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集权
作者:清风刀客   开局:老祖宗们集体震惊最新章节     
    【史书都是人写的,有的史官良心未泯,只是略带倾向;
    有的为了利益故意抹黑;
    有的统治者不要脸,对前朝进行全面抹黑。
    嗯,清朝,说的就是你们,修个明史都能修100年,而且将许多原始资料焚毁,你以为后人都是傻子?
    连历史都不敢承认,还不要脸的自夸什么康乾盛世、十全老人,提起来就反胃。】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表情淡然,殿中却一片死寂,近段时间来,皇帝虽温和许多,但依旧无人敢去触龙须。
    “徐达,军队训练的如何了,除了倭国外,这关外的女真咱也决不放过。”良久后,朱元璋低沉的声音在大殿中回响。
    徐达双拳紧握,声音低沉而浑厚:“上位,军队已经开始加强训练,待明年春暖花开,臣定将那倭国和女真扫灭,请上位放心。”
    依旧盯着天幕,朱元璋淡淡道:“嗯!常遇春回来后你们一起商量,朕不希望这两个地方有活人留下。”
    语气依旧淡淡,让人听不出喜怒,但群臣感到刺骨寒风透彻心扉。
    【
    他是一个昏君,但一定不是暴君。
    《史记》中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
    ................................
    他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双全、自信、施行严厉法律措施、任用诸侯、有分寸知进退的统治者。
    他有没有缺点呢?
    当然也是有的,小缺点来说他爱喝酒,爱美女,爱宝物,爱享乐,这些也都是人之常情吧?
    一个集天下大权的男人难道还必须得清心寡欲吗?
    之前就说过,我们后世从不以私德来评判古代帝王,毕竟像始皇帝嬴政这样的事业狂魔,对女人、玩乐毫无兴趣,甚至从不杀功臣的帝王实在太少,当然吃丹药这个梗有点难评哈。】
    嬴政一个趔趄,差点闪了腰,‘这个秦姑娘,夸朕就好好夸,怎么就和吃丹药过不去呢。’
    【如果要说他人格上有什么大的缺点,那就过度自信而导致的自负,以至于他难以虚心接受意见。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微子启是商朝帝乙的长子,也是纣王的庶兄。
    微子屡次进谏,劝阻纣王不要实施暴政,但是纣王就是不听。
    此时西伯侯姬昌不断修德建功,灭了陇国。
    纣王的大臣祖伊,忧祸患将至,把此事告诉了纣王,纣王却说:“我生于世上,不是有天命在吗?西伯昌虽强盛,又能把我怎么样?”
    微子料定纣王再也听不进去劝谏,于是逃离商都朝歌。
    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
    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
    剖比干,观其心。
    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
    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
    【虽然有些自负,但是和暴君还差得远,那抹黑他的又是何人?
    其中冲锋在抹黑帝辛最前面的肯定是周人。
    在古文献中,商人再怎么骂帝辛,都没有说过一句帝辛残暴。
    说帝辛残暴的是周人,而且是在周人发动战争叛乱时说的。
    两代周王的命运,使商周成为死仇。
    继位的周王发在厘清内政的同时,更想报仇雪恨。
    然而帝辛积威甚重,使周武王畏惧极甚,及至牧野大战前夕,周武王仍战战兢兢,不敢应战,是吕尚强迫其出战,才不得已而贾其余勇勉力一战。
    对大商的仇恨、对帝辛的畏惧,使得周人不顾一切地诋毁、抹黑自己强大的、天神一般的对手,以建立战略联盟,激起将士的同仇敌忾,减轻自己的畏惧和恐慌。
    其次就是叛徒、内奸。
    叛徒内奸可分为两类人。
    一类是神棍:虽然经四代商帝数十年的奋力搏击,王权占据上风,成为统治主导力量。
    但神权数百年的无上地位,致使队伍庞大的神棍们不甘心失败,一而再地与王权相抗衡。
    至帝辛时,由于帝辛的分外的强势,神棍们撼之不动,便勾结外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成为倒商的急先锋。
