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抱猪仔的男孩
作者:墨池白条   高嵋山下是侬家最新章节     
    秉钰和国芝一前一后来到猪圈,二人见国荃和国葆正在给猪喂水冲凉:
    “哟!九弟和葆弟跑来给猪喂水了?”秉钰说。
    国荃抹了把汗:“哈,娘交代给我们的任务。”
    秉钰走近两个弟弟:“快别干了,瞧这小脸晒得,快回屋吧,外面站久了会中暑的。”
    国芝看着被弟弟干完的活儿,对两个弟弟道:“以后,这些活儿姐姐来做,你们好好读书就是,赶紧回房凉快凉快去。”
    国荃对大家道:“哈,都回去吧!这里已经没事了。”
    秉钰拉着国葆:“瞧,弄得满身是水,赶紧回屋换件干的,湿衣服换下拿来,嫂子给你洗了。”
    国葆咧嘴一笑:“没事,一下就干了。”
    秉钰关爱道:“不行,湿衣服捂着会长痱子。”
    大家一起往前院走着,国荃对秉钰道:“嫂子,什么时候让大哥找我们说说话吧,想他很久了。”
    秉钰闻听一愣:“大哥就在房间,你直接找他就好,还和嫂子商量什么?”
    “大哥刚回来,我怕去得多了,嫂子不高兴。”
    国葆傻乎乎地接道:“娘嘱咐我们,不要去打扰嫂子和大哥。”
    秉钰扑哧一笑:“你们这对傻兄弟!难道嫂子还会吃你们的醋?你们尽管找他,大哥一定也有很多话要和你们说呢,只是他刚刚回来还没顾上。”
    傍晚时分,全家人围在餐桌准备用餐,桌上已经上了几个素菜,随后,秉钰端着两条鱼进来,国荃瞪大了眼睛:“哇,今天有鱼吃?”
    “今天什么喜事?”国藩问。
    曾麟书呵呵一笑:“今天,你们都沾了秉钰的光了!”
    “今日莫不是嫂子生辰?不对呀,哪有晚上过生的?”国荃说。
    秉钰抿嘴一笑,“都看我做什么,看鱼呀!”
    秉钰抄起筷子为每人碗里都夹了鱼,唯独自己没有,国藩不声不响地将自己碗里的鱼夹给秉钰:“你不最爱吃鱼?”
    秉钰又将鱼夹给国藩:“我怕刺,你替我吃了吧。”国藩刚要说什么,秉钰腿碰了碰国藩,不让其说话。
    二人的举动被曾麟书看在眼里:“秉钰,咱家可不兴这啊!你嚷着想要吃鱼,爹专门为你捞的,结果,你一口舍不得吃,全分给大家。”
    “爹,我哪有舍不得吃,我是中午吃得太饱,现在还不饿。”
    曾麟书一阵心酸:“我知道你是心疼国藩,故意说自己想吃鱼。”
    “爹,我真的是不饿……”
    曾麟书起身夹了块鱼,放秉钰碗里:“不饿也得吃,我看着你吃!我们家养鱼,爹还能缺了你鱼吃?咱那三十亩鱼塘,即使一文钱不卖,账不还,也不能委屈了你。吃!尽管吃!我就不信,养鱼的就该天天看着别人家吃鱼。从明日起,我们天天吃鱼!就当我没养。”
    江氏瞧着儿媳:“吃吧孩子,你省下那口鱼,也富不了家,何必刻薄自己?”
