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五代—后晋的重要事件—迁都开封
作者: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中国古代历史史实梳理最新章节     
    五代时期,后晋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其迁都开封的决策是历史进程中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这一决策既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推动,也蕴含了主观政治、经济及军事等多方面的考量。
    以下是对后晋迁都开封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客观因素
    1. 历史沿革与地理优势
    历史背景:自朱温将其节度使治所迁至开封后,开封逐渐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重要中心。
    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的不断扩建,使开封城的规模逐渐扩大,人口迅速膨胀,经济日趋繁荣。
    到北宋建国时,开封已经完全具备了作为一个大国首都的硬件基础。
    地理条件:开封地处中原腹地,四周一马平川,便于调动军队和物资运输。
    在战火频仍的五代、宋初,这一地理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宋史》中便记述道:“以大梁(即汴梁,指开封)四方所凑,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
    2. 经济重心南移
    南方经济发展: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受重创,而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迅速发展。
    大批北方人南迁,不仅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兴修,更是推动了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国家财政收入也逐渐依赖江南地区。
    漕运便利:开封地处多条河流交汇处,尤其是汴河水系,能够有效地将江南财税重地与开封联系在一起。
    这种漕运便利,使得开封能够支撑起庞大的首都人口及驻军需求。
    3. 洛阳的衰落
    战争破坏:洛阳在五代时期多次遭受战乱破坏,特别是被后晋、契丹攻占后,彻底成为废墟。
    到北宋建立之初,其城郭仍不完备,失去了建都的基础。
    漕运系统废弃:自唐僖宗后,洛阳的漕运系统基本被废弃,无法再承担作为国家首都的物资运输任务。
    二、主观因素
    1. 政治考量
    稳固统治:后晋的建立者石敬瑭,通过认辽朝君主为父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等条件借兵推翻后唐。
    迁都开封,有利于巩固其新建立的政权,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削弱地方势力:开封作为中原腹地,便于中央政府对地方势力的监控和削弱,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 军事需求
    防御策略:开封虽无险可守,但其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便于中央迅速调集军队应对各地叛乱或外敌入侵。
    在五代十国这一战乱频仍的时期,这种军事上的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
    禁军制度:后晋时期,禁军制度逐渐完善,成为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封作为禁军的驻扎地,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军事力量的直接掌控和调度。
    3. 经济支撑
    财政考虑:开封作为漕运枢纽,能够有效地将江南的财富运往北方,支撑起首都庞大的财政开支。
    这对于后晋这样一个新建立的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撑点。
    促进经济发展:迁都开封后,随着首都人口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扩大,也促进了当地商业、手工业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结论
    综上所述,后晋迁都开封的决策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开封具备优越的地理条件、便利的漕运系统和繁荣的经济基础;主观上,迁都开封有利于稳固统治、加强军事防御和促进经济发展。这一决策不仅使开封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都城之一,也为后来北宋的建立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