    一类是王党内部的叛逆者:微子自不甘失败,但又争不过强势的帝辛,因此不惜卖国以求荣。
    “帝辛对微子一系的打击、排挤,决非是昏庸而远贤亲佞,而是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
    而微子、箕子、比干、胶鬲等也绝非孔子口中的贤人,而是一群因个人利益出卖国家的“内奸”。】
    孔夫子苦笑,看来有些东西必须要改变了,自己认知还是流于表面,就像秦姑娘说的‘时代局限性’。
    招招手唤仆人过来:”去召集所有弟子前来,就说一起商讨学问。“
    【最后一个群体则是商王朝的贵族。
    祖甲的礼制改革,废除帝位继承和国家大事中的贵族公议制,使商王朝彻底泯灭了酋邦制的最后残余,完成了从酋邦制向国家、帝国的转进。
    帝武乙一力打压神权,巩固王权,商王朝真正进入了帝国形态。
    但这群人在商帝国的实力实在过于强大,虽屡经打压而依然坚挺。
    不得已,商王朝的几代帝王都在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手段建立自己的王权架构。
    而到帝辛时,帝国内部已四分五裂,神权、王权之间,执政集团与反对集团之间,帝权与贵族之间,诸多斗争已积重难返。
    帝辛无人可用,只好重用外来的人才——费仲、飞廉、恶来等,而这又引起了反对党、尤其是贵族一系的强烈反弹。
    这两群人虽利益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帝辛。
    而费仲,飞廉、恶来是抛弃自己的氏族来帮助帝辛,这在当时是不允许的,是引起公愤的。
    帝辛的罪状中的“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昵比罪人”、“以奸宄商邑”便是由此而来。
    对商灭亡的研究是不足,而把问题都集中到帝辛一个人的身上去讨论,是非常有失公允的做法。
    实际上王权是一种体制,而不是王的个人意志。
    商的灭亡,更多的是国家体制的问题,面对这种体制问题,帝辛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措施。
    包括变更用人制度,加强对外服的控制,进行经济改革,推行法律改革,祭祀改革。
    但正是这种改革制度触及到了王公贵族的利益,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在解决西部威胁后,帝辛掉头东征、南伐,对时常侵袭至王畿的东夷进行讨伐,倾全国之力以期灭掉百年来的肘腋之大患。
    商与东夷之战是一场漫长的、消耗极大的苦战,经数十年方决出胜负。
    而此时商王朝所有的精华已消耗殆尽,虽然是战胜者,俘虏、财货无数,但帝国已成空架子。
    与其说帝辛是一个残暴的亡国之君,不如说他是一个改革体制下的失败者。
    失去商王朝骨干集团的支持,最后落得个千古骂名。
    我们说他是中国古代史上被黑的最惨的帝王也不为过。】
    古人们也不傻,对于文人政客这套早已了然于胸,腐儒除外。
    不过今天的直播很奇怪,许多帝王不知秦凌雪说帝辛这个老古董干什么?
    秦凌雪理了理鬓角发丝,嘴角带上玩味的笑容。
    【我的直播最早能投放到春秋时期,那为什么要说帝辛呢?】
    皇帝们点头:嗯嗯!是啊,你说这个老古董干啥?
    嬴政眯起双眼,一抹不易察觉的光芒闪烁而出:“帝辛~~帝辛~~不是纣王吗?难道是说.........”
    【也许有人猜到了,从史书和神话传说中,我们知道,帝辛是古代最后一位人皇,周开始后的统治者自称‘天子’。
    人皇者何也?人间皇者,那时候天地人是平起平坐的,人间事人间了,上天是不能、也无法干预的。
    而从周朝开始,人族统治者开始臣服于上天,以‘天子’自居,呵呵!可真是讽刺。】
    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新时代五好青年,秦凌雪自然不信什么上天,就连这个‘系统’,她也认为是高级文明的产物,与神鬼之说并无关联。
    【当然,这不能说是什么上天的阴谋,只是权力集中的演变。
    不过我还是对‘天子’的说法感到膈应,好好的人,干嘛要去舔老天的臭脚,不知道舔狗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嗯嗯,最后那句开玩笑的。】
    各个皇帝满脸黑线,‘什么叫舔老天的臭脚,你听听、你听听,人言否?’