    爷爷将脸一背,唉的一声:“鱼咱不卖了!瞧瞧,因为条鱼,你让大人心疼的。咱家再难,也不能委屈了媳妇的吃喝。”
    秉钰见一家都在疼自己,反倒不好意思:“爷爷,我哪有委屈。”爷爷说,“吃吧,大家都吃。”
    夏日的夜,树上的叶子,如静止般纹风不动。
    曾麟书夫妇倚在床头,手中蒲扇一直摇着,曾麟书感叹地对夫人道:“秉钰进门两年多,从没给家里要过嘴吃。今天到鱼塘给我送饭,突然说她想吃鱼。”
    “唉,她分明是心疼国藩呢。”夫人说。
    “我知道她的心思。想着,咱也别天天养鱼自己舍不得吃,就捞出两条让大家都解解馋。她竟然舍不得吃上一口。”
    江氏说:“这孩子太懂事了。她越是这样,当老的越是于心不忍。但愿今年的鱼能多卖个钱,将这些外债给打发了。”
    曾麟书舒了口气:“看现在势头应该不错。今天,我算了个账。除去鱼塘租金、鱼苗和人工,今年,怎么也能从鱼塘收入几十两银子。”
    “但愿吧,再加上那百十亩秋稻,年底,应该可以松口气。”
    “今年,天干得厉害,我去西边看鱼塘,发现,周边好些家的禾苗都旱了。再这样干热下去,今年的秋稻可就完了。”
    “唉,老天爷下场雨吧,别说稻子,人也热得受不住了。”江氏说。
    灯下埋头看书的国藩,突然,被院的知了一阵鸣叫,惊了一下。他合上书,疲惫地伸个懒腰,回头朝床上一看:“嗯?”
    国藩走出房门,见织房的灯还在亮着,国藩推门走进,只见秉钰怀里放着未做好的针线,趴在桌上睡着了。国藩轻轻推了推秉钰:
    “秉钰,秉钰?”
    困倦至极的妻子,抬下眼皮又趴桌上睡去。国藩忙将其缝的衣服拿下,抱起妻子走出了屋……
    二天早饭过后,国藩夹着几本书和字帖,从卧室来到书房。
    正在做作业的国荃和国葆,见大哥进来忙上前,一人挽住国藩一只胳膊,话没出口,却呜咽起来。
    国藩鼻子一酸,忙将书和字帖拿给二人:“看,大哥给九弟和季弟买的书和字帖。”
    二人接过书,国荃含着泪道:“大哥,九弟好想你……”
    国葆刚生下、国藩就出外读书,二人年龄相差十八岁,尽管他不像国荃小时候天天黏着大哥,但他从出生就与国荃形影相随。他与国荃的感情,正如国荃与大哥。大哥的一切,皆是他从国荃口中得知。他对这个大哥,既敬畏又怯生,还想与他亲近。
    国葆也抹着泪说:“娘说,大哥刚刚回来,不要我们去打扰你。”
    国藩心疼地抚摸着两个弟弟:“大哥也想你们哪!大哥刚回来,需要洗洗澡换换衣,整理下自己。还要与老人汇报自己的情况。现在,大哥就是专门来和你们说话的。”
    二人抹着喜极的眼泪,忙将各自作业拿给大哥。“大哥,这是九弟两年来写的字,你给检查一下。”
    国藩将国荃的字展开,连连夸赞并鼓励说:“苏轼有句话,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九弟若能下此苦功,日后,一介名家绝非是梦!”
    一旁国葆急不可待地:“大哥,看看我写的嘛。”
    国藩忙又接过国葆的字:“嗯,大哥九岁时,还写不出你这样的字来。”
    国葆好失落:“大哥的意思,是国葆写得不够好呗。”
    国藩忙说:“九岁的孩子,只能和同龄人比字。你比大哥九岁时,强太多了。所以大哥认为,葆弟的字也很棒!常言道,字是人的门面,可见一手好字多么重要。但想练得一手好字,尚需铁杵磨成针。”
    国荃忙拉把椅子:“大哥,快坐下,和我们讲讲你会试的情况。”
    “对,大哥和我们讲讲会试的事情吧,我和九哥都非常好奇。”
    国藩看着两个弟弟期待的眼神,父亲般地讲述着回忆着:
    ……会试当天,京城仍是天寒地冻,三更时分,贡院门前便排起了长龙。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一步一挪地向贡院门前移动。他们中有父子同考的,有三代同考的。
    一位花白辫子的老举人,烈风吹拂着他的胡须,他拎着灯笼,排在长长的队伍中,浑身冻得瑟瑟发抖,但他的目光一直盯着贡院的大门。我想,此时他心中一定有个太阳。
    国藩说到此,国荃和国葆眼圈红了,二人对视了一眼。
    国藩接着说道,全国每年,都有数万名学子奔跑在院试、乡试、会试的路上。他们每一个脚印,都可写出一部书。大哥虽然两次落榜,但大哥结识了很多秀杰之士,他们是书本以外的奇才、怪才,这便是大哥的收获。
    国荃敬重地看着大哥:“大哥信中提到最多的是刘蓉,我对这位刘兄都产生了好奇。有机会,大哥定要介绍我们认识。”
    “好!下次写信,我便告诉他,就说,我的小九弟想拜会拜会他。”
    国葆也跟着说:“大哥,我也想和刘哥哥做朋友!”
