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的金銮殿上,景昭帝望着殿堂之下的文武百官嘴角微扬,他今天的心情显然好得很。
昨天,他亲自率领着文武百官,一起去田间参与了新作物采收。
新粮的产量惊人,远远超出他的预期,让朝廷上下无不欢欣鼓舞。
潘大人在年后到达甘州太和县之后不久,就差人快马加鞭往京城送去几筐地瓜和土豆,连同地瓜的藤苗。
并上折了关于新粮作物的培育和种植方法事宜。
东西送进宫后,景昭帝就马上召来了司农寺少卿,让他立刻安排了下去将这批种苗种下,以观后效。
事关大盛粮仓的丰盈与百姓的温饱,司农少卿自然不敢怠慢,马上组织了农官在京郊挑选了几块最肥活的土地,又召集了经验丰富的农人,开辟了实验田种植新粮作物。
这大半年间,潘大人一直留在长合村,负责那边的实验田。
司农寺少卿则是和众农官,同时京中这边进行新粮试种。
没多久,李署令又亲自回了一次京城,除了向皇上禀报长合村新粮作物种植试验的情况。
还带着那几个从洞中得来的物品,以及那本书籍一起交到了皇上的手中。
景昭帝大喜,当即下令设立专项研究, 命工部对李署令送回来的那几件物品, 进行探索。
又秘密地召集了能工巧匠与民间的农学大家,共同研究带回来的那本古籍中的奥秘。
之后,又大规模开展了水稻,小麦这两种大盛主粮作物的增产试验。
可喜可贺的是,这两项主粮的种植,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产量比之前,增了三分之一。
但是这点相比潘大人不久前上的奏折中说的,就有点不够看了。
潘大人在信中说,有望培育出更优良的主粮种子。
在长合村种植下来的水稻和麦子试验田,那可是足足增收了一倍。
景昭帝龙颜大悦,先前因为有了司珩的插手,给秦箬封郡主时多少是有些不满的。
当喜讯一桩一桩传入京中时,秦家又弄出了提高生产力的新农具,景昭帝当初那点不满早已经冰消瓦解。
当初那些事后强烈反对,封一个民间乡野女子为郡主过于草率的官员们,已经彻底没了声音。
新粮种植成功,让景昭帝第一次认可了秦箬的贡献,远超他的预期。
当初封她为郡主因为和司珩怄气,特意压了一下只给了她一个虚名,现在他有了另外的想法。
“众爱卿,昨儿采收的情景你们也看到了。这是天佑我大盛!朕要这新粮作物,五年之内遍及大盛境内。”景昭帝在早朝上豪情满怀向朝臣宣布这决定。
殿堂之下顿时响起一片赞颂之声,纷纷称赞景昭帝英明。
“宁安,可真是我大盛的福星。我记得宁安还未举办没有册封礼吧?就事就定在朕的寿辰后吧。礼部即刻着手筹备,传宁安郡主上京参加册封大典。不,我记得今年院试的院案首,就是宁安郡主的胞弟,着秦家一起入京吧。”
景昭帝的话音刚落,底下就响起了一片窃窃私语声。
当初秦箬被封为郡主,就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
大多数官员认为给一个乡野姑娘册封郡主,未免过于草率。
现在新作物成功种植出来了,倒也无话可说。
可是,听皇上刚刚的意思,还要专门给她举办册封大典。
这样的殊荣,除了镇远大将军家中的嫡女获得过, 另外几个大臣之女获封的郡主的,也只是赏赐了一些金银珠宝,并没有专门的册封仪式。
皇上刚刚还特意提到了令秦家集体进京,这是何意?
一个是乡野女子,一个不过刚刚考上秀才的学子,未免捧得有些高了。
“臣,遵旨。臣等定当竭尽全力,筹备好宁安郡主的册封大典,并迎接秦家上下入京观礼。”礼部尚书李大人率先出列,躬身领旨。
眼前这番决定,显然是皇上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自己只需尽心竭力去办便是。
“陛下三思,臣以为给予宁安郡主如此殊荣恐有不妥。宁安郡主出身乡野, 发现新粮作物虽然有功,但身为大盛的子民这是她应尽的责任。 实在配不上如此隆重的册封与庆典,恐会引来朝野议论,不利于陛下圣明之誉。”一个大臣手持笏板缓缓出列,此人乃朝中御史大夫。
前不久家中嫡女,才被皇上下旨赐婚给六皇子。
皇上还没有出声,紧跟着又有几个大臣跟着出列,附和着御史大夫的话。
一致的意思,皆是认为秦箬当不得如此殊荣,认为此举过于张扬,有损皇家颜面与陛下英明。
人群中一直默不作声的沈君行也突然出列,他跨前一步,沉声道 :“陛下,微臣斗胆进言。宁安郡主虽发现新粮有功,然其出身微寒,骤然间受此殊荣,恐有违我朝朝纲礼制。陛下早前已封其为郡主,此等恩泽已足以彰显陛下对民间贡献之重视与嘉奖。而今再行册封之礼,并令秦家举家进京,臣恐其会滋生骄奢之心……”
“大人此言差矣,大盛休养生息的这些年,外族自恃兵足粮丰,对我朝虎视眈眈。边境更是时有摩擦,民生虽渐有复苏,但根基尚不稳固。宁安郡主此举,不仅是缓解了朝廷的粮仓压力,更是将来我朝抵御外侮、稳固国本的重要基石。”
“大人又岂能因为宁安郡主的出身,而否定她的功劳?古往今来,英雄不问出处。宁安郡主以一介乡野女子之身,寻来改变我大盛国运的新粮作物,又岂是区区出身所能掩盖?”
一个满身肃杀之气的武将站了出来,冷哼了一声,打断了沈君行的话,继续说道
“你们这些文官上下两片嘴唇一碰,就妄图抹煞宁安郡主的功绩,实乃荒谬!过去大盛征战之时,因粮草不继而陷入困境, 战场的将士们饥寒交迫,你们是都忘了?出身怎么了?宁安郡主以一己之力,为我大盛寻来新粮,此乃不世之功,枉你们还自诩饱读诗书,竟然会因为宁安郡主微末出身而百般阻挠,实属可笑至极!”
景昭帝一言不发,看着殿堂下分成两派,争得面红耳赤的群臣,眼里涌起了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