个外号,最初可不是这么来的。普性少年时师从少林的洪绝和尚,这洪绝和普性一样为人寡淡少言,在少林一直是个少有人知可有可无的角色,普性作为他的弟子,武艺平平地位平平,少年时常受他人们欺负,但是因为武艺技不如人,一来二去也就习惯了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时间长了便得了个外号‘不气和尚’,本是些不肖弟子们用来嘲讽讥笑他的。后来普性得道成名后,一是这外号和他本人修为习惯也相符合,而来出家之人得道高僧也不在乎什么诨名绰号,也就这么叫开了。但他能识破阻止普静,坐到少林寺住持的位子靠的可不是忍气吞声。”
    长生一拍手道:“我知道我知道!你刚才说过的,很多时候,谋犹胜于武。”
    俞大猷点了点头道:“不错,这学说话是比学功夫快多了。普性虽然武功平平无奇,但能筹善谋料人于先,我在少林就领教过他的厉害。你问我为什么普性早早洞悉普静意欲刺杀洪鉴神僧却秘而不发,一直等到千钧一发之际才出手,第一次听这故事的时候我也很是费解。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有三人在场知晓,这少林秘史无论江湖上如何传言,终究是只是传言,七分是戏三分为实。所以前次我上少林寺进入藏经阁办好事后,就忍不住翻看了这一段少林记史,找到了洪鉴大师对当年回忆的亲书笔录,里面明确提到普静偷袭他成功之后,不忍下手反而自己陷入矛盾痛苦之中,这时普性才趁机出手。在明确了这点细节之后,我认为江湖上有些传言兴许是对的,普性此举,是故意的。
    普性与普从、普静不同,既没有绝伦无比的武艺身手,又没有响当当的江湖名声,甚至连个靠得住的师父都没有,当时他岁数已经不小了,若想在少林立足登高在江湖上扬名立万,只有抓住机会。他应该早就盯上了普静,察觉到了他刺杀的行动,但是如果他直接告诉洪鉴神僧,那时普静还没有什么实质行动,毕竟亲疏有别,洪鉴神僧会怎么想,会不会是普性挑拨离间?
    就算洪鉴信了,普性也就是个检举之功没什么大用处,普静还是普静,普性也还是原来的普性。而如果这一扳不倒,万一日后普静仍做了少林方丈掌门自己就在劫难逃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普静下手,如果普性救下本门方丈击毙叛徒,那才是真正的大功一件,就算当不上下任掌门也有望在少林一人之下;如果救不下洪鉴,他是唯一一个目睹方丈被害经过的人,可以站出来将真相和盘托出,力助普从登位,集众人之力将普静杀之,他一样是新掌门的亮辅良弼、头号功臣。
    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普静满以为自己计划万无一失,却不知普性在他身后另有筹谋,当日普性看到普静一念之仁破绽百出,机不可失当即出手,一指之下断送了普静成就了自己。武林数百年第一大派掌门的位子,那诱人的程度可不是读几天佛经就一定能受得住的”
    长生听到他这话目瞪口呆,只觉得晕晕乎乎不知道是俞大猷糊涂了还是自己糊涂了,道理清晰的话听着却如同再生,与自己以往的认知自相矛盾天地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