    “好!我让你们都和他做朋友。”
    国荃突然拉起国藩的裤腿:“大哥,你身上的皮癣好了吗?”
    “好了,你看,一点也没了。”
    “我好担心,大哥考试的时候癣疾又犯,那该多难受啊。”
    国藩突然感到,这个倔强又任性的九弟,心是如此的细腻。他深情地望着国荃,“九弟,你真是个心细又多情的男子,你心细得像个女孩。”
    “哈,我哪里会像女孩?”
    “我是说心细!九弟很会体贴人,自己不觉得吗?”
    国荃淡然一笑:“大哥对弟弟又何尝不是?”
    “大哥真的不如九弟心细。”
    国葆说:“九哥还和我讲,大哥带着癣疾刻苦读书的故事,我也很感动。每当自己厌倦读书的时候,想起大哥,便深感惭愧。”
    国藩将两个弟弟搂在怀里:“我的好兄弟!”
    道光十七年,继道光十五年湖南特大旱灾,国藩家乡又遇大旱。刚刚插上的秧苗,还没半尺高便开始枯萎。
    农人们顶着烈日,在见底的河塘、拥挤着抢水。推车的、挑担的、二人抬的,全家老少齐上阵,可一桶桶带着泥浆的水灌进稻田,顷刻便被吸干。人们望着杯水车薪的土壤,一筹莫展……
    一阵急促的叩门声,从白玉堂大门外传来。
    院里择菜的秉钰忙走来开门,她见是同族的水根老爹、大喜叔和几个本家汉子。秉钰纳闷地看着几人:“水根老爹,你们这是?”
    “孙大少奶奶,星冈叔在家吗?”水根火急火燎地问。
    秉钰望着一行着急的神态,回道:“爷爷跟我爹吃了早饭就出门了,说是到地里看看。你们找爷爷有事吗?要不,等爷爷回来,我告诉他你们来过?”
    水根和汉子们互视一眼,像失去主心骨似的:“那这?”
    国藩从卧室走出,见秉钰站门口和人说话,便朝此走来:“水根老爹,怎么不进院说话。”
    秉钰忙说:“他们要找爷爷,可爷爷和爹出门了。”
    国藩看着大家焦急的样子:“老爹,有什么要紧的事吗?”
    水根唉了声:“连月来,老天一滴雨不下,眼看地里禾苗都要旱死了!”
    另汉子跟着说:“附近大小河塘,水全被人抢光了,可还是不顶用。大伙想让星冈叔挑个头祭天求雨呢。”
    秉钰回头望着国藩,国藩低头沉思片刻,说道:“这样,求雨的事,等爷爷回来,大家再做合计。老爹,能带我到地里看看吗?”
    “孙大少爷,老天爷的事,恐怕,谁看了也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尽早地祭天求雨吧!”水根无望地说道。
    “还是带我去看看吧。我看看究竟旱到什么程度,回来好让爷爷知道。”
    “那,少爷去看看也好。孙少爷年轻气盛,挡不住老天真会开个眼,给大家下上几场雨呢。”
    国藩回头对秉钰道:“你回屋和娘说一声,我跟着过去看看就回来。”国藩话毕便随一行人走去。
    秉钰关上大门,心一下沉了下来,她望眼毒辣的太阳,往回走着,没走几步又听有人叩门,她忙又折回,门打开一看,见是爷爷和公爹,忙说:
    “爷爷,刚才,水根老爹和几个族人来家,说是要您带领大伙祭天求雨呢。”
    “人呢?”
