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周朝—西周时期的重要事件-国人暴动
作者: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中国古代历史史实梳理最新章节     
    西周时期的“国人暴动”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重要事件,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也揭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紧张。
    以下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国人暴动”的深入分析。
    一、主观因素
    1. 统治者的暴政与腐败
    周厉王的专制统治:周厉王是西周时期的第十位君主,他在位期间施政暴虐,宠信奸佞,如大臣荣夷公。
    他推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等公共资源收归王室所有,禁止国人(居住在国都的平民)利用这些资源谋生,极大地损害了国人的利益。
    这种贪婪和专制的统治方式引发了国人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情绪。
    周厉王的防民之口: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周厉王采取了极端的手段来压制民众的言论自由。
    他禁止国人批评朝政,甚至从卫国找来巫师监谤,凡有议论朝政者即行杀戮。
    这种高压政策使得国人敢怒不敢言,但内心的愤怒和不满却在不断积累。
    2. 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
    贵族与平民的分裂:周厉王的暴政不仅加剧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也导致了统治阶层内部的分裂。
    一些有识之士如召公虎等大臣曾进谏周厉王改变做法,但未能得到采纳。
    这使得一部分贵族也对周厉王的统治感到失望和不满。
    王权与诸侯势力的博弈: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国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
    周厉王为了削弱诸侯的实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进一步加剧了王权与诸侯势力之间的博弈和矛盾。
    诸侯们对周厉王的改革措施持反对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国人的暴动。
    二、客观因素
    1. 社会矛盾的激化
    经济负担的加重:周厉王的“专利”政策使得国人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谋生手段,生活陷入困境。
    这种经济上的压迫使得国人对周厉王的统治更加不满和愤怒。
    自然灾害的频发:西周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如旱灾、水灾等使得农业生产遭受重创。
    在自然灾害的打击下国人的生计更加艰难他们不得不更加依赖自然资源来维持生活。
    然而周厉王的“专利”政策却剥夺了他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2. 民众意识的觉醒
    国人身份的特殊性:在西周时期“国人”是居住在国都的平民他们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与“野人”(居住在野外的农夫)相比国人的政治参与意识更强。
    他们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和自身权益的保障因此在面对周厉王的暴政时他们更容易形成统一的反抗意志。
    舆论的推动:虽然周厉王采取了高压政策来压制民众的言论自由但舆论的力量却是无法完全封杀的。
    一些有识之士通过私下传播信息、交换意见等方式推动了舆论的发酵和扩散。
    这种舆论的推动使得国人的反抗情绪更加高涨并最终爆发为大规模的暴动。
    三、暴动过程与结果
    暴动的爆发:公元前841年(也有说法为公元前842年)国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动。
    他们手持棍棒、农具等武器围攻王宫要求杀死周厉王。
    周厉王在得知风声后仓皇逃离国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地方才停下来。
    暴动的结果:国人暴动后周厉王已无法回到国都镐京太子静也不能马上继位为王。
    在这种形势下召公虎和周公旦等大臣代行王政并改称年号为“共和”史称“共和行政”。
    这一事件标志着西周王朝统治的衰落和分裂同时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历史意义与影响
    政治意义:“国人暴动”是西周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它揭示了统治者的暴政和腐败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
    这一事件促使西周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调整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社会意义:“国人暴动”反映了民众意识的觉醒和反抗精神的崛起。
    它表明了在专制统治下民众并非完全无助和顺从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这一事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正义。
    文化意义:“国人暴动”作为西周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被后世广泛传颂和记载。
    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反抗暴政、追求自由的重要象征之一对后世的文化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