    【任何事物的诞生与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经历漫长的历史沉淀与演变。
    集权如同一道深邃的暗影,贯穿于各大朝代的兴衰更替之中,并在后期发展至巅峰。
    这一历史大势的转变,需要几千年的时光来催化,它历经了不同的阶段,从人王到天子,掌权者的权力形态与强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氏族社会的漫长岁月里,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一个统领者来管理世间事务。
    然而,在原始自然生活的背景下,人的力量显得渺小而有限,人们普遍认为在绝对的自然力量面前,万物都是渺小的,而掌控这些神秘力量的是神灵。
    这种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即便后来出现了王者,他们虽然享有特权,但公众认知以及王者自身依然将神的力量置于一切之上。
    人王在衣食住行上享有特权,但同时也承担着沉重的责任。
    如果治理不善,国人可以共同控诉他,甚至有权决定下一任继承者,贤良之人自然是重要的人选。
    祭祀工作者作为大众中强有力的代表,他们被认为能够传达神灵的旨意,因此王者在许多行为上都不得不听从他们的意见和安排,这限制了独权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王者开始将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力、统一其他国家作为重大目标。
    土地制度的改革使得王者拥有了大部分土地,他们的话语权和实力也随之增强。
    当人口增多、兵力增强时,秦依靠其智慧和能力取得了胜利,这大大增强了王者的自信心。
    他们开始认为人可以战胜世间一切,神只是指引和帮助他们的人。
    这并不意味着王者会完全忽视身边的人,包括之前的祭司部成员,但这些人逐渐成为了帝王的附属品,他们的生死全在王的掌控之下。
    当权力达到顶峰时,很容易引发不良后果。
    残酷恶劣的行径终将引起人们的反抗。
    在大范围内,人们认为是神灵不愿意放过这些作恶的人,这种观念依然占据着人们的思想。
    对于新掌权的人来说,他们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考虑大众的感受,让百姓从内心深处接受他们,而不是违背人们的意愿。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汉朝不是靠武力来征服人们,而是通过思想熏陶让人们逐渐接受天子的新身份。
    帝王自称是上天的儿子,降临人间来造福百姓,身上自带神圣的光环。
    如果他们做错事,不需要民众动手,上天自然会惩罚他们。
    这样的理论得到人们的支持,并把天子当作圣灵一样的人物来崇敬。
    有了这样的身份和认可,帝王的统治意志深入人心,集权开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为了满足帝王集权的需要,各个思想家们会浑身解数地发挥能力,将适合安抚民心、压制人性的思想宣布在大众之中。
    “以和为贵”、“克己复礼”以及尊卑观念的思想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它保证了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良好的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
    但也压抑了人们的自由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阻碍社会的发展。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制是后期朝代中重要的制度,它同样处于思想领域范畴之内。
    给普通民众改变地位的机会,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投入到科举的准备当中。
    而考试内容当然与大思想家们提倡的要求相对应。
    在常年的学习过程中,礼教的思想更加植入到这些读书人的思想当中,而他们正是日后一个个大臣。
    这些有能力的人通过科举过程成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支持者,而且数量多、实力强,集权进一步提升自然不受阻拦。
    到了末尾两代,国家走向了真正的集权。
    前面思想的根基已经经过唐宋的发展变得日益稳固。
    接下来要做的是在决策上面占据唯一地位。
    这些帝王是不怕劳累的人,他们愿意把所有大小事宜均经过自己手中来处理。
    尽管最后有类似秘书的机构来帮助他们,但是这个机构依然只对他们负责,属于单向型的服务机构。
    君王的权利不受任何人和单位的约束和管控,这是集权的重要特征。
    集权看似是不错的发展结果,对天子们来说,这可能是最好的地位,真正做到一人独大、不受任何人的控制。
    但是社会的特殊性并没有让他们的梦想一直停留在美好的阶段。
    在大趋势和时代的潮流之下,天子也会被深深地卷入其中。
    一味地沉浸在国家表面的强大之中、不思进取,会被时代的大车轮狠狠地撞击。
    没有防范意识、各方面生产力低下且还停留在虚华当中的国家,受到来自世界其他地区人们的攻击。
    这些地方非常遥远,曾经大帝国的人们并没有把他们放到眼中,没想到这些人卷土重来之时,已经是另外一副面孔。
    在强大的实力面前,清的力量有气无力,只能在最后的挣扎阶段中一次次沉沦。
    从人王到天子的转变,不仅是称呼的改变,更是权力的壮大,最终出现了集权的局面。
    对于帝王来说,这是成功的、是值得庆祝的,因为他们为了迎接这一刻付出了很多,过程之中包含了高高在上的肉体之身太多的修行和智慧。
    但对时代而言,这是隐藏的一颗地雷,一旦触发了矛盾的开关,就会让大厦灰飞烟灭,尽管它表面看起来是多么的坚固。】
    【说这些不是让各位皇帝放弃集权,在思想无法全面铺开、生产力不够发达之时,集权还是必要的,总比把权力放给那帮只成门户私计的读书人要好。
    我只希望留下些种子,当华夏全面腾飞时,愿后世帝王不要成为阻碍时代进步的那个绊脚石。】
    嬴政眉头皱的更深,他在思考这天下足够强大,帝制已成华夏绊脚石之时,如果自己在位,应如何选择。
    良久后,嬴政摇头苦笑,真是想的太多,他肯定看不到那一天来临,儿孙自有儿孙福吧,不过还是将这些整理好留给后世儿孙,他们老嬴家绝不能做华夏的罪人。