    “他们刚走,国藩也跟着去了。”
    “他跟着能做什么?”曾麟书说。
    秉钰说:“国藩见大伙急得六神无主,说是,跟着去看看旱情。”
    爷爷一声叹息:“谁看也无济于事了。”
    “那,我们家的禾苗?”秉钰担心地问。
    爷爷说:“刚和你爹请了帮工,正从我们家荷塘往稻田灌水呢。只是,周边的那些地,难哪!”
    “爷爷,若是马上打井可以吗?”秉钰焦心地说。
    曾麟书忧愁道:“太不现实了。打井,要先探水源,只怕井没找到,禾苗就旱死完了。”
    爷爷对儿子道:“竹亭,你马上召集族人到祠堂开会,我喝口水就过去。”二人一个朝门外,一个朝院内匆匆走去。
    秉钰关上大门紧追几步:“爷爷!您别赶那么急。”
    “我回屋喝口水,大家得赶紧想办法。”
    秉钰见爷爷走去,愣在了原地,手不停地拍着胸口,嘴里念叨着,再不要出现前年的景象,老天保佑啊!
    国藩随水根一行来到田间,他望着龟裂的土地和丢弃在田边、被太阳暴晒的水桶,不由联想到保定乞讨的婆婆和成群的灾民。他似乎看到自己的家乡也会出现同样的惨状。他攥了攥拳头转身对水根道:“老爹,地旱成这样,禾苗还有得救吗?”
    水根说:“水稻水稻,救,得有水啊!这里的庄户多是贫苦人家、地势不好,遇到大雨、暴雨,田会被淹,遇到天旱就是这样。”
    国藩进一步问:“如果,我是说如果天真的下雨,秧苗还可起死回生吗?”水根揪起把秧苗,心疼地看着,“禾苗还没旱到根里,可哪弄水呢?”
    国藩低着头在田埂不住地徘徊,焦灼着心情,他毫无主张。
    水根和随行汉子,望着头顶的烈日,个个唉声不止:“这样下去,今年,不知多少家又要卖儿卖女。”
    埋头徘徊的国藩,突然回身对水根说道:“老爹,我知道个有水的地方,你去招呼大家,我带大伙过去。”
    水根和汉子们对视着眼神:“孙大少爷,你不是说梦话吧?方圆三十里,凡是有水的地方全被人抢空了,泥都被掏得精光!”
    大喜叔更是连连摇头:“孙少爷,你从不下田,难道比我们还知道,哪有水没水?”
    国藩见大家疑惑:“老爹,相信我,我会把大家带到有水的地方,快招呼人吧。”
    水根和几个族人半信半疑地朝村民走去……
    一时间,有水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不会儿的工夫,曾家的三十亩鱼塘,便站满了黑压压的求水的人们。
    水根及随行人等,吃惊地看着国藩:“少爷,这就是你说的,有水的地方?”
    “正是。”
    “这是鱼塘啊少爷?这一旦放了水,鱼岂不就死光光?”大喜叔说道。
    “管它什么塘,我权衡过了,放水吧。”
    水根说:“少爷三思啊!家里老人都不知道,你做得了这个主吗?”
    国藩咬了咬牙道:“做不了老天的主,这个主,我做了。”
    国藩抖起天胆冲着求水的人们,扯嗓子喊道:“乡亲们!农时不等人,这里地势高,稻田地势凹,大家一起动手,破塘放水!救秧苗!”
    那喊声,像是旱天惊雷!有人还不相信自己耳朵,紧接着,便是人声鼎沸,群情激奋。人们纷纷举镐凿池,霎时,决口的鱼塘像汩汩喷泉直泻稻田。人们望着滚滚水流,重生般地喜极而泣。被冲出的鱼儿,在焦灼着大地上,油煎般地挣扎。国藩不忍地闭上了眼睛。
    此时,爷爷正在祠堂和族人研究如何抗旱,大家七嘴八舌正说得激烈,一个小伙挥汗如雨地跑来,“星冈爷爷!你,你们家孙少爷,放,放……”
    爷爷紧张地问:“放什么?”
