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小镇里的补锅匠
作者:端木赐一心   重生1978,从邮电维修工开始最新章节     
    刘惠打量了一下眼前的女子,发现她非常年轻,身材和长相都非常不错,穿着一套绣花女装,就像一个模特。
    女子见到刘惠,眼前也是一亮,这个女孩太漂亮了,要是穿上店里的绣花女装,就更漂亮了。
    不出意外,今天应该能够推销几套衣服。
    接下来,女子开始向刘惠介绍店里的绣花女装。
    刘惠对店里几款女装,比较感兴趣,这些绣花女装,在市里的服装店里,很难买到。
    对于这些服装,刘惠还是喜欢局部绣花的款式,服装上刺绣太多,她反而不喜欢。
    相比较而言,这些绣花服装,价格并不贵,刘惠很快选种了几款衣服,不仅自己买了,给苏宁和苏维维各买了一件,当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小妹刘婷。
    唯一不足的是这里只售卖女装,否则给苏臣哥哥和自己的两个弟弟也买上。
    从刺绣店里出来,刘惠手中多了一个袋子。
    苏臣笑了笑,从刘惠手中接过袋子,虽然袋子不重,但让女孩子拎着,总觉得有点不妥。
    两人继续往前走,前面出现了一个开阔地带,这里类似一个广场,集中了不少人,看上去非常热闹。
    这里有一棵巨大的法国梧桐树,树干粗壮,看上去有些年份了。
    这种树最大优点是生长迅速,遮阴效果好,在夏季是人们纳凉的好地方。
    但这种树也有一个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秋天掉叶落果,树底下一片狼藉。
    目前还没有到法梧落叶季节,这个时候的中午温度并不低,阳光强烈,这样一来,法梧的树荫下,就成了人们集中的地方。
    苏臣首先看到的,是三四个补锅匠凑在一起,他们正在忙碌,在旁边玩耍的,大多是女人和小孩。
    对于补锅匠,苏臣和刘惠并不陌生,都是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对补锅匠非常熟悉。
    补锅这门手艺,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那时的人们生活节俭,家里有些东西,即使用坏了,也不舍得扔掉,想办法将其修好,继续使用。
    补锅匠一般都是三五成群,他们挑着担子,走街穿巷,有时要到很远的地方,风餐露宿,挣点辛苦钱。
    几个补锅匠正忙于补锅,他们的装备是一个风箱一个炉子,补锅师傅用力的拉着风箱,炉子里火苗窜得老高。
    炉子中有一个坩埚,被焦炭火烧得通红,坩埚中是熔化的铁水,是用来补锅的。
    补锅是个危险的活,要是被铁水烫着,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补锅匠在补锅时,看热闹的人都站得较远。
    除了补锅匠在忙碌,还有一个爆米花的师傅,不时的爆出一两声巨响。
    还有几个货郞,他们将挑子放下,便有女人小孩围了上来。
    这些货郞除了售卖针线之类的小商品,还收购一些小物件,什么牙膏皮鸡肫皮、鳖壳乌龟板,都是他们收购的对象。
    不论在七湾大队,还是红星大队,这种情况也很常见,但没有这么集中。
    看来手艺人都看中了这里,南湾镇无疑成了风水宝地。
    苏臣和刘惠坐在树下休息,不知不觉间已到晌午,两人准备离开,想知道这里有没有特色餐饮。
    前面就是街道的尽头,再往前走,就出小镇了,两人开始往回走。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小镇上并没有餐馆,只找到两家面馆和几个卖小吃的摊位。
    两人没有办法,只得去了一家面馆,下了两碗面条。
    面条吃完后,苏臣看向面馆老板,开口问道:
    “镇里怎么没有餐馆,顾客要是想吃桌饭怎么办。”
    老板笑了笑,开口道:
    “两个月前,我就是开餐馆的,虽然镇里的人口较多,但大部分都是本地人。
    小镇的人都比较传统,一般情况下都在家里吃饭,很少外出。
    近一年来,来小镇的外地人多了一些,有来游玩的,也有过来做生意的。
    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开餐馆应该能挣到钱,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南湾虽然是个古镇,但知道这个地方的人并不多,来这里游玩的人基本上都是周边的人。
    古镇就这么大,要不了半个小时,就能将大街小巷逛了个遍,游客们最多是买点东西,就离开了。
    来这里做生意的人,基本上都是进点货就回去,停留的时间也不长,即使要吃点东西,一碗面条就能打发,没有必须下馆子。
    来南湾镇的生意人不是很多,但南湾镇外出的人却不少,一些人将本地生产出来的产品拿到外面销售,效果还是不错的。
    渐渐的南湾镇便出现这种现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本地销售的并不多,大部分都是运往外地,这也就导致本地小商品生产特别活跃。
    正因为如此,餐馆开业后,一直是惨淡经营。
    实在没有办法,我才将餐馆改成面馆,反而还有点生意,养活一家人是没有问题的。”
    苏臣点了点头,觉得面馆老板分析得有理,在他看来,出现这种情况也只是暂时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经济将逐步活跃起来,南湾镇的现状将很快发生改变,到时候这里的餐饮和住宿一定会红火起来。
    这时苏臣想起了一件事情,开口道:
    “南湾镇有一家制作雨伞的,非常出名,他们在什么地方?”
    “你是说贺记雨伞吧,他们家从清朝就开始制作的雨伞,制作出来的雨伞质量非常好,再大的风也吹不坏,就是价格有点贵。
    如果要是去他家买雨伞,可以沿着街道往前走,大约走一百米左右,靠左边有一个小巷子,你们沿着巷子走到底就到了。”
    “好的,谢谢老板。”苏臣向老板道谢,随即离开面馆。
    向前不远处,街道左边出现一条小巷,这应该就是面馆老板所说的贺记雨伞所在巷子。
    两人随即进入小巷,小巷两边有不少生产工艺品和玩具的作坊,从情况上来看,这里都是家庭式的生产作坊,所以能传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很快,两人到了巷子尽头,就看一个非常大的老宅子,在其大门楼上,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贺记雨伞”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