    那小伙上气不接下气地:“快!快去你们家鱼塘看看吧!”
    待人们赶来鱼塘,鱼塘已是一片狼藉。爷爷和曾麟书望着塘底垂死挣扎的鱼儿,痛心地闭上眼睛。
    餐桌摆好的饭菜前,秉钰和弟弟妹妹静静地坐着,谁也没有动手。国芝拖拉着脚步进来,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他们都说不饿。”
    国蕙问:“娘呢?刚才不是还在做饭?”
    “娘说有点头痛,屋里躺着呢。”
    国潢问:“爹和爷爷呢?”
    “爷爷和爹在客房比着抽烟呢,都说不饿,让我们先吃。”
    国葆说:“那奶奶怎么也不来吃饭?”
    国芝说:“别问了,反正都不饿。”
    秉钰‘嚯’地站起身:“我去叫你大哥。”
    “别去了!大哥在屋自己跟自己下棋呢。”国芝说。
    秉钰犹豫片刻又坐下,对弟弟妹妹道:“那,你们就先吃吧,等下还要回房学习。”
    “嫂子您呢?”国荃关心地问。
    “我也吃,来,大家都吃!吃完饭各做各的事去。别让大人再为我们操心。”秉钰带头端起碗,大家一起跟着吃了起来。
    国藩内敛的个性,作出如此决定,绝非心血来潮。正如他南京买书,他三进三出书店,内心也在挣扎。钱可以慢慢还,但书的机遇只有一次。如果错过,他会后悔一辈子。他果断战胜了一辈子的后悔,他认为值得。
    他何尝不知,失去鱼塘对于整个家庭是怎样的后果?可三十亩鱼塘与上千口人的生活及生存相比,他同样认为值得。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三十亩鱼塘是全家负债的指望,眨眼说没没了,堂上老人说不得又骂不得,那种痛失的痛,只有怀揣在心里自己去化解。
    正当全家为失去鱼塘痛心之时,受恩于曾家的乡亲,也没忘了他们。
    此时,百十号村民跟着水根老爹,他们有曾姓的、有外姓的、有孩子有老人,他们各拿着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抱着鸡,抱着猪仔,牵着鸭,赶着羊,挎着篮子,聚集在白玉堂门前。水根对大家嘱咐道:
    “大家安静!我们要有秩序,不要一窝蜂地涌进院里吓着人家!大家进去,各自把自己的心意放下就走,让后面的人好进去,都听到没有?”
    “听到了!”众人应和着。
    院里,秉钰正和两个妹妹端着饭碗回厨房,忽听到有人叩门,秉钰忙把手中盘碗摞在国蕙的托盘上:“我去看看是谁。”
    秉钰将门打开,一群答谢的村民,泄洪般地涌进院子。秉钰一下傻了脸:“哎哎,你们这是做什么?”
    人们不由分说,放下鸡鸭猪羊,有的要走有的要进,顿时,大院形同集市。国蕙和国芝忙也跑了过来,被眼前的一幕惊得连连后退。
    人们纷纷向秉钰作揖致谢:“谢谢少奶奶一家!”“谢谢少奶奶一家的救命水啊!”
    秉钰慌乱地看着众人,说的、作揖的、出的进的,根本插不上嘴。她眼看局面控制不住,忙对国芝道:“快!快去喊爷爷。”
    片刻,爷爷和曾麟书夫妇小跑着过来,惊诧地看着院里的人们,水根上前一步,对爷爷道:
    “星冈叔,大伙是来给您老谢恩呢!不是咱家孙少爷破塘放水,今冬和来年的口粮,都不知在哪呢!大家都是穷乡亲,拿不出什么值钱的东西,只好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物,你们家日子也不容易,总不能让你们为大伙背饥荒啊!”
    爷爷刚要开口,一个五十来岁的汉子拎个袋子,对爷爷道:“星冈叔,鱼塘,连池带鱼全废了,大伙怎么也要给您凑个来年的鱼苗钱。这点铜钱,尽管包不住鱼塘损失,只能算作大家的一点心意。”
    爷爷已是老泪纵横,颤抖着手指点着水根:“大侄子,你好糊涂!这些乡亲日子都不好过,遇上大旱更是难上加难。我家那几塘子鱼,能换来几百口人的口粮,我值了!什么都别说了,东西你们带回去,钱我更不能收!”
    一个老婆婆抱着只鸡,上前对爷爷道:“大兄弟,别人的东西你可以不收,我这只鸡,你一定收下,正下蛋呢!我也只有这个宝贝送你做人情,你若是不收,你这老姐姐后半辈子,活着都有愧啊!”
    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抱着头猪仔,对爷爷说:“爷爷,这头小猪刚满月,是娘从六只小猪中,选出的最壮的一头。您老要是不收,我回家会被娘骂死的。”
    水根两眼含泪道:“星冈叔,大恩不言谢!乡亲们的心意,您老就不要拒绝了!”
    爷爷挥着双手正要开口说什么,水根忙对大家道:“还不快走?”
    人们纷纷将手中‘礼物’放在地上,一窝蜂地跑出大门。
    爷爷为首的曾家人,看着满地的猪羊鸡鸭咯嘎乱叫,百感交集。秉钰为难地望着爷爷:“这可怎么是好?”
    爷爷‘唉’的一声背着手走去,曾麟书和江氏也随着走去。
    秉钰对弟弟妹妹道:“快,先将这些鸡鸭猪羊,抱回后院圈着。”
    国芝拎起地上的钱袋问秉钰:“嫂子,这钱怎么办?”
    “送给爷爷和爹处理吧。”
    兄弟妹妹们抓得抓,牵得牵,打扫着战场。
    院里发生的一切,国藩在卧室听得一清二楚。他没敢出头,坐在棋盘边木讷着脸,继续跟自己下棋。
    秉钰推门进来,看也没看国藩一眼,一屁股坐在床沿,捂嘴哭了起来,那哭声,带有多少无助与绝望……
    国藩朝秉钰看了一眼,又低头看着棋盘,不紧不慢地说了声:“死棋都能走活,哭什么。”
    秉钰呼地站起身:“这个家,太难当了,我,我回娘家去!”秉钰哭着出了房,国藩垂着眼皮,毫无表情地一把将棋盘掀翻,木头般地定住。
    爷爷坐在太师椅上看着桌上的钱袋,对国潢道:“打开看看。”
    国潢将钱袋打开,爷爷捧起把铜钱‘唉’的一声,又将钱丢了进去:“这铜钱上的字,在口袋里都被磨平了,他们硬是没舍得花,还给我送来……”
    爷爷话没说完,便红了眼圈。
    国潢低头沉默片刻:“爷爷,这么多铜钱,也不知谁是谁的,即便想退可怎么退呢?”
    爷爷长叹口气:“你说该怎么办?”
    坐一旁的曾麟书接道:“别难为他了,正像国潢说的,这么多散钱,谁也不知是谁的。我看,干脆把这些钱交给族上吧,作为修缮祠堂和祭祖之用。既然大家一片诚意,那就用来慰藉我们的祖宗吧。”
    国潢立在一旁点了点头,曾麟书接着说:“至于,那些鸡鸭猪羊的,即使挨着门的去问,谁家还肯收回?不如,就先由我们养着,等到过年,养大养肥了,我们再交给族人,分给那些贫困的人家。”
    爷爷舒了口气说:“国潢,你陪你爹去召集族人到祠堂开会,把这事跟大伙交代清楚了。”
    “爹,我现在就去。”曾麟书说着和国潢出了客房。
    江氏坐在卧房床边,纳闷地看着秉钰:“是不是国藩惹你了?你告诉娘,娘为你做主。”
    “娘,不关国藩的事。我是想,他刚刚回来,让他好好歇息几日,天这么热,他跟我顶着日头走亲戚,万一癣疾再犯了,麻烦可就大了。”
    江氏说:“那,我让你爹送你回去。”
    “娘!家里处处都要爹来操持,若再给爹添乱子,我就不回了。”
    江氏坚持道:“不行,你一人回去我不放心,要不,让国潢送你回去?”
    “娘,秉钰都二十了,您还把我当孩子。娘每次回外婆家,不也没让谁送过?我已让九弟帮我找车了,我回家看看,一两天也就回来了。”
    “唉,我是……”
    “放心吧娘,二十里路丢不了我。”
    “那你等下,我给你准备点礼去,回娘家,总不能空着手去。”
    江氏起身要走,被秉钰拉住:“娘,都是一家人,不年不节的带什么礼嘛!”
    这时国荃进了屋:“嫂子,马车来了,大门外候着呢。”
    秉钰没等婆母回话,便说:“娘,有话等我回来说,我这就走了。”
    江氏拉着秉钰的手:“傻丫头,有你这样回娘家的?说风就来雨。”
    “娘,不说了哈!车在外面等着呢。”秉钰放开婆婆的手,说着朝门外走去。
    国荃和江氏紧随其后来到大门外。秉钰上了马车,对国荃和江氏挥手道:“娘,赶紧回屋,外面热。”
    江氏望着马车离去半天才缓过劲,回头问国荃:“你嫂子都和你说了什么?”
    “嫂子说,要出去办点事,让我帮她找辆马车。怎么?您不知道?”
    江氏自言自语道:“不行,我得去问问国藩,这到底怎么回事!”
    江氏疾步朝国藩房门走来,推门一看,见屋里空无一人。江氏沮丧地一屁股坐在凳上:“媳妇走了,这人呢?究竟为什么呀!”
    国藩正兴致地站在猪圈里,将那头新来的猪崽与自家的大猪隔开。他对那大猪说道:“不许欺负人家小猪哦?”
    国藩又试着将小猪放回大猪身边,看大猪会不会排斥。那小猪偎在大猪肚子底下,大猪反倒没有歧视,懒洋洋地任凭小猪拱它。国藩放心地对大猪说:“嗯,很有母爱嘛!”
    国藩又将一旁的小羊拉到猪群里,观察它们会不会打架。小羊很温良地躲在一旁,猪们连看也不看一眼,国藩对羊道:
    “羊先生,你爱吃什么,告诉我?呵呵,等着,我给你割草哈。”国藩收拾了一番,拎起猪舍边的竹筐,打开后门走了出去。
    秉钰突然回娘家,不能不让曾麟书夫妇多想。夫妇俩坐在卧房,一脸的猜疑,恰时国荃进来。国荃见爹娘脸色不好,转身要走,母亲问:“有事啊?”
    国荃无趣地回了句:“我是来问问晚饭做什么,要不要我去菜园摘点菜?”
    江氏想了下:“去吧,去拔几棵莴笋,啊对,再拔几棵葱。”
    “就这些?”国荃问。
    “厨房还有别的菜,就这些吧。”国荃应声出了屋。
    曾麟书顿了顿,对妻子道:“别瞎猜了,等国藩回来问问不就知道了。”
    “唉,我是怕俩孩子闹脾气。”
    曾麟书沉思片刻,更像是对自己:“说也奇怪,按说,小两口刚刚见面,久别如新婚呢,这亲热劲还没过,秉钰怎就突然想起回娘家了呢?”
    江氏叹了声气:“定是国藩惹着了秉钰!没看你儿子秉性越来越强了,自己想什么是什么。”
    曾麟书知道妻子是指放水的事,尽管心里不爽,但嘴上依然偏袒着儿子:“男孩子有主见没什么不好。”
    “太直了!脑子一根筋,一点弯都不会拐。”
    “行了,别说了,你的下句就是像我。”
    江氏不由得摇了摇头,没再说什么。
    秉钰到了家,陪着爹娘吃了顿饭,便躲在房间,坐在古筝前埋着头抚琴。
    欧阳凝祉和夫人邱氏坐在客房,听着女儿卧房传来的阵阵琴声,欧阳忍不住道:“我不会猜错,这丫头定是有什么心事,不然,不会一个人回来,闷着头在屋里弹琴。”
    邱氏说:“是不是我们想多了?”
    欧阳顿了顿说:“国藩刚回来几天,她便跑回娘家。倘若,那边没有发生事端,应该他们一起回来才对。你瞧,她刚才吃饭,那欲说又忍的样子。”
    秉钰从屋里悄悄朝客房走来,她侧在门口听着父母的对话:
    “该不会是和那边家里?”邱氏猜想着说。
    欧阳道:“我怕就怕她和那边家里生什么事端。”
    “可,也不像啊?”
    “你去问问看,她若是和国藩闹气,我这里她一天不能留,明天就得走。若是和家里大人赌气,她现在就得走!”
    “瞧你,自家女儿,怎么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来?事情还没问出个缘由,你脾气就上来了。”
    “那你去问吧,把我的意思告诉她。”
    秉钰听到此,拎着裙摆进了屋:“爹,不用找我问了,我来了。”
    “那好,你坐下,跟爹好好说说。”
    秉钰犹豫片刻,开口道:“爹,我今日回来,的确有点唐突。可我,也是想了好久。不过二老放心,我一没和国藩闹气,更没和家里惹事端。我出嫁两年,一直都谨记爹的教诲,孝敬公婆,和您女婿相敬如宾。”
    欧阳朝秉钰看了眼:“那你何故心事重重,独自回家?”
    秉钰千头万绪,欲言又止地:“爹,娘,您二老养育女儿这么多年,女儿尚未有任何报答……”
    “孩子,有什么话,就对娘直说。”邱氏心疼地看着秉钰。
    欧阳道:“秉钰,在爹娘面前,没什么不能说的。”
    “父亲,曾家待我,真是比亲闺女还亲!国藩是个只会读书的人,从不会与我生什么是非。可,可是……”
    “直说,有什么难事,爹给你做主。”
    秉钰为难地抹起泪来:“爹,我是您女儿,也是那边的儿媳,两边我都一样疼着!我今日回来,是想让爹帮我点钱,所以,才自己回来。若被那边家里知道,定是不会让我来的。”
    欧阳望着女儿楚楚可怜的样儿,心里猫抓似的:“那你进门,就该直接告诉爹呀?自己亲爹还躲躲藏藏?”
    秉钰含泪摇了摇头:“女儿说不出口,我知道,这边家里也不容易。”
    邱氏忙从衣襟抽下手帕,为女儿擦泪:“傻孩子,和自己爹娘有什么说不出口的?你呀,心疼死娘了!”
    秉钰吞吞吐吐道:“国藩每次出外读书或是赶考,都是家里借钱供着。这次回来,他路上已经没了盘缠,只好半路找易作梅世叔借钱。人家借他一百两银子,可他到了南京,见到一套二十三史,正好一百两。”
    欧阳说:“借的钱又买书了?”
    秉钰含泪点了点头:“旧债未还,又添新债,女儿愁得,简直不知如何是
    好。还有,家里的那三十亩鱼塘,实指望中秋时可以卖点钱还债。可他,为救别人家秧苗,和家招呼都没一个,带着村民把鱼塘的水全给放了。”
    欧阳闻听,不由苦笑一下:“看来,爹不但要帮你钱,还应该送我女婿一块匾才对!”欧阳说着起身,在桌前不停地徘徊。
    秉钰母女不知欧阳话是何意,互视下眼神。
    欧阳片刻说道:“好小子,有点做大事的气魄!这孩子将来做了官,必是一身正气的好官。”
    秉钰哭笑不得道:“爹,您就别夸他了!他捅下这么大娄子,快帮女儿想想办法吧。”
    欧阳坐回椅子,“放心,办法我会想。你先回屋休息,明天一早,爹让你带着钱回去。”
    秉钰听爹说得如此果断,扑通一声跪在二老面前:“爹,娘,我代国藩,代我婆家谢谢二老了!”
    欧阳淡然道:“时候不早了,快回屋歇息去吧。”
    秉钰起身,冲二老施了个福礼,退出门去。欧阳见女儿走远,长叹一声便靠在椅背上闭起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